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艷 郭慧巖
【摘 要】當下微博已經成為互聯(lián)網中一個重要的人際交往平臺。微博作為一種積極的傳播中介是通過發(fā)布信息和關注他人信息,從而和其他用戶建立人際傳播網絡的。本文意在運用傳播學中的使用滿足理論來分析微博對于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進而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微博;使用與滿足理論;社會關系網
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的平臺,用140字以內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xiàn)即時分享。當下微博對網絡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當我們聚焦于微博在建設和拓展個人社交網絡中所具備的潛力時候。
在使用與滿足的媒介效果中,“對媒介的依賴”受到人們關注。溫達爾發(fā)現(xiàn)人們越是渴望從媒體那里獲得滿足或是認為他們獲得了滿足,他們就越會依賴這個媒體。傳媒技術的變革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選擇?!?】網絡受眾和其他傳媒受眾一樣,使用網絡來滿足自己的各種心理需求。這些心理需求包括求知、求真、審美等需求;還有受眾作為社會人對交往的各種需求等。毫無疑問這些心理滿足在受眾使用微博中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并且這些心理滿足給受眾的個人社會關系網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同時我們還要弄清楚什么是個人的社會關系。我們通常所講的社會交往中的人際關系包括兩種,即現(xiàn)實人際關系和擬態(tài)人際關系。現(xiàn)實人際關系指的是通過網絡上的體驗和交流,有助于人們融洽家庭關系、建立社交圈子等;擬態(tài)人際關系,指的是網民對網絡上未曾謀面的“熟人”、“朋友”產生熟識的感覺。麥奎爾認為,擬態(tài)人際關系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社會互動的心理需求。在擬態(tài)人際關系中,人們可以嘗試體驗未能在現(xiàn)實中獲得滿足的交往感受,并作為一種拓寬和補充,對現(xiàn)實人際關系起著積極而有益的作用?!?】那么微博對于個人社會關系網的具體影響是什么呢?
本文采用了個案研究的方法,選取個別的微博用戶通過觀察和分析他們對微博的使用過程中的行為來看到在使用滿足理論下,微博對于個人人際關系網的影響。本文選取了新浪微博中的“中青報曹林”、“作業(yè)本”和“若寒子洛”作為研究對象。
在選定了個案研究對象之后,首先來大體了解一下這三個個案的基本信息,這樣對于下面對于這三個個案的分析,以及由這些分析得出的結論更有說服力?!爸星鄨蟛芰帧睘榧覸用戶,資料是評論名人。關注有1988、粉絲為111337、發(fā)布微博10804?!白鳂I(yè)本”非加V用戶,通過其微博的內容可猜測到他為普通大眾,是一名真正的“草根”。關注968、粉絲4314977、發(fā)布微博3747?!叭艉勇濉背跫壩⒉┻_人,河北大學研究生。關注346、粉絲136、發(fā)布微博1777。
通過觀察和瀏覽,我發(fā)現(xiàn)“中青報曹林”發(fā)布的微博的內容基本為生活瑣事和熱點新聞的個人評論,每條微博的留言都達到幾十條之多,且多為非互粉用戶,而曹林互動較多的粉絲,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多為曹林在現(xiàn)實中的朋友,僅有少量的是在微博中發(fā)展出來的新朋友。我們知道《中國青年報》在青年當中擁有廣泛的影響。曹林作為《中國青年報》的評論人員在現(xiàn)實社會中無疑是《中國青年報》讀者的意見領袖,而青年人又是微博用戶的主要力量。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傳統(tǒng)媒體的意見領袖為了滿足自己在微博上表達意愿、情感的訴求而使用微博而使自己也成為了網絡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并且由于微博具有了傳統(tǒng)媒體不具有的互動性的優(yōu)勢,使意見領袖與普通用戶的交流更為及時和深入。
通過觀察和瀏覽“作業(yè)本”的微博,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以外也是一些熱點新聞事件的評論,不同于曹林的是,作業(yè)本的微博語言犀利、辛辣、直白,因為常出現(xiàn)網絡敏感言論尤其是在重大新聞事件出現(xiàn)時,其微博的內容經常遭到微博平臺的刪除或屏蔽。正是由于作業(yè)本微博內容的這種風格滿足了其他微博用戶的逆反心理,所以作業(yè)本的粉絲數(shù)量達到了4314977之多。微博時代,微博網絡名人的“粉絲”或“聽眾”可以高達數(shù)十萬、數(shù)百萬,在輿情事件中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因此作業(yè)本被定義為“微博意見領袖”。而我們知道作業(yè)本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是一個普通人那么他的個人社會關系網是不可能拓展到這么多人的,而且我們猜測作業(yè)本在現(xiàn)實中做到如此大的號召力也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我們得到如下結論:微博使“草根”變身為“意見領袖”改變了個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社會關系網的格局。
通過觀察和瀏覽“若寒子洛”的微博,該用戶在求知心理、求真心理、滿足好奇心和獲得知識的一些心理需求的作用下,關注的人中除了該用戶的同學朋友之外,都是和該用戶專業(yè)和個人愛好相關的媒體、學者、相關明星等。同時,根據(jù)筆者對于該用戶的訪談,知道該用戶通過微博私信功能同她的專業(yè)領域的在現(xiàn)實社會中并不認識的學者進行了學術上的交流,并獲得了一些對于她來說有價值的信息。由此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微博將使個人的社會網絡獲得極大拓展個人在微博中將吸引到更多的陌生人。由于時空分離和進一步地空間和場所的分離,現(xiàn)代生活因而變成現(xiàn)實?!?】遠距離關系因而也成為人們人際互動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電子技術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建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微博成為人們構建社會網絡的工具。通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多的陌生人可以成為某個“微博客”的粉絲,這將極大地擴展個人社會網絡的范圍。
對于社會關系網,格蘭諾維特在默頓的“中層理論”(middle-range theories)基礎上提出了“強關系”與“弱關系”理論。在格蘭諾維特看來,人際關系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強關系、弱關系和無關系(strong tie, weak tie and absent tie),其由四個尺度來衡量:關系的時間量、情感緊密性、熟悉程度和互惠交換。在格蘭諾維特看來,人際關系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強關系、弱關系和無關系(strong tie, weak tie and absent tie),其由四個尺度來衡量:關系的時間量、情感緊密性、熟悉程度和互惠交換。根據(jù)格蘭諾維特,無關系是沒有實質意義的關系,如生活在同一條街上的人們之間的“點頭”關系。而強關系是指那些有密切關系的人們,例如父母、配偶、子女和親密的朋友等等。而弱關系主要是指那些我們稱之為“熟人”的關系。強關系和弱關系的結合才使社會成為可能。【6】而將此理論應用到互聯(lián)網當中,據(jù)相關理論微博中的“關注”被定義為弱關系,因此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為:微博使個人社會網絡中的弱關系得到了強化和拓展。但是通過“中青報曹林”的個案又知道對于弱關系的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
[1]韓瑞霞,曹永榮.微博對個人社會網的影響:基于一項個案研究[A].謝耘耕,陳虹.主新媒體與社會(第二輯)[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段鵬.傳播學基礎[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3]任巧艷.網絡新聞受眾的心理變化及應對[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4).
[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J].Sociological Theory,1973.78(6),p.1360-1361.
[5]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M].Polity Press, 1990,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