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坦率地講,當前詩歌教學的教學現(xiàn)狀就是:教師費盡心力,想盡一切辦法把一首完整、優(yōu)美的詩歌給肢解得七零八落,支離破碎。然而,學生卻沒有感受到詩歌的語言魅力,審美的張力,反而對教師這種分析感到粗糙乏味,因而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詩歌教學嚴重脫離詩歌本身,不注重體會詩歌的語言美,不進行詩歌的審美賞析,長此以往,只會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
作為高中的語文教師,在親身經(jīng)歷和目睹這樣的詩歌教學現(xiàn)狀之后,我結合近幾年對詩歌教學方法的摸索嘗試,積累了一些粗淺的體會,現(xiàn)提出“吟誦,體驗,研習,改創(chuàng)”詩歌教學模式,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
1.吟誦。吟誦是學習詩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策略。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說,“三分詩,七分讀”。詩歌的音樂美就體現(xiàn)在韻律和節(jié)奏上。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味詩人的情感。
在吟誦詩歌時,我要求學生分三步來進行。第一步,小聲讀詩歌,讀準字音,注意句讀;這是學習詩歌的最起碼的一點,先解決語言上的障礙,使學生能夠識字。第二步,大聲讀詩歌,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音韻,注意停頓和語氣;教師可從聲音的輕重,語調的緩急,停頓的長短等方面指導學生,這能使學生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第三步,吟誦詩歌。學生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對詩歌已經(jīng)有了整體的認識,對詩歌的感情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把握來吟誦詩歌,這可以使學生自由自主地理解把握詩歌。我在教學《氓》《蜀道難》《登高》時,讓學生先吟誦詩歌,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2.體驗。長期以來,我們的詩歌教學無論是詩歌內容還是思想情感,我們都是愿意把現(xiàn)成的教參的答案生硬地灌輸給學生,一直使學生處于接受的被動位置。學生的不參與直接導致了詩歌教學的失敗。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對所學的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詩歌中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詩歌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體驗是吟誦的升華,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體驗詩歌時,一定要注意找準切入點。在教授《蜀道難》時,我讓學生從找出詩中相互照應的句子以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并且使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味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道之危;在教授《登高》時,我讓學生找準表示作者情感的詞“悲”入手,體驗詩人的悲傷情懷。
3.研習。詩歌的研習主要是學生在體驗把握作者的感情之后,對詩歌進行的有效解讀,包括詩歌的意象與意境的賞析,語言的品評以及技巧手法的賞析。詩歌的研習應注意整體解讀與特色解讀相結合。詩歌的整體解讀有時需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有時需要知人論世,教師可以把相關的內容印發(fā)給學生,以便學生根據(jù)相關內容解讀詩歌。
詩歌的特色解讀一般是對本詩區(qū)別于其他詩歌的地方,或者是同一詩中本句區(qū)別于其他詩句的地方進行的有效解讀。比如,《琵琶行》區(qū)別于其他詩歌的地方在于詩中對音樂部分的描寫,那么我們就要重點賞析這一部分詩句,看詩人如何描寫音樂。這就涉及到語言、手法、情感等內容。李清照的《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蘊涵著豐富的意蘊情感,就很值得揣摩推敲,我們就要對其進行重點研讀。
詩歌的研習在組織的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為主,以教師的輔導為輔,把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讀、品、研中提升詩歌鑒賞水平。
4.改創(chuàng)。詩歌學完后肯定有一部分學生感覺意猶未盡而“蠢蠢欲動”,提筆賦詩。當然我們不主張我們的學生全部會寫詩作賦,但適當進行詩歌改創(chuàng)對學生理解把握詩歌有著積極的意義。
史建筑老師在詩歌教學時,常常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改創(chuàng)。他稱之為“文本變奏”。他的學生將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改創(chuàng)為一首詞《釵頭鳳》:“高堂口,明鏡頭,容顏永駐何時有?世事惡,人情薄,白發(fā)滿眼,肝腸滿愁。嘆!嘆!嘆!朝青絲,暮白首,無奈飲盡杯中酒。韶光流,志難酬,吾欲從頭,天時不留。過!過!過!”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讓學生用詩歌進行過改創(chuàng),不過學生更喜歡用散文化的語言對詩歌進行改創(chuàng)。在學了《琵琶行》之后,學生將“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改寫為:“傍晚,潯陽江頭。漫山荻花隨風起舞,吹散的白花斜躺在紅楓葉中,紅色中點綴的白那么醒目,那樣凄涼。遠處山無生機,近處江水悠悠。我的心情猶如這江,這山?!彪m不是上乘佳作,但常練定會有更大收獲。
“吟誦,體驗,研習,改創(chuàng)”詩歌教學模式對于我自己來說是一種嘗試,更是一個挑戰(zhàn)。在這種模式下,我力求讓詩歌教學回歸詩歌本位,因為一切肢解詩歌的做法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回歸詩歌本身,詩歌教學才有生機。同時,詩歌教學也必須回歸學生主體。讓學生在吟誦中體驗詩歌,在改創(chuàng)中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周廣生,語文教師,現(xiàn)居山東萊蕪。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