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勇
接觸紙幣是我幼年的事。我上小學(xué)時,看到父親有一個大皮箱,里面裝有許多五顏六色的紙票,現(xiàn)在能想起來的,有陜西大清銀行發(fā)行的銀票,富秦錢局、西北銀行、通商銀行、四明銀行的套票和洋商銀行的客鈔。那時距清末已三十年,收藏者很少,很容易得到。票面都很整潔挺括,也不存在贗品,在一個小孩子眼里也很賞心悅目。
而父親最重視的是幾個長方形寬扁的大鐵盒子,里面是“至元通行寶鈔”和“大明通行寶鈔”,票面寬而大。元鈔赭褐色,明鈔深灰色,紙質(zhì)松軟,元鈔有的地方已成絮狀,這些都給我留下永難磨滅的印象。
與古錢等其他文物一樣,真東西見得多了,而且是第一印象,這對于識別贗品非常重要,所以先入為主,再見到贗品就較好識別。見到后有排斥、反胃的感覺,就像吃過好水果,見到蠟做的假果一樣不舒服。
說真話,我對紙幣研究不多,但是對假幣卻很敏感,如制式、圖案、文字、紙質(zhì),甚至氣味等。老紙幣有一種陳舊的油墨香味,不刺鼻,人手經(jīng)過的汗?jié)n使顏色稍褪,但使人感到有人氣、有親切感。假的老紙幣色澤乍眼不舒服。有的臆造品圖案別扭,甚至銀行稱謂不對,紙質(zhì)低劣、生硬,漏洞明顯。
前些年,實在看不過去,我著文揭穿過流行坊肆、甚至刊印的贗品,如一種軍用鈔發(fā)行銀行名稱為“北伐軍總司令部”。
有近現(xiàn)代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兩次國共合作時,對軍隊的稱謂都是“國民革命軍”,上世紀20年代廣州政府組織的北伐軍隊亦然。所謂“北伐軍”只是習(xí)慣性稱呼,并非正式命名,這樣的稱謂出現(xiàn)在正式紙幣上,是沒有歷史知識造成的笑話。
還有一種印有慈禧像的紙幣,其頭像是從“中南銀行”發(fā)行的紙幣上翻拍下來,其人并非慈禧,而是一位滿旗裝飾的民間婦女,驢頭不對馬嘴。
像此類問題,只要學(xué)點歷史和有關(guān)其他知識就可避免上當。
另外,從材質(zhì)上看,偽造的“大明寶鈔”用的是深灰的機制紙,作細而成,沒有棉軟的感覺,一眼即可識破贗品。陜甘寧邊區(qū)的布幣,用新機織布污染而成,與當年土布質(zhì)感有明顯差異。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