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2012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在景美人權園區(qū)出席人權日紀念活動。正發(fā)表講話時,先是一只女用包包沖著他丟過來,卻因為太重而半途落地。現(xiàn)場的人還沒反應過來,一只鞋子沖著馬英九飛來,但被已經(jīng)有了準備的維安人員撥掉。
面對兩波“攻擊”,馬英九依然鎮(zhèn)定地把話講完。而丟鞋的人,當下被驅逐出場,沒有進一步被追究刑事責任。這天以后,維安人員明顯加大了馬英九出席場合的安檢力度,但任何人都心知肚明,除非維安單位可以強行要求參加者交出提包、脫下鞋子,否則只要有樣學樣,類似人權日的抗議行動,任何時間、地點都可能重演。
李登輝時代開啟的改革
在蔣中正和蔣經(jīng)國掌政時代,一則由于仍處在戒嚴極權統(tǒng)治時期,安全維護單位可以無限上綱地采取他們認為必要的措施,包括道路使用的特權;二則,當時的臺灣,民風相對淳樸,武器管制嚴格;三則,蔣介石原本就不是以親民著稱,蔣經(jīng)國則是接任“總統(tǒng)”不久后,健康開始惡化,無法經(jīng)常公開露面。這些原因,使得蔣氏父子面對的安全問題并不算太大。
讓領導人的安全和交通特權真正成為議題的,始于李登輝。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tǒng)”,1990年,蔣經(jīng)國遺下的任期結束,李登輝被臺灣地區(qū)的民意機構選為“總統(tǒng)”。在這個任期中,他主導修改“憲法”,將地區(qū)領導人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改成人民直接選舉,領導人和人民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1996年3月,臺灣第一次領導人民選投票。在此前一年多的時間里,李登輝以現(xiàn)任領導人的身份,在臺灣各地奔走拉票,遇支持者要握手,見孩子要抱起來做親民狀,要求合影的不能拒絕,有時當“人型立牌”一站就是幾十分鐘。身邊的人一個換一個,誰走誰來,根本難以管控……這是在兩蔣時期,維安單位前所未見的棘手難題。
在臺灣,正、副地區(qū)領導人的安全維護由“國家安全局”綜理,實際操作的單位,以往稱為“聯(lián)合警衛(wèi)指揮部”。1994年,隨著“國安局”法制化,改稱“特種勤務指揮中心”?!皣簿珠L”兼任指揮官,但實際負責的,是一位掛職“副局長”的副指揮官。
領導人維安的編組,分成內(nèi)衛(wèi)、中衛(wèi)和外衛(wèi)三層。
外衛(wèi),是指領導人所到之處,駐防當?shù)氐膽棻途觳筷?。中衛(wèi),部署在領導人所在的場合,多半由憲兵擔任,除了帶班軍官外,一般不持武器,只是混在人群之中,負責監(jiān)控責任區(qū)里民眾的舉止行動,一有異狀,就先一步向上級示警。
真正符合“大內(nèi)高手”這個概念的,是內(nèi)衛(wèi)人員,他們散布在領導人周邊幾公尺內(nèi)。身懷各式攻擊、防御裝備,當然必要時,他們和世界各國的同行一樣,要以肉身捍衛(wèi)領導人。
平時,內(nèi)衛(wèi)的編組和運作方式低調而神秘;但四年一度的大選,是一窺這個神秘單位的好時機。因為根據(jù)法律,在選舉期間,“國安局”有義務向每一位候選人提供和現(xiàn)任“總統(tǒng)”相同等級的安全維護。為此,“國安局”通常會辦一場檢閱儀式,展示裝備和人員訓練的成果。2011年11月3日,就有這樣一場檢閱。當時馬英九和蔡英文確認參加大選,宋楚瑜能不能完成聯(lián)署,還在未定之天。但當時“國安局”還是對外展示了三組人力,每組45人,人人都受過嚴格的八極拳訓練,其中有8名女性,4人配給蔡英文做貼身侍衛(wèi)。
