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其斌 劉艷梅
倘若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能夠把關懷的目光投向這類急需幫助的人群,不單單會得到經(jīng)濟上的收益,還能夠建立起出版業(yè)的社會責任,贏得良好的社會聲望,這種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
工傷保險又稱職業(yè)傷害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yè)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zhì)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之所以能成為法律普及類圖書的一個亮點,其主要原因還是與大背景分不開。近年來,隨著各種工傷事故的頻繁發(fā)生以及職業(yè)病問題的日益明顯,工傷保險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筆者結合市場情況,對該類的圖書的策劃談談自己的感受。
類型單調(diào),同質(zhì)“克隆”
目前,市場上與工傷保險有關的普法圖書約有兩三百種,這類圖書的特點大多類型單調(diào),內(nèi)容過于重復,呈現(xiàn)出同質(zhì)“克隆”的特點。根據(jù)圖書的編寫體例和閱讀對象進行分類,大致上可以分為這樣三類,即條文解釋類、面向受害者的實務手冊類和面向法律工作者的實務手冊類。
第一種類型,條文解釋類圖書。這類圖書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工傷保險條例〉釋義》和法律出版社法規(guī)中心組織編寫的《〈工傷保險條例〉要點解答》為代表。前者與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組織編寫的其他條文解釋類圖書一樣,是對法律條文的逐條解釋,屬于最基本的法律知識普及類圖書,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后者針對《工傷保險條例》中的79個要點問題進行全面解讀,并收錄了7個相關的法律文件,以增加可操作性,并在附錄中給出了一幅“工傷問題處理實用圖表”。這樣的體例和內(nèi)容安排,實用性稍強。
第二種類型,面向受害者的實務手冊類。這類圖書主要有:《公民勞動保護法律向導》《工傷事故賠償快速指引》《勞動爭議,工傷事故賠償》等。它們都是站在受害者及其親屬的立場上,側重于如何從工傷事故責任方即雇主的手中獲得足夠賠償?shù)膶崉战嵌仍O計章節(jié)和內(nèi)容,力求有最大的實用性。早期的《公民勞動保護法律向導》也屬于該類品種,主要系以案例的形式引出工傷事故類型,然后給予相應的法律解釋,指示人們怎樣去獲得相應的賠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該類圖書逐漸擺脫了早期較為死板的編寫模式,不僅實用性增強了,而且可操作性極強,對于法律知識薄弱的農(nóng)民工也能夠起很強的指導作用。以《勞動爭議,工傷事故賠償》為例,全書分成4個模塊,分別為賠償數(shù)額快速計算、索賠要用證據(jù)說話、索賠流程步步為營、索賠文書DIY,對應了工傷索賠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且有問有例有據(jù),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索賠要用證據(jù)說話”模塊,明確告知讀者需要保護證據(jù),以及需要保護哪些證據(jù),才能夠為索賠提供足夠的證據(jù)支持,正是切中了農(nóng)民工工傷索賠的“軟肋”。
第三種類型,面向法律工作者的實務手冊類。這類圖書主要有《〈工傷保險條例〉實用指南》《工傷事故認定與法律處理》《工傷事故賠償法律手冊》等。這類圖書有法條釋義也有相應的案例,但對法律條文的解釋多于案例分析,適合法律工作者使用而不適合受傷害的工人及其家屬使用。
市場上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的內(nèi)容顯得過于重復,多注重于對法律條文的解釋,而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導。筆者認為,第二種類型即面向受害者的實務手冊類圖書,才具有最大的市場空間與容量,因為它們的受眾群體最大。換一個角度來看,面向受害者的實務手冊類圖書也可以供法律工作者使用,并且通過對實務案例的解剖而具有更為實用的價值。
市場細分,定位清晰
隨著法律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和工傷事故及職業(yè)病問題的顯性化,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對于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來說,找到適宜的讀者群才是最關鍵的,而要找到適宜的讀者群就必須從市場細分入手。筆者根據(jù)市場分析發(fā)現(xiàn),面向受害者的實務手冊類圖書,才具有最大的市場空間與容量。那么,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的受害者都是同一類型的人群么?顯然不是。導致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之相對應,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受害者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基本上沒有根據(jù)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的不同成因而給予分門別類的指導。