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牧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歷史教學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和更新。新課標的頒布糾正了傳統(tǒng)教學中不適用于當前教育的部分,增加了新的要求。面臨著新形勢的初中歷史教學要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益的創(chuàng)新,才能在新的時代下得到新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問題;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8-051-001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去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教師滿堂灌,學生扮演聽眾的教學模式,使本應該是很有吸引力的初中歷史成為對學生來說非常枯燥無味的課。教師一味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死記硬背,造成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缺乏興趣和主動性。在新形勢新要求下,承擔初中歷史教學任務的教師有必要認清初中歷史教學的問題,對初中歷史教學做出革新。
一、初中歷史課程現(xiàn)狀
1.應試教育的侵蝕
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目的在于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歷史教師片面要求學生對書本內(nèi)容進行記憶,以取得良好的應試成績,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掌握,這種傾向造成了許多教師與學生不能真正認識到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另外由于歷史不屬于“主課”,分值在中考中占比較少,甚至有人呼吁要將初中歷史從初中課程中除名,對學生進行“減負”,這種極端的事例反映了廣大家長、學生甚至教師對歷史的輕視。歷史作為人類科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在初中課程設置中顯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2.教學與現(xiàn)實脫節(jié)
歷史不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要將歷史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也就是說,教師不能脫離現(xiàn)實進行歷史教學。這條定律不僅適用于歷史教學,同樣適用其它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因為一旦脫離了生活實際,學生會產(chǎn)生學也無用的心理,從而缺乏對歷史學習興趣和激情,學不可致用也就沒有學習的必要了。由于部分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得高分,所以歷史常常被學生當作是死記硬背的學科,是一門無趣而又很難的學科。因此學生往往在強行記憶后,又很快的將剛記下的歷史知識遺忘。學習歷史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獲得分數(shù),而不是了解歷史,掌握歷史知識,樹立歷史眼光。當前許多初中生在看報看新聞時,對一些社會問題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分析不出,這和歷史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
3.歷史教學的價值觀問題
歷史是一門非常有趣而又個性十足的學科,但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卻將歷史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進行傳授。幾乎完全相同的教學用書和目標、方法,所培養(yǎng)出的人也是幾乎一樣,缺乏了個性化教育的歷史教學是不成功的,應該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引導學習的自主性,歷史學習是一門關(guān)于人性和生命的課程,只有在關(guān)懷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才能做好歷史教學工作。
4.教學模式的滯后
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流程: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通過較短時間內(nèi)的高強度記憶使學生加強對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在滿足了考試的需求后,則不管歷史教學的實際價值,嚴重的忽視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和主體性,以教師為重心的教學模式必然要進行改變,否則歷史教學永遠都是一門“記憶”式的課程,永遠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
新課標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就是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的學生,學習歷史對于學生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首先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從過去單純的將歷史當作應試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橐婚T充滿人文關(guān)懷性的學科進行傳授。歷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們學會以人為本,在于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認清自己所處的時代和所承擔的歷史責任。
案例1:在進行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第4課《中日甲午戰(zhàn)爭》教學中,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進行歸納,并且通過多媒體視頻向?qū)W生展現(xiàn)這段時期的紀錄片,讓學生對清朝衰亡的原因進行了自主分析。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假設自己置身于清朝時期,思考如何對這一時期的社會問題進行改革。在思考中放飛學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這節(jié)課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得益于轉(zhuǎn)變了教學觀念,一改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變?yōu)檎嬲纳菊n堂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學到了歷史知識并培養(yǎng)了能力。
2.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新課標對于歷史教學的要求是要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和進行有效的互動,并且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重視個性化教育。最后,應該讓他們從所處的時代出發(fā),根據(jù)自己所學所想,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社會問題與歷史相聯(lián)系,并且大膽的提出假設與創(chuàng)新。我認為歷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2.1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其重點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達成學習效果的分享。
案例2:在進行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第八單元現(xiàn)代科學與文化的教學時,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歷史階段,對該階段的科學和文化進行總結(jié)歸納,每組由一個學生代表交流和展示討論成果。最后由學生共同評價每個小組的討論成果。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加深了學生對于歷史上的科學和文化成就的理解。
2.2問題探究模式。指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師生共同對該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解決方案進行探討的教學模式。
2.3情境教學模式。設置一定的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般的進行學習,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學科,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明是非,歷史教師要以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為己任,響應新課改,改革歷史教學,不斷探索并建立新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樊華.淺談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思考[J]神州,2013年11期
[2]王愛云.主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3年9期
[3]尹延芹.以多媒體為導向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