特勤使用的裝備,長短槍、公文包型防彈盾牌、防毒面具、食物偵檢盒等等自是不在話下,由于之前發(fā)生過“3·19”和連勝文槍擊案,“國安局”特別買進法國制造的槍聲偵測器,遇到遠距離狙擊,它可以立刻標定槍擊來源,指示維安人員防范或反擊。
每組候選人配給12輛車,其中包括一輛防彈掃街車,其余包括防彈轎車、廂型車等,由特勤中心統(tǒng)一調配。選舉時如此,可以想見平常馬英九的安全維護,應該也差不多是這樣的規(guī)格。
維安與親民,難解的博弈
按慣例,與世界其他國家,不管是極權還是民主社會相比,馬英九的維安配備和人員部署,應該沒有太過特殊之處。而真正能夠區(qū)別出不同體制差異的,要著落在領導人的維安部置,對人民的正常生活能夠侵犯到什么地步。這部分,平心而論,不論是李登輝、陳水扁或是馬英九,施展維安措施受到的限制因素都不能說不大。
這種限制又有兩個來源:一是為了選舉而作出的自我限制;二是為反對黨的競爭和輿論的監(jiān)督造成的限制。
首先,就在2011年11月3日的公開檢閱儀式上,“國安局長”蔡得勝說了一段話:“維安工作力求‘維安與‘親民兩者兼顧,但如果群眾有過激行為,或經(jīng)判斷足以危害警衛(wèi)對象安全時,將以‘維安為最優(yōu)先選項,盼候選人及民眾都能支持諒解?!?/p>
這一段話是對候選人陣營說的,等于是委婉把丑話說在前了。因為在“維安”和“親民”之間的矛盾,選舉期間格外突出。例如,群眾小額募款,向來是民進黨經(jīng)費的主要來源之一。一位鄉(xiāng)下老太太,趁著和蔡英文握手時,拿張鈔票塞進她口袋里,維安人員能出手制止嗎?
換另外一幕:馬英九上菜市場拜票,走得汗流浹背,水果攤的老板遞上一片西瓜,是當場讓馬英九吃下去,還是先拿到后頭用食物偵檢盒化驗一番?還有,老板手上那把60公分長的西瓜刀,就這樣對著“總統(tǒng)”晃啊晃……做為侍衛(wèi),除了繃緊神經(jīng),冷汗直流以外,還能做什么?
受到2004年“3·19槍擊案”影響,當候選人必須得站在露天的游街車上,長時間、大面積在市區(qū)繞行時,任何部署都不可能確保候選人不會遭到襲擊。這時候就只能用消極的預防:勸說(無法強制)候選人穿上防彈衣,正、副領導人候選人不要同車,以及通過競選總部約束支持者,不要在車隊經(jīng)過時放鞭炮,免得為槍聲提供了掩護等等。
交通管制惹爭議
競選期間,必須作出親民姿態(tài)。而平日,更有反對黨和輿論盯著看。
事實上,之后在李登輝時代修建,陳水扁和馬英九一直使用到今天的“總統(tǒng)官邸”,距離“總統(tǒng)府”只有一個街廓,兩個紅綠燈就可以走到,比起兩蔣的士林、七海近得多,卻因為時代改變,引發(fā)的爭議反而多得多。
依照臺灣相關法律規(guī)定,“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和“行政院長”擁有“道路優(yōu)先使用權”。也就是在市區(qū),警察會管制首長車輛所行經(jīng)路線沿線的紅綠燈,在車隊接近時開綠燈,禁止對向人車通行,讓首長車隊可以在“一路綠燈”的情況下,快速通行。
這樣的管制,一般而言不會超過10分鐘。但如果是上下班的尖峰時間,10分鐘就可能累積出極大的民怨。等到車隊通過時,已經(jīng)是喇叭聲震天了。這時,負責管制交通的地方政府,就會受到不小的壓力。如果這個地方首長,又剛好是反對黨,那么批評起來,就一點不客氣了。
如果交通管制,只是讓過路人浪費時間,問題還不算大。2012年4月19日,馬英九車隊經(jīng)過臺北市一處路口,警察交通管制時,竟然將一部載著病患的救護車,硬生生擋住5分鐘,好讓馬英九車隊先過。
在全民記者時代,這種事很難不被路人拿手機拍下,當天晚上就上了YouTube,在傳媒查證的同時,警方立刻就決定懲處在那個路口值勤的警察。因為早有明文規(guī)定,即使是涉及到“總統(tǒng)”的特勤任務,救護車、救火車也該優(yōu)先放行。人命關天是一回事,陷“總統(tǒng)”于不義這種罪名,哪個都擔待不起。
● 摘編自2013年5期《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