因此,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的讀者群需要進行細分,對應著不同的讀者群設計不同的內(nèi)容,這樣才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對讀者群進行細分的依據(jù)是導致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的人為因素,如果為了操作上的方便,可以按照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多發(fā)的行業(yè)類別進行分類。行業(yè)不同,工傷事故或職業(yè)病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相同,以單一的行業(yè)或相近的行業(yè)為基準,組織編寫針對性較強的圖書,才有可能占據(jù)市場上的有利地位,也才會真正地滿足讀者的需要。例如,塵肺病就是一種近年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職業(yè)病,據(jù)民間組織“大愛清塵”基金估計,全國罹患塵肺病的農(nóng)民工大約有600萬人,他們求助無門,只能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目前對塵肺病患者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和律師還寥寥無幾,只有一些志愿者和為數(shù)不多的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有限的服務。倘若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能夠把關懷的目光投向這類急需幫助的人群,不單單會得到經(jīng)濟上的收益,還能夠建立起出版業(yè)的社會責任,贏得良好的社會聲望,這種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基于市場細分而對讀者群的清晰定位,看似很容易做,但往往由于我們的著作者和圖書策劃人缺乏市場細分的意識,更缺乏對法律實務的深入了解和探尋掩埋在社會底層的真實景象,因此運作起來并沒有那么順利。對于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來說,造成傷害的不同原因和提高法律支持的不同方式,才是解析的重點。法律條文可以是寬泛和粗疏的,但解釋和普及類型的圖書應該是精細的、有針對性的,如此才能夠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也才會得到讀者的歡迎。
分門別類,案例先行
2010年10月28日,《社會保險法》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中通過,其中對工傷保險單獨列為一章。為了配合《社會保險法》的公布實施,法律出版社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社會保險法專家指導叢書》,并在市場上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其中,《新編工傷保險操作實務》不僅得到專家的肯定,同樣受到讀者的喜愛,從而使其成為工傷保險類普法圖書的典范,開創(chuàng)了專業(yè)圖書走市場路線的新思路。筆者根據(jù)其策劃思路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定位先行,明確讀者群。《新編工傷保險操作實務》的讀者群定位主要面向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的受害者,同時兼顧用人單位及企業(yè)的工傷保險需求。全書僅用很小的一部分內(nèi)容來闡述工傷保險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知識,絕大部分文字都是敘述實際操作知識和途徑的,從工傷認定、工傷保險待遇到工傷保險的經(jīng)辦及糾紛處理,基本上涵蓋了工傷保險實務操作的各個方面。該書最大的“亮點”是將勞動者個人的利益與用人單位及企業(yè)的利益置于基本一致的基礎上組織材料,既教給勞動者個人如何申請工傷保險,也對用人單位即企業(yè)的工傷保險申請與辦理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導。雖然實踐中勞動者與企業(yè)的利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突,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從基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出發(fā),才是工傷保險得以有序進行的保證,這也是該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案例先行,別出心裁?!缎戮幑kU操作實務》的“工傷認定”部分遵循著分門別類的原則進行編寫,將工傷認定的對象按照傷害類型進行劃分,還有根據(jù)職業(yè)群體類別和傷害發(fā)生的情形進行劃分。對于不同的職業(yè)群體,重點討論了農(nóng)民工、自由職業(yè)人員、返聘的退休人員、實習人員、保姆、臨時工、外派勞務人員等幾種職業(yè)群體的工傷認定定性;對于傷害發(fā)生的情形,該書則敘述得比較詳細,討論了諸如節(jié)假日加班、單位組織的旅游、因公出差、出租車司機出車過程、職工上下班等二十幾種情形下的工傷認定問題。這種別出心裁的案例群體區(qū)分,更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案例先行是法律實務類圖書的共同特點,但是,以案例貫穿全書的始終,則極為罕見。該書對每一個實務條目,幾乎都是用實際案例開頭,然后是“專家解答”,最后是“法律依據(jù)”,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邏輯清楚,有理有據(jù)。即使是法律知識素養(yǎng)很欠缺的讀者,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工傷事故類型,找到最接近的案例,從而化解自身遇到的法律困境。
冷門圖書想在市場上有所作為,那就必須找準切入點,走偏鋒路線,這樣才能為其打開市場,才能真正贏得讀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