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
澳門基金會是由1984年成立的原澳門基金會及1998年成立的澳門發(fā)展與合作基金會,於2001年合併、重組而成,受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監(jiān)督。我們宗旨是促進、發(fā)展和研究有關文化、社會、經(jīng)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活動,包括推廣澳門的各項活動。
澳門歷屆政府都大力推動澳門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作為澳門的綜合性公共基金會,澳門基金會一直在推進地區(qū)文化建設中擔當積極推動者、組織者和資助者的角色。
縱觀過去近30年的歷程,澳門基金會在推進地區(qū)文化建設上,主要從事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組織、協(xié)調研究項目、出版書籍期刊、推廣閱讀風氣、舉辦、參與或組織參與各類型的文化傳播活動,以及對社會團體舉辦的文化活動發(fā)放資助。
本文重點談談出版方面的工作。出版是研究成果的展示,該工作雖然並非我們投入資源最多的一個領域,卻是澳門基金會眾多工作中最為人認識的。從1994年開始出版工作至2012年為止,澳門基金會一共出版了643種中、葡、英文書籍和期刊,面向不同群體,既有專業(yè)研究成果,也有通俗入門讀物。澳門基金會的出版物主要有以下類型:
第一類是綜合性書籍,例如《澳門總覽》是澳門第一部系統(tǒng)地介紹澳門歷史、政制、經(jīng)濟、社會整體面貌的大型圖書。而《澳門百科全書》(圖1)更是本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主要由本地作者撰稿完成的成果。它是澳門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通過詞條形式,全面、科學、系統(tǒng)地反映了澳門的基本狀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第二類是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的整理,為學術界深入研究澳門歷史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出版物包括《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6卷)、《粵澳公牘錄存》(8卷)、《澳門編年史》(6卷)(圖2)、《葡中關係史資料彙編》(10卷)、《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16卷)等。其中《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得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全力支持和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的積極配合,首次匯合了海峽兩岸的澳門檔案;《粵澳公牘錄存》得到葡萄牙國家檔案館的無私協(xié)助,全檔公開;而《澳門編年史》更獲得國家圖書提名獎。《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一書是澳門基金會得到葡萄牙外交部檔案館支援,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大沿海公司於2009年合作出版的,在學界獲得了高度好評,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二五”出版規(guī)劃重點選題,並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這套書全部出版,將達240卷以上。
第三類是普及性讀物,例如《澳門知識叢書》(圖3)。它是一套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本土歷史文化叢書,以低廉的價格發(fā)售,面向普羅大眾,傳播澳門本土知識,增進青少年對澳門的歸屬感。
第四類是澳門研究成果的展示。我們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先後自行出版《澳門叢書》、《澳門論叢》、《新澳門論叢》、《濠海叢刊》等系列,後又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新一套的《澳門叢書》以及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門研究叢書》(圖4)。這些叢書集合海內外的澳門研究成果,涵蓋當代澳門政治、經(jīng)濟、法律、社會、思想文化、與世界關係等方面,彰顯澳門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意義。
第五類是法律類著作,例如中葡文《澳門法律叢書》、《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qū)法律比較叢書》、《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法律叢書》(圖5)等。這些法律叢書以重要部門法和相關法律制度兩大領域分類,在全面介紹和解釋澳門現(xiàn)行法律之餘,也將視野拓展至華人社會法律體系內加以比對、研究,為澳門法律本地化和法律人才培養(yǎng)打下了良好基礎。
最後一類是文學藝術類著作和期刊。澳門基金會曾於1999年與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合作發(fā)行一套《澳門文學叢書》,2012年與作家出版社和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策劃出版第二套《文學叢書》,旨在整理澳門文學界的優(yōu)秀作品,反映澳門本土文學全貌。除了《澳門文學叢書》之外,我們還與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澳門藝術叢書》。由澳門基金會、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和珠海市作家協(xié)會合作出版的《中西詩歌》季刊,也為粵澳兩地的詩人提供抒發(fā)情懷、歌頌人生的理想空間。(圖6)
澳門基金會去年還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藝術集成志書·澳門卷》的編撰工作,並與中央文史館合作,編撰《中國文化地域通覽·澳門卷》,集合澳門文化藝術界人士的力量,數(shù)十位學者通力合作,為本土民間藝術作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調查、整理和記錄,讓澳門獨特的本土文化藝術更廣泛地為受到人們關注,薪火相傳。(圖7)
經(jīng)過20多年來的努力耕耘,澳門基金會已成為澳門主要的書籍出版發(fā)行者之一,大大促進了學術研究、文化推動、知識傳播以及市民歸屬感的增強和澳門形象的推廣。
