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貴重,是才子佳人的首選;隨身物貼心,是文人雅士的偏愛。對民間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更愿意選擇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物件:一顆紅豆、一束水草、一枚瓜果、一匹動物……似乎天地與我同在,隨時隨地都可傾訴心腸。
紅豆寄相思,在中國流傳很廣,大約得益于王維的《紅豆》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支。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其實,這首詩脫胎于一個古老的傳說。那故事說有位少婦,因思念出征戰(zhàn)死于邊塞的夫君,朝夕倚門前樹下慟哭,淚水流干了,眼里流出了血,血淚染紅了樹根,于是就結(jié)出了具有相思意義的紅色小豆子。古人良善,他們愿意相信:“鳥有相思鳥,樹有相思樹,豆也有‘相思豆?!边@色澤鮮艷、圓潤可愛的相思豆,從唐代起,就成為許多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也有贈水草的?!对娊?jīng)·靜女》中,一對情侶相約于城隅,女子活潑故意藏起來,害得男子頻頻搔頭。那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是一束紅色的水草,男子甚是喜愛。古代七夕還有男女相會河邊,手執(zhí)蘭草表達愛慕之情的風俗。
還有更奇的拿“花椒”來定情,取的是“花椒多籽粒,婚后‘多子”的寓意。春秋時已有男女用花椒來定情的習俗,《詩經(jīng)·東門》寫一男子愛上了在大樹下翩翩起舞的女子,他們相約在郊外的舞會上再會,那女子赴約時便帶了一束花椒表心意,古人在愛情上竟也如此爽快。漢代時,皇后的居所,還以椒和泥涂墻壁,取溫暖、芳香、多子之義,專稱為“椒房”。漢武帝“椒房金屋寵阿嬌”的典故說的便是此意。
古時“男任狩獵,女任采集”,所以“蔬果之屬為女子所有”。女子要向心上人表達愛意,也會贈送瓜果?!对娊?jīng)·木瓜》中,女子送給男子的木瓜、木桃、木李,其實就是桃子、李子一類的水果,或許就是她剛從地里摘得的吧。男子也會把狩獵新得的戰(zhàn)利品送與女子。《詩經(jīng)·野有死麕》中,男子在叢林里收獲了小鹿,用一種名為白茅的水草捆扎好,獻給了正當妙齡的少女。
民間的定情物形形色色,一切在生活中常見的物件,都能充當定情物的角色。有用“破錢”盟誓的,把一枚銅錢分開,一人執(zhí)一半,神似金釵的作用;有用樹葉包上辣椒、大蒜送給愛人的,象征愛情的熾熱……物再普通不過,甚至不上檔次,但卻滿是民間趣味,似乎交付的便是這實實在在的日子和生活。
物列種種,都是有“情”。物是死的,一旦被賦予了“情”,它便活了。在此之前,即便是天下傳世寶石,也是不相干的;在此之后,即便是草葉一片,也是直見性命。古人的愛情信物如斯,實在讓人感喟。今人卻只道“禮物”而非“信物”,一字之別,少了萬千意思,也缺了那份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真意。不妨從這個七夕開始,做一些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