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
這片莽原已經(jīng)日漸消失了,為了守住剩下的這片林子,他創(chuàng)立了萬松浦書院,日日夜夜聽著松濤陣陣,敘說著那些青春年少的歡樂時光。
《游走:從少年到青年》
張煒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4月版
定價:34.80元
張煒的《游走:從少年到青年》是一部自傳性的散文集,記錄的是作者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那段最艱苦,也是最歡樂青春歲月中的趣事。走過人生幾十載,閱歷增多,行走萬里,青少年時期那段苦難艱辛的生活,也逐漸沉淀為人生最樸素豐厚的一頁,將歡樂純真歸還給青春。不同于厚重的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的那個嚴肅深沉的張煒,《游走》更似一位長者在午后書房中,伴著一杯清茶,敘說過去的故事。輕松風趣,又給人以深思。巧的是,我確實是在“游走”過程中讀完了這本書。搖晃的車廂,淡淡的陽光,一路的風景,都是這本書的背景?!队巫摺芬粫参逭?,分別是“少年紀事”“求學今昔談”“山地和平原”“一些歷險和奇遇”“書里書外”。伴隨著一個個故事的,伴隨著一行行文字的,是我跌宕起伏的心情。
“少年紀事”篇中,那個特殊年代荒誕不經(jīng)的行徑,批斗會、大字報、勞改、殺狗等,給一部分人帶來深重苦難與心靈創(chuàng)傷,作者不喜歡下雪,因為下雪就意味著父親要不斷地與紛揚的雪花抗爭,而此時,一家人的快樂也被奪去了。沉悶中卻仍有歡樂的種子,初中時期的油印刊物《山花》,對于愛好寫作的張煒來說是時世之中最慷慨的賜予。也恰恰是這個特殊時期,張煒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和翻譯作品,這成為他青春時期最大的樂趣,也為他日后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青春的關鍵字自然少不了求學二字,一口氣讀完作者那個時代的求學之路,內(nèi)心充斥的竟是許多的羞愧。30年前的校園文學生活竟是如此豐富與熱鬧,相比現(xiàn)在的校園文學氛圍,簡直羞于告訴他人自己是科班出身,更遑論奢談文學問題。那時,文學社團林立,手刻文學刊物辦得風生水起,傳閱迅速;文學交流活動舉辦得如火如荼,天文地理無所不談;文學創(chuàng)作更是吸引諸多熱血文學青年筆耕不輟。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能讓人博聞廣識,也能引發(fā)諸多共鳴。而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運用,讓人們從讀書變成讀圖、讀屏,從細細品讀變成快速瀏覽。文學與商業(yè)掛鉤,昔日書香氤氳的文學,轉眼變成滿身銅臭、迎合大眾的俗物。張煒痛心地感嘆文學的標準變了,在他看來,那些抓住“瞬間感受”,能夠感動我們,引領我們心靈趨向更美更善的文學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訪師”是個讓我緊張萬分的詞,現(xiàn)代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已經(jīng)跨出了文學領域,更多是生活上的交流。從古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那髮W,到張煒背著自己作文的手稿,四處尋師訪友,這是中國文人傳統(tǒng)上的一種師承,而現(xiàn)在卻已漸漸消失。跋山涉水,一路懷揣著文學夢想,無所謂苦和累,不論相貌身材,貧賤富貴,張煒內(nèi)心對尋訪的諸多老師都心懷敬畏。文學與游走的生活同行,自由而辛苦,卻依靠著文學,汲取溫暖和動力?!疤煜挛挠岩患摇?,在大地上四處游走,生活其次,尋找文學同行為首。從縣城到鄉(xiāng)村,從山區(qū)到平原,路途的奇遇見聞,眼見耳聞的生活親歷或奇聞軼事,都給張煒的人生閱歷添上了厚重的一筆,大地給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他求真求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追求一個“簡單、真實、落定”。
讀張偉的作品,感觸最深的總是這三點:強烈的感情、濃郁的意境和優(yōu)美的語言。在情感表達和意境營造方面,張煒出色的景物描寫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記得在讀《九月寓言》時,內(nèi)心里充滿的都是原野里粗獷的風,撒歡四竄的各種動物,在凍土地上勞作奔跑的年輕男女,肆意飛舞的豪邁歌聲,豐沛充盈的情感像是積蓄已久的火山,隨時會噴薄而出,讓人印象極為深刻。而優(yōu)美嫻熟的語言功底在景物描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原野、山巒、叢林、青紗帳,他以大自然一員的姿態(tài)撲倒在土地上,以質樸無華的語言,勤勤懇懇地在大地上耕耘勞動。
張煒確定是愛著那片莽林無疑的了,他飽含深情的筆觸時常將它提起。他說他是“一刻也離不開出生地支持的人”,并且“一直不停地在為出生地爭取尊嚴和權利”。林子里總是寧靜,大海波濤拍岸的聲音,總會引人思緒萬千。但是,這片莽原已經(jīng)日漸消失了,為了守住剩下的這片林子,他創(chuàng)立了萬松浦書院,日日夜夜聽著松濤陣陣,敘說著那些青春年少的歡樂時光,時時警醒,該是總結來時的路,掮起行囊,重新出發(fā)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