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珂 汪浩然
【摘 要】民法學屬于法學范疇,它是從民事法律的角度向社會明確概念、敘述判斷、闡述推理的。但是,目前的一些民法學教材卻沒有把民法對事物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給明確,使得人們在學習民法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許多麻煩,如概念不明確、判斷不恰當、推理不符合邏輯等,嚴重地影響了對民法學學習的質量。本文將從邏輯學的角度試析一些在民法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有關邏輯方面的問題,并對其邏輯錯誤進行了有效的指正,以期能對學習民法學的人士有所幫助。
【關鍵詞】民法學;法律概念;內(nèi)涵;外延
隨著我國法制教育的深入和法制體系的不斷健全,給我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帶來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從目前我國民法學教材內(nèi)容編寫的情況來看,不得不讓我們引起注意,現(xiàn)今的民法學教材內(nèi)容只重視法學知識、法學原理和法律概念得特征及種類,而對民法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卻往往忽視,使得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不能掌握民法學知識的真諦,同時也給學習者帶來了許多對民法學認識的負面影響。本文選取幾部影響比較大的高校民法學教材進行試析,從邏輯學的角度探討其在明確概念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一、定義不相應相稱
任何學科都是靠定義這種邏輯方法為支撐,在眾多學科中定義相應相稱是定義成立的最基本條件。定義相應相稱指的是被定義項與定義項的外延應是同一關系;然而一些民法學教材中某些概念的定義并非相應相稱。例如我國民法的定義就是范了定義不相應相稱的錯誤,我國民法是調(diào)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然而,國外的民法也是調(diào)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總稱,從這個定義的具體情況來看,它并沒有把我國民法概念的內(nèi)涵給揭示出來,同時對概念所反映的思維對象的本質屬性和特有屬性給揭示出來。從邏輯結構上分析,我國民法是被定義項,調(diào)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是定義項,從概念外延上來看,定義項的外延明顯大于被定義項的外延, 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
二、定義同語反復
所謂的下定義, 就是用定義項去揭示被定義項的內(nèi)涵。如果定義項中包含了被定義項, 其實質就是用被定義項為被定義項下定義, 以不明確部分去定義不明確部分, 最終結果還是達不到被定義項內(nèi)涵被明確的目的。有的民法學教材對“主物”、 “從物”下定義為 :“凡能獨立存在, 但需共同使用, 并能從中可以看出主從關系的二物或數(shù)物,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物”, 起從屬作用的是“”從物。”這兩個定義的被定義項是“主物”、 “從物”, “主物”的定義項是能獨立存在, 需共同使用, 起主要作用的“主物”其中直接包含了被定義項“主物”。這實際上是用“主物”來揭示“主物”概念的內(nèi)涵, 這等于什么也沒揭示出來?!皬奈铩钡亩x項是“能獨立存在, 需共同使用, 起從屬作用的物,其中直接包含了被定義項從物。”這也就等于用從物來揭示從物這個概念的內(nèi)涵;我們認為“主物”與“從物”這兩個概念的真實定義應為凡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互相配合, 由一定的經(jīng)濟目的而組合在一起; 在經(jīng)濟活動中起制約作用的物是“主物”; 在經(jīng)濟活動中處于附屬地位, 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物是“從物”。同語反復這種邏輯錯誤還表現(xiàn)在代理的定義,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nèi)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三、循環(huán)定義
在定義項中直接包含被定義項不能揭示概念的內(nèi)涵,在定義項中間接包含被定義項同樣也揭示不出概念的內(nèi)涵,達不到明確概念的目的。有些民法學教材對“孳息”、“原物”兩個概念所下的定義就屬于在定義項中間接地包含了被定義項,犯了循環(huán)定義的邏輯錯誤。所謂孳息是從原物產(chǎn)生出來的收益的物質形態(tài);所謂原物就是產(chǎn)生孳息的物。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先是用原物為孳息下定義,又用孳息為原物下定義,結果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都沒有揭示出來,等于什么也沒說明。我們應該把這兩個概念定義為:原物即產(chǎn)生經(jīng)濟收益的物;孳息即由他物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收益物。
四、否定式定義
給概念下定義的目的是揭示概念的內(nèi)涵,如果為正概念下定義,定義聯(lián)項用“不是”,或定義項中用了負概念,只能說明被定義項不是什么,不具有什么屬性,達不到揭示概念內(nèi)涵的目的。有的民法學教材對“互易合同”所下定義就是典型的否定式定義;互易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以非貨幣的財物相互交換的協(xié)議。這個定義的被定義項是互易合同,定義項是雙方當事人以非貨幣的財物相互交換的協(xié)議。在定義項中包含了非貨幣的財物這個負概念,這個負概念只揭示不具有貨幣性質的財物,至于它具有什么性質卻沒有明確揭示,因而這個定義沒有達到揭示互易合同這個概念內(nèi)涵的目的,犯了否定式定義的邏輯錯誤。
五、劃分不相應相稱
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單獨概念的外延只包含一個單獨的對象,外延極為明確。但要明確普遍概念的外延就比較復雜,因為普遍概念的外延是由許多思維對象構成的,對這些概念外延全部列舉不僅辦不到,而且也沒有必要性。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明確概念的外延, 我們可以憑借一定的標準,把這些概念的外延分成幾個小類,如民法通則對公民的劃分就是典型一例,公民按照有無民事行為能力可分為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民事行為能力人按照能否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劃分必須是相應相稱的,即劃分所得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民法學為了明確那些普遍的法律概念的外延,經(jīng)常運用劃分這種邏輯方法,劃分不相應相稱也時有發(fā)生。有的民法學教材在公的民事行為能力這一節(jié)中闡述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時,把民事行為能力這一概念作為劃分母項,分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三個子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毫無疑問都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本質屬性和特有屬性,它們都是民事行為能力的種概念,也是它的子項,犯了多出子項的錯誤。
六、結語
總之,在當今的民法教材中犯法律概念邏輯錯誤的例子還有很多,本文只是列舉了幾種在高校民法教材中影響比較大的概念邏輯錯位進行試析,希望能對廣大的民法學的學習者有所幫助,同時希望更多的就教于邏輯界的專家、學者和法學界的同仁共同關注我國民法學中所存在的法律概念的邏輯問題,使法律概念的邏輯錯誤問題盡快得到解決,促使我國法制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耀堃,等.司法實踐與邏輯應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0.
[2]鄭立,王作堂.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