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鹿
吃飯的時間地點講清楚了,葷食蔬菜也說了不少。一通胡吃海塞下來,您渴了嗎?
什么?招呼小二上壺茶?如果您現(xiàn)在正在玄宗開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達觀光,那么作者奉勸您一句,出門最好自帶茶水。而且,唐朝的服務(wù)員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應(yīng)該高喊一聲“博士”——對,這在唐朝是對服務(wù)行業(yè)從業(yè)者或者中低級技術(shù)人員的稱呼,跟現(xiàn)在差很多。
所以,您可以這么喊:“博士,上壺茶!”那店里的伙計過來了,一開口道:“郎君要什么?茶?茶是什么,能吃嗎?”您要是覺得這些干雜活的小博士既無禮又沒見識,一怒叫來店主,店主八成會滿臉賠笑地告訴您,貴人恕罪,茶是一種很高貴、很有文化的飲品,小店檔次太低,不準(zhǔn)備這種東西,建議您到寺廟里或者那幾位南方來的高官貴人家里去品茗。
在唐玄宗時代以前,中國北方地區(qū),不但街上的飲食店里沒茶水,您就是跑去普通貴族官員或者平民百姓家里,也不要指望誰家能動不動給您端杯茶上來。假如您在穿越之前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天天喝茶的習(xí)慣,那西漢之前的年代,您最好都不要穿過去,穿過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裝病,求醫(yī)生給您開藥方的時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樹葉子加進去,然后讓家人花大價錢去藥鋪買來這味藥,自己煮水喝。
如果您很想穿越到西漢,又要堅持天天喝茶,那我建議您落地時找好坐標(biāo),一定降落在西漢的蜀中,也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省里。您要是穿到南北朝,落點范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層貴族社會。
回到唐穿部分。要想喝茶的話,要么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習(xí)慣的江東華族家里,要么去寺院里——僧人是普及飲茶習(xí)慣比較早的群體之一,因為茶水有興奮作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清醒,多念幾卷經(jīng)。
不過呢,且慢,就算您到寺廟里討到了一杯茶水,請先把鼻子湊到杯上,深吸一口氣,您能聞到的,除了茶葉的澀香味外,還可能有蔥、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棗、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涼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豬肉的油腥味……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xí)慣在我國大范圍流行開來,從那之后,普通人家和飲食飯店大多都能供應(yīng)茶水了。但是,終唐之世,很多人,甚至說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時候,習(xí)慣往茶里加入以上所說的種種佐料。這些人的“劉姥姥式熬茶法”,大致步驟是這樣的:
一、拿茶葉,茶葉是用鮮葉蒸焙烘干加工出來的,有可能是零散葉狀,但更多的是緊壓成餅狀,比較像現(xiàn)代的普洱餅。
二、把茶葉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干,搗碎了倒進瓷瓶里。
三、燒水,水開之前,往鍋里加入上述種種作料。
四、水開后,把茶葉末倒進水里,跟作料一起煮,煮成一鍋茗粥,倒出來分好杯,開喝。
您覺得這么煮出來的茶水根本沒法喝?嗯,顯然這么想的不止您一個人,比如有一個叫陸羽的家伙就會跟您并肩站在一起。陸茶圣大力倡導(dǎo)的,高雅清新有文化有品位的,被日本人學(xué)走部分,保留至今的正宗唐式煎茶法,如下:
一、掰碎茶餅丟容器里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勻地烤兩回,越干燥越好,據(jù)說這樣可以使茶味增厚。
二、把烤好的茶葉趁熱放進紙袋子里,防止香氣外溢,放涼。
三、把茶葉倒進專用的茶碾子里的,碾得越細越好。能碾成松花粉狀最佳。
四、碾碎的茶屑再倒進茶羅子,用羅篩一遍,反正我就是要細細的茶粉。
五、茶粉收好,可以開始燒水了。陸茶圣認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較差,井水最差。
六、用特制的風(fēng)爐、上好的炭、專用的小鍋釜燒水。水面有魚眼紋,微微發(fā)聲的時候,叫初沸,這時候加鹽。
七、鍋邊緣如涌泉連珠冒泡,二沸了,這時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來,放旁邊備用。
八、一邊用竹具攪動鍋里的沸水,一邊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開了,于是把剛才那瓢水倒回鍋里,壓一壓火頭,別讓茶粉迸到外頭。
九、騰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現(xiàn),這茶就算煎好了,趕緊離火,別再繼續(xù)煮,端著鍋往那些高貴的青瓷白瓷茶碗里分倒吧。
十、分茶的要訣,在于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里呈漂浮狀)藝術(shù)地倒進各個茶碗里,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勻,看著舒服,高手甚至能把這些浮沫斟成各種圖案造型來比試斗茶。
十一、煎一釜茶最多只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錢,再多了就不夠高貴冷艷,而是飲牛飲騾的蠢物了。
陸氏煎茶法公布以后,很快作為上流社會貴族人士玩高雅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風(fēng)行全國,傳至后世,禍延?xùn)|瀛,經(jīng)久不衰。
編輯/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