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隨著高考的結(jié)束,一些媒體不斷爆出考生因為高考“失利”而自殺的新聞。如烏魯木齊復讀女生因高考失利而跳樓身亡;19歲男孩兩次復讀失敗后跳樓自殺;已幾年未上學的男生被追問高考成績后自殺……高考對一個人來說固然重要,但從人的一生來看,高考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道路。
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觀點、原則和理論等所形成的內(nèi)心的真摯信仰,就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識的核心部分。人同時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特質(zhì),既有理性思維的潛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傾向,非理性信念包括絕對化和糟糕至極。
一些高考生抱有絕對化的非理性信念,比如:“我必須要考×××分”,“我應該是××大學的學生”……懷有如此絕對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運轉(zhuǎn)。當事物的發(fā)生與自己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就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糟糕至極的信念認為,如果發(fā)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將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場災難。很多高考考生當面對自己考試失利情況的時候,就像面對了一場滅頂之災,這種想法導致考生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中,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在惡性循環(huán)之中難以自拔,最后選擇結(jié)束生命。其實,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可能有比它更壞的情形發(fā)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定義為百分百的糟糕。
心理學家艾利斯總結(jié)了11種不合理信念,如人應該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在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們;以往的經(jīng)歷和事件常對現(xiàn)在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永遠存在;任何問題都應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
當運用非理性信念思考時,就會帶來消極負向的情緒;當按照理性信念去思維、去行動時,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就會成為愉快的、富有競爭精神以及有成效的人。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