陸燦華
浩浩是個虎頭虎腦的5歲小男孩,因爸爸媽媽的工作關(guān)系成了班里的插班生。第一次見浩浩時就感覺他特別機靈、好動,走起路來飛快。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著實感覺到浩浩真是個“急性子”寶寶:在戶外活動玩滑梯時,浩浩無視前面正在排隊的小朋友,嘴里嘟囔著“快點快點”便硬要搶先上去玩;吃點心時從不排隊洗手,總是一股腦兒地沖進洗手間,手在水龍頭下晃一下就算洗好了;每次手工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做好時,便輕易放棄了;每到放學,如果他沒有在第一時間看見家人,就會立即發(fā)脾氣……
針對浩浩這樣的表現(xiàn),我與浩浩媽進行了一次溝通。浩浩媽對于兒子的急性子也感到十分苦惱:浩浩從小就是個急脾氣,練習抬頭、爬行、堆積木,稍有不順就氣急敗壞地哭鬧。浩浩媽真不明白,這小家伙怎么有如此巨大的反抗能量。
其實,幼兒的急性子、任性、不通情達理和家長的撫養(yǎng)方式有很大關(guān)系。過分嬌慣、遷就孩子,往往會強化幼兒的利己心理,從而難以形成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的習慣。
于是,我請浩浩媽有意識地對浩浩進行一些訓練:
1、強制性耐力訓練
耐力培訓可以從鍛煉身體著手,每天規(guī)定一段時間讓孩子專門從事某項體育運動或游戲。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選擇他相對喜歡的運動來練習,比如拍皮球。當然,具體實施起來還得根據(jù)孩子的體質(zhì)情況,設(shè)定具體的訓練時間和強度。但爸爸媽媽必須堅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刻意讓孩子等待
當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東西,如看動畫片、吃糖果或是再講一個故事等,都要告訴他:你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會兒。給孩子時間用來體會和比較,讓孩子明白“等待”是一種什么感受,這段時間里可以為孩子唱個短小的歌曲或是從1數(shù)到10。這樣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時間。
3、轉(zhuǎn)移注意力
家長可以在孩子需要等待的時間里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鼓勵孩子自己去找事情干。比如:讓孩子在等待的時間里畫張圖,或是自己看看書,做一些孩子平時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如何打發(fā)時間。
如今,浩浩來幼兒園已經(jīng)4個月了,雖然走路依舊比較快,但已經(jīng)能夠排隊玩滑梯、洗手不搶先了。對于浩浩的轉(zhuǎn)變,我和浩浩媽都非常高興,但是要真正改變一個“急性子”寶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要堅持。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