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槍如果打響了,美國政治史就要改寫
這一槍,打還是不打,完全取決于一個狙(jū)擊手的瞬(shùn)間決斷。
177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日耳曼城附近的格曼頓戰(zhàn)役打響了。一支英軍特別部隊從美軍包圍圈中成功突圍。負責殿后的英軍頭號狙擊手弗格森,把槍口對準了一名騎馬的美軍軍官。目標相距114米,在有效射程之內(nèi),他完全有把握一槍爆頭。但是,弗格森最終沒有“讓子彈飛”。原來,他看見那個軍官突然掉轉馬頭,轉身離去,面對人家的后腦勺,他實在不忍心扣動扳機。
弗格森槍下余生的這個軍官不是別人,他就是喬治·華盛頓。后來,喬治·華盛頓帶領美國人民取得了獨立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并領導制定了聯(lián)邦憲法。1789年,他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組織了機構精干的聯(lián)邦政府,頒(bān)布了司法條例,成立了聯(lián)邦最高法院。他支持成立國家銀行的計劃,確立了國家信用;批準了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礎。1793年,他再度當選總統(tǒng)。1796年9月17日,他發(fā)表告別演說,表示不再出任總統(tǒng),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摒(bìnɡ)棄終身總統(tǒng)、和平轉交權力的典范。
弗格森這未打響的一槍,不僅挽救了美國,也挽救了一種民主的政治生態(tài)。
這一槍如果打響了,世界現(xiàn)代史就要改寫
這一槍沒有打響,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
1918年9月28日,法國小鎮(zhèn)馬爾寬渡口爭奪戰(zhàn)異常激烈。經(jīng)過一番血腥廝殺,德軍尸橫遍地,被迫撤出陣地。
雙方的槍聲零落下來,27歲的英國二等兵亨利·坦迪看見德軍陣地上搖搖晃晃地站起一個人,是個傷兵。坦迪端起槍,瞄準他。
可是,坦迪最終沒有扣動扳機,他壓低槍口,讓德軍傷兵踉踉蹌蹌地消失在視線中。
被坦迪放生的這個德軍傷兵,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后來,他悍(hàn)然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qū)、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zhàn)爭,致使9000多萬人傷亡,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p>
(選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