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遇上律師
文_本刊記者 姚曉熙
最近做一個采訪需要接觸幾位知名大律師,為了事先熟悉一下北京律師圈的情況,我托大學同學替我介紹了一名有七八年從業(yè)經驗的刑辯律師,一來想從她那里獲知一點基本信息,二來也想模擬一下如何與律師對話。
為了打消對方的顧慮,我特別讓同學向他的律師朋友說明,這并不算正式的采訪,只是隨便聊聊。
盡管做好了各種準備,這次談話還是完全超出了我的控制——這名律師絕對可以排在我所接觸過的受訪者中最難聊的榜首。不管是單刀直入還是迂回婉轉,她對我的提問總是以最犀利的攻擊來回應;無計可施的我甚至與她拉起家常,但她仍然不為所動,堅持認為我“別有用心”。
事后我問同學,你的朋友職業(yè)病也太嚴重了吧?簡直把我當成法庭上的控辯對手了。同學啞然失笑,并告訴我,他的律師朋友也已經向他“吐槽”過我了?!八艺f,你的記者同學真的有職業(yè)病,每個問題都在試圖探尋我的隱私!”
我對這個結果啼笑皆非,不過仔細想想,記者擅于發(fā)問,律師慣于辯駁,這兩個職業(yè)的確充滿了一種戲劇化的對抗性。
所幸的是,在正式的采訪中,與大律師們的交流并無障礙。他們都適當地收起了律師的鋒芒,我也吸取了教訓,在提問時更謹慎了一些。
后來我再與同學聊起此事,他半開玩笑地說,職業(yè)病往往來自不熟稔,真正爛熟于胸的職業(yè)人就不會那么容易犯職業(yè)病了。我深以為然。
這也難怪,我這個同學,是調解委員會的,平衡很重要。
村官為何“不念稿”
文_本刊記者 龍在宇
如今,從上到下正掀起一股“發(fā)言不念稿”的新風。因為工作關系,記者經常旁聽各種會議。臺上照本宣科,臺下昏昏欲睡的場景,倒也見得不少。
然而,在記者印象中,有一個群體,開會發(fā)言卻幾乎從不念稿子——那就是村官。記者接觸的許多村官,坐上臺講話幾乎張口就來。他們的講話內容,自然談不上什么理論高度,個別人講得興起還要爆幾句粗口。
記者曾暗自揣度,村官們官階低、權力小,身旁更沒有一個專業(yè)的寫作班子,因此才不得已因陋就簡。不是他們不想照稿子念,故作深沉地擺一擺官威,而是實在沒有這個本錢。
幾個月前的一次采訪,卻顛覆了腦中的固有觀念。
那次是到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采訪,一連幾天結識了好幾名村官。這些村的經濟實力可不容小覷,年產值幾十億的比比皆是。財大自然氣粗!村官們有自己的駕駛員、秘書,甚至有名村官的助理,還是某重點大學的碩士畢業(yè)生。
令人奇怪的是,這些村官,開會依然不念稿。記者一時納悶了,不是錢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
采訪過程中,一名村官道出了其中緣由:“我們開會的聽眾,都是普通老百姓。要是照稿子念,他們立馬就會把你轟下去!”
原來,村官發(fā)言不念稿,是因為他們直接面對最基層的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表達也是最直接的??凑l不順眼,立馬就起哄。相比之下,那些機關里的公務員,盡管對領導在臺上的照本宣科提不起興趣,但總歸不會過于冒犯。
由此說來,要真正走入群眾中間,和群眾打成一片,是否就應該“不念稿”?
記者不由得想起另一件事。數年前去西柏坡參觀,紀念館正在播放有關七屆二中全會的紀錄片。片中領導人講話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代中共領導人依次登臺發(fā)言,縱論天下大勢。不過他們手中,都沒有什么講話稿。
“看來共產黨的江山,不是靠‘念稿子念出來的?!币幻麉⒂^者的感慨,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