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湄
曾經(jīng)為做一檔專題節(jié)目,和省臺的記者前往某學校參加一個親子活動。首先是家長座談,與會者們發(fā)自肺腑的發(fā)言讓我深有感觸,頗為感動:為人父母不容易啊,他們?yōu)樽优母冻鲐M止是“嘔心瀝血”,就是用“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來形容也決不為過。然而在接下來參加的學生座談會上,卻聽到了出乎意料的另一種聲音:“我爸媽哪是關心我哦?他們關心的是我的學習成績和名次,以滿足他們和別人攀比的虛榮心?!薄拔腋改妇褪羌彝ゾ?,兩個對付我一個,夠厲害吧!”“最討厭我爸媽了,總說一切都是為了我,我都成了只會學習的機器人了,我是為他們活著?!备改概c孩子的表達和感受反差竟然如此強烈,這讓我感到茫然。
家長付出了很多,孩子卻并不認可,并不領情。親子之間的問題究竟在哪里?我覺得是家長對子女的愛并沒有引起孩子的共鳴,沒能被孩子正確地解讀,進而引發(fā)了孩子的錯覺。一言概括之,是孩子沒有真正感受到愛,缺乏被愛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講,“被愛的感覺”也許比“愛”本身還重要。
一、尊重比給予更重要,關鍵是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
片段一:
一天應邀去朋友家做客。她5歲的女兒嘟嘟坐到我身邊:“孫阿婆,我告訴你……”“大人講話小孩子別插嘴!”媽媽立馬打斷了她的話。過了一會兒,嘟嘟又往我身旁靠了靠說:“孫阿婆,那天……”媽媽又發(fā)話了:“怎么啦,大人在說話你干嘛總搶話頭?。俊编洁揭廊辉诘却龣C會?!斑?,給你,自己去玩吧!”媽媽抓起幾顆糖果塞到女兒手里。不料嘟嘟一甩手“哇”地哭著跑向自己房間。
片段二:
“再笑一點,自然點!”舉著照相機的爸爸向櫻花樹前的女兒發(fā)著指令。“眼睛別瞇,笑得甜一點。你這是笑還是哭啊?”媽媽也在評頭品足。女兒幾步跑出了鏡頭,“我不要照相,不要!”“咦,我們帶你來玩是委屈你啦?你以為我們閑得發(fā)慌嗎?還不是為了你!”媽媽生氣地扯著嗓子嚷開了?!安灰障?,就是不要,我就要玩!”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大。
家長無疑都愛孩子,都希望孩子快樂、懂事;但都忽視了孩子對尊重的心理需要,不被尊重的孩子是難以感覺到愛的。孩子是敏感又脆弱的,父母的不尊重不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抵制和反抗也同樣有損于父母自身的尊嚴。
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許多不能被你接受的舉止言行,其實在當年的自己身上也曾有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也曾經(jīng)是一盞并不省油的“燈”。
尊重孩子必須真正地了解孩子,用心、用愛去讀懂孩子這本“書”;重新“走一遍童年的‘心路”,以孩子的目光、視角和心理去洞察體驗兒童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親子感情的共鳴點,才不會因過于迫切的“愛子”“為子”之心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愛和被愛的感覺也會因有了彼此的尊重而隨之產(chǎn)生。
二、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別讓他們充當滿足父母需要的角色
片段一:
晚上,時鐘早已走過了11點,磊磊合上奧數(shù)習題本,“唉,終于熬到頭了,我都快困死了。”一旁的媽媽發(fā)話了:“你絮叨什么?我們辛辛苦苦工作,把錢都投在你的學習上,這都是為的啥?你要再覺得冤,往后別學了!”“我又沒說要學?!薄罢娌恢么酰瑳]出息,我都為你臉紅?!崩诶谵抢X袋沒再吭聲。
片段二:
“你在干什么?放下,快放下!”剛進家門,媽媽就大喝一聲,正在廚房里忙乎的雙雙被嚇了一大跳?!吧洗螌⒌凹搴瞬徽f,還燙著了手;怎么?又要亂折騰?”看到手忙腳亂的兒子,媽媽著急了。“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教訓再學著試試么?!薄澳憬o我放著,要吃,我給你做還不成?”媽媽說著就奪下了兒子手上的鍋鏟?!罢l說要吃了?我就想學,我們好多同學都會做幾個菜了……”“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學習好比什么都強。”
成長的過程是立體、多元的;成長是要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完善的。孩子最初萌發(fā)的各種興趣愛好和學習實踐的欲望是非??少F的,如果一再被家長忽視、拒絕,久而久之就會扼殺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進取心;會錯失培養(yǎng)孩子各種能力的好時機。即使父母在物質上給予再多,生活上照顧再好,總是被剝奪學習和鍛煉機會的孩子是難以有被愛的感覺的。
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和創(chuàng)造各種學習鍛煉的機會,并積極加以正確引導。多一些鼓勵,少一點包辦;多一些指導,少一點挑剔。讓孩子在學習、實踐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感受到成功和快樂。
三、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認同、理解、包容孩子的感受
片段一:
“哎,明天又是星期一了,又要上學了,真沒勁!”“什么?你都在說些什么啊?誰告訴你讀書是為了有勁?為了高興?不上學,不讀書,你長大了能干什么?”聽了小剛的嘆息,媽媽很生氣。小剛瞪了媽媽一眼,沮喪地再也沒有開口。
片段二:
“她很討厭,真的很討厭,我再也不想理她了!”萌萌憤憤地訴說著她對新同桌的不滿,情緒有點激動?!昂f,你怎么能這樣對待你的同學?”爸爸開始大聲訓斥女兒。
毫無疑問,兩位家長的動機都是好的,他們想糾正孩子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偏差,繼而進行相應的教育。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訓斥構成了“情感障礙”。如果我們作個角色換位,站在孩子的立場,仔細體驗一下,就會感受到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
就感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真實和理解。當孩子向我們表達他們真實感情的時候,我們應該用心傾聽,設身處地感受、理解,而不是振振有辭地去教育他們不應該有這種感情,應該有那種感情。家長這種處理感情的態(tài)度,孩子是不能接受的。
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對“被愛的感覺”的需要,積極改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方法;采取角色的換位思考,體驗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不僅以正確的理性,同時以豐富的感性向孩子施教。
(作者系江蘇省網(wǎng)上家長學校專家組成員)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