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志
從長沙出發(fā),沿潭邵高速公路往南行150公里,就來到了湘中腹地——雙峰縣?!皟膳山涣骱孟虼碎g尋活水,雙峰對峙更從何處仰高山”,這是清代名士朱堯階對雙峰的描述。這方土地養(yǎng)育了一大批英雄兒女,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卓越領(lǐng)導人之一、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真摯學友蔡和森便是其中叱咤風云的人物。
“乾坤一少年”
現(xiàn)今的雙峰縣縣城,便是蔡和森故居的所在地——永豐鎮(zhèn)。1899年,4歲的蔡和森隨母親從上?;氐搅诉@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家鄉(xiāng)。
巍巍雙峰,屏立東南;滔滔湄水,穿鎮(zhèn)而過。提起永豐,人們能聯(lián)想到的是馳名中外的土特產(chǎn)——永豐辣醬。如果對永豐再熟悉一點,還會想到制作、經(jīng)營這種土特產(chǎn)最為有名的“蔡家醬園”。“蔡家醬園”,指的便是蔡和森的老家。明清以來,蔡家世世代代就在這里開設蔡廣億、蔡廣益、蔡廣祥等幾家醬園。到了蔡和森父親手里,經(jīng)營的“蔡廣益”難以為繼,家道逐漸中落,蔡和森不得不到堂兄開設的“蔡廣祥”辣醬店當學徒。“徒弟徒弟,三年奴婢”,少年蔡和森雖然身患哮喘病,但是每天仍承擔著繁重的勞動。天未亮就要起床工作,晚上還要照顧店主的起居生活。身體和精神的磨難沒有擊垮蔡和森的人生夢想,反而讓他更加堅強。3年學徒期滿后,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棄商讀書。
進入永豐國民初級小學讀書時,蔡和森已經(jīng)16歲。因為年紀大,大家都嘲笑他為“太學生”。因為年紀大,蔡和森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他日夜苦讀,涉獵群書,其才思和學識不僅得到了老師的贊賞,在社會上也獲得了一致好評。在永豐,至今還流傳著蔡和森“巧對其買墨”的故事:一天,蔡和森到文具店買墨。文具店的老板早聽說了他,想考考他的才學,老板說:“我出上聯(lián)給你對,對上了,我送你一錠墨。”蔡和森點點頭。老板出的上聯(lián)是:小學生買墨,三元及第。蔡和森稍稍思考,即對出下聯(lián):大老板經(jīng)商,四季發(fā)財。老板聽了連聲叫好。下聯(lián)不但對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經(jīng)商發(fā)財?shù)男囊狻@习辶⒖趟徒o蔡和森一錠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讓家鄉(xiāng)人更為佩服和驚嘆的是,蔡和森帶領(lǐng)全家、全校、全鎮(zhèn)剪辮子、“割尾巴”的壯舉。1912年,蔡和森跳級進入雙峰高等小學讀書,其時正是辛亥革命后第二年。推翻清廷、結(jié)束帝制的消息傳到永豐,蔡和森異常興奮,他不僅參加了宣傳隊,還以實際行動響應革命主張。在永豐,他第一個剪掉辮子,并向同學們莊嚴宣告:“蓄這么長的辮子,是滿清王朝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民的一個象征?,F(xiàn)在皇帝被趕跑了,還留著這條像豬尾巴一樣的辮子,多丑啊!”很多同學在他的倡議下,紛紛把頭上的“尾巴”剪了下來?;氐郊?,經(jīng)過他的動員,母親第一個響應,拿出剪刀“咔嚓”一聲就將腦后的巴巴頭剪掉了。接著,妹妹蔡暢也把辮子剪了。最后,蔡和森在母親的支持下,將父親的辮子也剪掉了。一家人剪辮子的消息,在永豐街上不脛而走,很多人都跑到他家來看稀奇、看熱鬧。蔡和森的母親便抓住機會,學著蔡和森的樣子,向鄉(xiāng)親們作演說,號召鄉(xiāng)親們剪辮子、反滿清。這樣,在蔡和森一家的宣傳和影響下,剪辮子的主張在永豐很快就家喻戶曉、盡人皆知,這個古老而沉寂的小鎮(zhèn)一時充滿了新時代的生氣。沒幾天功夫,永豐鎮(zhèn)上的男女老少,都陸續(xù)剪掉了腦后的“尾巴”。