例如澳門基金會與媒體、學?;蚱渌麢C構合辦“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圖8)、“澳門文學獎”(圖9)、“中篇小說徵文”、“城市文學獎”、“‘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人散文大賽”等競賽活動,推動閱讀風氣,繁榮創(chuàng)作,塑造文化城市形象。每年主動組織安排向澳門本地、中國內地以及外地的院校、機構致送澳門基金會出版物,一方面豐富相關院校藏書和圖書館資源,另一方面讓高質素的澳門書籍更接近學生和研究人員,方便他們閱讀澳門書籍,對澳門以及澳門研究產(chǎn)生興趣,壯大我們的讀者和作者隊伍。
本會早在互聯(lián)網(wǎng)剛剛普及的時候,就開始籌劃網(wǎng)上閱讀平臺?!鞍拈T虛擬圖書館”就是我們推動閱讀風氣的一個主要平臺?,F(xiàn)時可於“澳門虛擬圖書館”閱讀的書刊總數(shù)為978本,包括由本會出版以及獲其他機構授權登載的書刊,以及接近1萬9千位註冊會員。隨著流動網(wǎng)路日漸普及,本會從2011年起,發(fā)佈手機應用程式供免費下載,務求做到真正地不限時間、地點,讓讀者隨意閱讀澳門出版物。而更大規(guī)模的“澳門記憶”項目也在積極籌備中。(圖10)
“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圖11)和“本地製作、澳門情懷─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圖12),是澳門基金會近年積極打造的品牌項目,為澳門藝術家和文化藝術團體搭建平臺,激勵本地文藝界同仁不斷進步,切磋磨煉個人和群體技藝,進而提升本地文藝水準。其中,參與“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舉辦個人展覽的本地藝術家作品,都會收錄於《澳門藝術家叢書》內,為澳門文藝發(fā)展歷程留下記錄。我們也與澳門大學合辦“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圖13),以促進澳門與外地的文學藝術交流,活躍校園文化生活。
文化建設離不開公共資源的投入,澳門基金會在推進地區(qū)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善用資源”的原則,不拘形式,突出重點,面向社會,不遺餘力地履行其文化使命:面向全社會,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市民的要求,各取所需、雅俗共賞。
澳門基金會積極舉辦、參與或組織參與各類型的文化推廣和交流活動。我們參與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以及臺北國際書展和香港書展等大型的文化推廣活動,又組織隊伍參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兒童藝術節(jié)、文化部舉辦的各類交流活動、中國文聯(lián)舉辦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qū)藝術論壇、兩岸四地─世界華文文學前瞻論壇(圖14),以及通過粵港澳合作機制參與嶺南民俗文化節(jié)、珠海市民間藝術大巡遊等活動。
對於符合條件的機構、社會團體,澳門基金會接受各類文化活動的資助申請。從2001年新澳門基金會成立至今,我們在文化領域發(fā)放的資助總金額約3億7千8百萬元。一些較大型而又廣為外界認識的項目,例如澳門區(qū)“中國文化常識達標工程”、“澳門魚行醉龍節(jié)”、“澳門媽祖旅遊文化節(jié)”、“光輝路環(huán)四月八”、譚公誕會景巡遊、“粵港澳普通話大賽”等,都獲得澳門基金會的資助。與此同時,我們支持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開辦“中華民族雕塑園”展館、瘋堂十號創(chuàng)意園、婆仔屋藝術空間、牛房倉庫等文化藝術設施,致力保存澳門的文化寶藏,並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澳門基金會資助出版的書籍、期刊也超過1,000種,當中不乏在澳門民俗文化的整理和傳播方面相當突出的成果,例如《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司馬榮神父降B大調彌撒曲》(司馬榮神父是長期在澳居住的奧地利籍神職和教育工作者)、《粵曲寶典》等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作品,也有《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等普及性讀物。
隨著多媒體展示方式日漸普及,澳門基金會透過資助管道,協(xié)助澳門、內地、香港和葡萄牙等地區(qū)和國家的機構製作多套與澳門歷史、社會、文化面貌息息相關的電影作品、電視節(jié)目和專題紀錄片,例如《澳門五百年風雨路》、《澳門那一天》、《蓮花雨》、《鏡海風雲(yún)》、《澳門1949》,還有《星?!?、《奧戈》、《四季人生》、《愛情在城》、《孫中山與澳門》(圖15)、《柯麟醫(yī)生》、《感動澳門》、《預約幸?!?、《澳廣視至愛新聽力競選》等。
總而言之,文化建設離不開公共資源的投入,澳門基金會在推進地區(qū)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善用資源”的原則,不拘形式,突出重點,面向社會,不遺餘力地履行其文化使命:
首先,在工作形式上,呈現(xiàn)多樣化的態(tài)勢,因應項目的性質和需要,通過主辦、合辦、參與、發(fā)放資助等不同方式,使文化建設的工作效益盡可能得以最大化。
其次,積極打造品牌項目,例如《澳門研究叢書》、《澳門知識叢書》、《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法律叢書》、“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澳門虛擬圖書館”、“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等系列出版項目等,以點帶面,突出澳門的文化形象。
最後,面向全社會,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市民的要求,各取所需、雅俗共賞。以出版為例,既有展示專門研究成果的《澳門研究叢書》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法律叢書》,也有普及知識傳播的《澳門百科全書》和《澳門知識叢書》等。
展望未來,澳門基金會將繼續(xù)配合特區(qū)政府“弘揚本土文化價值、全面開展文化普及”的施政方針,在積極推動現(xiàn)有文化項目的同時,也將不斷構思新的計劃,使本土歷史文化得到最大程度地保育、挖掘、整理和展示,讓澳門居民更加瞭解和熱愛我們的城市,讓澳門文化城市的形象更加豐滿和動感。
(在第2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書香社會與圖書館文化建設論壇”上的發(fā)言。作者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