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stan Louis
2006年,微軟推出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Zune可謂紅顏薄命。但她遺留下了一筆界面設計遺產(chǎn),這筆遺產(chǎn)導致了Metro的推出?,F(xiàn)在,微軟所有的產(chǎn)品,從移動到旗艦的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以及Xbox,甚至該公司的標志都在用它。
瑞士風格是這套視覺識別體系的核心。瑞士風格強調排版要素,干凈稀疏的圖解,注重可閱讀性,強調關注于內容和體驗而非界面。但是,當微軟剛開始宣布采用這種風格的設計時,卻受到了iPhone風格支持者的嘲諷:
Daring Fireball科技博客創(chuàng)始人約翰·格魯伯(John Gruber)當時是這么評價的:幾乎任何新的UI都可以比現(xiàn)在的Windows Mobile UI要好。但是在Zune的基礎上做Windows Phone 7 UI不禁讓人要問,為什么他們會認為這會做得比Zune更好呢?
硅谷的專欄作家邁克·伊爾甘(Mike Elgan)則認為這種用戶界面是過時的:拿Zune UI和iPod Touch UI進行比較就好比是調幅廣播(AM)和調頻廣播(FM)之比。或者是用廣播來比電視。
但是后來情況卻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微軟的扁平化設計慢慢贏得了粉絲,到了2013年更成為了熱門趨勢。突然之間微軟的設計思想遍地開花,各家公司紛紛效仿。谷歌的新產(chǎn)品開始采用以稀疏排版為中心的設計方案,最新的Google Now、Gmail等均采取這種思路;別的公司也開始減少界面元素,增加白區(qū),更強調內容,調色板變得更為中性化。
微軟的古怪創(chuàng)意很快變得不那么怪異。2012年春,谷歌推出的Android Jelly Bean變得更加扁平,其設計指南要求開發(fā)者形成一種“中立、扁平、簡約”的視覺語言。黑莓發(fā)布新OS時我們看到的情況類似。
作為移動領域的思想領袖之一,蘋果可以做自己想要的一切。無論蘋果去往任何地方,其龐大的果粉軍團都會毫不猶豫地跟隨。但是,在日前舉行的WWDC上,蘋果卻展現(xiàn)了自己很久都沒有表現(xiàn)過的另一面:根據(jù)對手的風格來調整自己。
美國科技新聞網(wǎng)站GigaOm創(chuàng)始人奧姆·馬利克(Om Malik)吐槽道:微軟肯定在某個角落一邊看著iOS 7,一邊在憤憤不平的認為他們才是原創(chuàng)!
這一舉動意味著蘋果將用戶界面領袖的頭銜拱手讓給微軟,其支持者將被蘋果重新包裝的微軟風格視為移動操作系統(tǒng)的更好歸宿。
對此,格魯伯早些時候評價道:iOS 7并不完美;其新設計框架還會不斷改善和演進,就像iOS當初的美學設計之路一樣。但是,這是修正最初iOS多余擬物化美學思想的理念基礎。它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并不令人疑惑。少了浮夸華麗,多了優(yōu)雅精細。
照這么來看,微軟應該開香檳慶祝才對。但是不幸的是,贏得設計戰(zhàn)有可能最終導致微軟在移動領域走向滅亡。
到目前為止,界面本是微軟極為倚重的關鍵差異性競爭優(yōu)勢,在移動設備支持的應用數(shù)量或交到客戶手上的設備數(shù)量方面落后的情況下,微軟希望可以靠外觀的劇變來把用戶吸引到新的OS上。
但是,隨著競爭對手也采納了微軟的部分創(chuàng)新,后者現(xiàn)在處在這樣一個窘境:它沒有像Android或iOS在移動應用研發(fā)方面的開發(fā)社區(qū)支持,緊抓不放的企業(yè)環(huán)境又慢慢隨著公司朝著BYOD(自帶設備)策略轉移的趨勢而被侵蝕,它沒有辦法生產(chǎn)或找到合作伙伴生產(chǎn)出一款熱門手機來擴大市場份額(Android陣營則憑借著三星和HTC在硬件制造商逼近或超越蘋果),現(xiàn)在,由微軟引領的用戶體驗又被所有對手采納了。
所以,我們要把微軟原來向用戶提出的問題拋給它自己:你今天要去往何處?(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oday?)微軟的成功是要靠打入智能手機普及率尚未達到飽和水平的市場(新興市場)嗎?還是說對移動設備的價值主張再來一次激進的反思?或者制造一款自己的手機(他們在平板電腦市場發(fā)動的第一場突襲似乎已經(jīng)慢慢褪去,以失敗告終)?這個技術巨頭現(xiàn)在的處境艱難,要想在移動領域占得一席之地,仍需要采取一些重大行動才行,光靠新的用戶交互模式是不足以讓它起死回生的。
(本文轉自forb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