蔡和森在雙峰高小只讀了一年,便離開家鄉(xiāng),開始到長沙求學、謀生。他先入湖南鐵路專門學校,再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后轉(zhuǎn)入湖南高等師范學校,一年多后從該校畢業(yè)。“同學少年,風華正茂?!?918年,在租住的長沙灣鎮(zhèn)劉家臺子,蔡和森與毛澤東、蕭子升等共同發(fā)起成立新民學會,踐行“革新技術(shù),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宗旨,在湖南、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隨后,蔡和森與毛澤東一道,踏上游學之路,近一個月時間,他們的足跡遍及益陽、沅江、漢壽、瀏陽、岳陽等地廣大農(nóng)村,在實踐中接觸底層社會,思考中國的未來。仲夏時節(jié),受新民學會委托,蔡和森啟程赴北京,籌辦留法勤工儉學事宜。乘船從長沙出發(fā),過洞庭湖時,蔡和森眺望湖面洶涌的波濤,心潮澎湃,思緒萬端,即興吟詠了一首《少年行》:“大陸龍蛇起,乾坤一少年。鄉(xiāng)國騷擾盡,風雨送征船。世亂吾自治,為學志轉(zhuǎn)堅……”從此,一位乾坤少年踏上了革命征程,開始了為國為民輾轉(zhuǎn)漂泊、無私奉獻的光輝一生。
革命的一家
1913年,蔡和森到長沙上學后,便鼓勵年近半百的母親也去省城讀書。在蔡和森的鼓勵下,母親葛健豪不僅決定自己去讀書,還準備賣掉僅有的家產(chǎn),把家里的小女兒蔡暢和已出嫁了的大女兒蔡慶熙,還有一個剛懂事的外孫女劉昂,一家三代五人,都帶到長沙念書。葛健豪報考湖南女子教員養(yǎng)成所時,學校老師見其年紀太大,又帶著孫輩前來,不肯讓她報名。蔡和森便給縣府寫報告,縣官知道后,被他們一家三代人進城讀書的行為所感動,批了“其志可嘉”四字。于是,葛健豪得以順利進了教員養(yǎng)成所,兒女則進學校,外孫女進幼稚園。三代人同時進省城求學,在當時甚至今日都是難能可貴的。
在赴法“勤工儉學”時,蔡和森與向警予從相識到相知,兩位熱血青年,懷著共同的信仰,沖破重重的束縛,在法國結(jié)為革命伴侶。結(jié)婚照上,二人捧著一本打開的馬克思《資本論》;婚禮上,二人將戀愛過程中互贈的詩作編印成書,題為《向上同盟》,分贈給大家。而蔡和森與向警予的結(jié)合被譽為“向蔡同盟”,成為萬千青年追尋的楷模。毛澤東聞知此訊極為高興,亦十分贊賞他們自由戀愛的行為,認為這是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后來,毛澤東與楊開慧、李富春與蔡暢等的結(jié)合,可以說是 “向蔡同盟”之后的一支支革命浪漫曲。
1921年前后,蔡和森、向警予相繼回國。回國后,他們都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我黨最早的一對夫妻黨員。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委員,向警予則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時,蔡和森還擔任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向警予擔任中央婦女部第一任部長。夫妻倆都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卓越的領(lǐng)導人。1928年,蔡和森驚聞向警予犧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傳》以悼念。他在傳末寫道:“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永遠的愛人!”其時,向警予犧牲僅兩月有余,作為曾經(jīng)最為親密的愛人,蔡和森把難言的悲痛藏在心底,以樸素的筆觸追憶了向警予不平凡的一生。
蔡和森的母親葛健豪被人們稱為“女中豪杰”、“革命母親”。1918年底,年過半百的葛健豪,同蔡和森、蔡暢、向警予等一道赴法勤工儉學,是中國第一位赴歐留學的裹腳女子,被當時輿論界譽為20世紀“驚人的婦人”,湖南《大公報》載文稱她這一舉動“是吾湘一點生機”。在法國,她積極參加蔡和森、周恩來等發(fā)起的“二·二八”運動和進駐里昂中法大學的革命斗爭?;貒?,她加入湖南女界聯(lián)合會,舉辦平民女校,自任校長。在她的掩護下,平民女校成為當時黨組織秘密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1943年,葛健豪在永豐病逝,毛澤東親筆題寫“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的挽聯(lián)。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也為她題詩:“豪杰蔡家多,兒女萬人歌,堪為烈母頌,留學創(chuàng)先河?!?985年12月,為紀念這位平凡而偉大的革命母親,雙峰縣人民政府在永豐鎮(zhèn)五四村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紀念碑”,碑名由陳云題寫。
在這一家人中,涌現(xiàn)了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四位中央委員,在中國革命史上堪稱典范,名垂青史。
“人民永遠記著他”
1931年8月,由于叛徒出賣,蔡和森在廣州被國民黨反動軍閥陳濟棠殺害。多年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始終深切懷念著他。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談話中說:“一個共產(chǎn)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敝芏鱽硪舱f過:“和森同志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鄧小平、陳云、聶榮臻等都曾為蔡和森題詞,對他革命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鄧小平1979年9月27日為《蔡和森文集》題詞:“蔡和森同志是我黨早期的卓越領(lǐng)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
1986年,雙峰縣在蔡和森的家鄉(xiāng)永豐鎮(zhèn)興建蔡和森紀念館,1988年4月建成開館。紀念館總建筑面積1650平方米,展廳面積近1000平方米,正門上方懸掛著聶榮臻元帥題寫的“蔡和森同志紀念館”的匾額。門廳陳列著蔡和森半身銅像,高1.15米,通高2.68米,以鄧小平1979年9月27日題詞作背景。館外是“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家”群雕,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暢、葛健豪、蔡麓仙(蔡和森之兄)、李富春6人群塑。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屹立在中間的蔡和森,目光深邃,表情堅定,仿佛在洞察著世界的風云,又仿佛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2005年,在紀念蔡和森110周年誕辰之際,雙峰縣又投入1000多萬元,對紀念館原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擴建。新建的蔡和森廣場,包括蔡和森紀念館、蔡暢圖書館,陳列了蔡和森一家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這里現(xiàn)已成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AAA級旅游景區(qū),至今已接待游客近百萬人。
蔡和森的故居光甲堂系清末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總面積550余平方米。1985年鄧小平題寫的“蔡和森故居”金字紅木匾懸掛于故居大門上。2003年6月,光甲堂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房屋坐落在一處小坡上,綠樹掩映,郁郁蔥蔥;門前兩口水塘,芭蕉戲水,瓜蔓滋長,風景清新秀麗。故居由正廳、左右?guī)考疤炀碗s物間組成。故居的陳列物品中有許多是原物,臥室中的床、書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廚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農(nóng)具室中的石磨、水車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過蔡和森的印跡。走進故居,似乎就可以看到那位乾坤少年成長著的身影。
踏上偉人成長的故土,我們總是心潮澎湃,難以平靜?;赝麣v史,緬懷偉人,我們深深感懷、感動、感恩。當年的少年蔡和森,帶著憂國憂民的一腔抱負,從這里走進古城長沙,走進革命的滾滾大潮之中。多少年過去了,多少人已化為塵世的輕煙,但那些逝去的歲月卻永遠不會抹去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人們在這種精神和信念的支撐下,去探求那些亙古不變的真理。(題圖為“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家”群雕)
(責任編輯:張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