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恒
在歐洲,有一位棄商從政、三度擔任內閣“掌門人”的傳奇人物——意大利前總理、億萬富豪貝盧斯科尼。如今,在亞洲也“誕生”了一位與老貝經歷頗為相似的大人物——同樣出身富豪且三度出山擔任巴基斯坦總理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納瓦茲·謝里夫。
現年六十四歲的謝里夫是當今巴基斯坦最有影響力的政壇人物之一。他身材魁梧,在公開場合出現時經常穿著巴基斯坦傳統(tǒng)服飾搭配剪裁合身的背心,顯得端莊典雅,彬彬有禮,但這位有著溫和、謙恭外表的老者其實是一個性格倔強、多謀善斷、富有開拓和挑戰(zhàn)精神的政治家,有著“旁遮普之獅”的美稱。20世紀90年代謝里夫曾兩度出任巴基斯坦總理,卻均未完成任期便中途去職。在經歷了政變下臺、鋃鐺入獄、流亡海外等一系列波折后,他選擇了韜光養(yǎng)晦、臥薪嘗膽,終于在蟄伏十多年后東山再起,迎來了第三次執(zhí)掌巴基斯坦內閣的良機。
出身工業(yè)世家,政壇嶄露頭角
謝里夫的全名為米安·穆罕默德·納瓦茲·謝里夫,1949年12月25日出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會拉合爾市的一個工業(yè)世家。
殷實富足的家境為謝里夫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條件。小學階段他上的是專收富家子弟的私立學校,中學時就讀于拉合爾市公立學校,從拉合爾政府學院畢業(yè)后,又在旁遮普大學法學院專門研修法律,并獲得該校的法學學士學位。
謝里夫的父親是旁遮普省的鋼鐵巨子,其家族經營著龐大的產業(yè)。走出大學校門后,年輕的謝里夫迅速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憑借敏捷的思維、務實的作風和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在協(xié)助父親經營鋼廠中如魚得水。在他的參與和領導下,其家族旗下的伊特法克工業(yè)集團發(fā)展成巴基斯坦擁有鋼鐵、紡織、制糖等產業(yè)的大型綜合企業(yè),躋身巴基斯坦最大財團之列,對巴基斯坦的工業(yè)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而謝里夫本人也成為頗有名氣的新一代企業(yè)家。
大凡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產生興趣,20世紀70年代成為巴基斯坦鋼鐵大王的謝里夫也不例外。成為富豪的謝里夫眼光已經不單單盯在企業(yè)發(fā)展方面,還頻頻出現在各種社會活動場合。他不僅從自己的金庫中提出一部分資金,扶危濟貧,在拉合爾等地開辦醫(yī)院和國家慈善機構,還慷慨解囊,為一些政界人物提供贊助經費?!巴吨蕴?,報之以李”,謝里夫不吝重金重情重義的善舉得到了他所期望的回報——在民眾當中,他贏得了口碑;在政客那里,他得到了青睞。
謝里夫所在的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全國四省當中最富庶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省份,其人口和工農業(yè)產值都占巴基斯坦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經濟實力則決定政治地位。旁遮普省的重要地位也從國家機構組成中得到體現——巴基斯坦半數以上的聯邦議員均來自該省。生于斯長于斯的謝里夫正是在這里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0世紀80年代,正值軍方領導人齊亞·哈克總統(tǒng)執(zhí)政時期,謝里夫作為其資助人步入政壇,并迅速嶄露頭角。1981年,三十二歲的謝里夫被任命為旁遮普省財政部長,隨后又相繼擔任體育部長和省咨詢委員會成員。1985年巴基斯坦全國大選時,謝里夫同時當選為聯邦國民議會議員和旁遮普省議會議員,后放棄聯邦議員而保留省議員,并于當年4月出任旁遮普省首席部長一職。
1988年哈克總統(tǒng)解散國民議會后,謝里夫繼續(xù)擔任旁遮普省看守政府首席部長。同年,謝里夫出任穆斯林聯盟主席。在1990年10月24日舉行的巴基斯坦全國大選中,穆斯林聯盟獲勝,謝里夫不僅再次當選為聯邦議會和省議會議員,還于同年11月2日當選為穆斯林聯盟議會黨領袖,并領銜組成聯合政府。當年11月6日,謝里夫宣誓就任巴基斯坦政府總理。這是巴基斯坦自1958年以來,首次由旁遮普人出任巴基斯坦總理,也是巴基斯坦獨立四十三年來第一次由企業(yè)家出身的政治家主政總理府。
總統(tǒng)總理“斗法”,落得兩敗俱傷
謝里夫自1990年擔任政府總理后,在處理國內外各種問題上均有所建樹。在內政方面,他上任伊始就大力推行金融體制改革,推出新工業(yè)政策,力促私有化的進行,還提出了家教法案,并重視發(fā)展市政建設。經過一番努力,他解決了巴基斯坦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印度河水省際分配以及國家財政收入省際分配這兩大難題,從而使巴基斯坦經濟狀況開始有了起色。在外交方面,謝里夫上任之初恰逢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他頂住各方壓力,堅持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還親自出訪多個伊斯蘭國家,進行與“和平使命”相關的外交活動。
除了工作勤奮、踏實之外,謝里夫還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廉潔。他不但從不領取政府發(fā)放的工資、津貼和其他福利,而且自掏腰包,接濟貧民。每年的開齋節(jié),謝里夫都要邀請一些老弱病殘的穆斯林教民來總理府,來客除可享受一頓美餐外,臨走前還可從總理手中接過一張由他親自簽發(fā)的支票,這筆費用都由他私人支付。如此慈善之舉,換來了一片贊譽之聲。
遺憾的是,好景不長。謝里夫執(zhí)政不滿三年卻被迫離職,原因在于巴基斯坦最高權力層面的“窩里斗”。
進入1993年,總理謝里夫與當時的總統(tǒng)伊沙克·汗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矛盾開始尖銳起來。年初,伊沙克·汗表示了欲連任總統(tǒng)的意向后,政界人士和各級官員紛紛表示支持,但身為總理的謝里夫卻一直保持緘默,并要求內閣成員不要覲見總統(tǒng),弄得伊沙克·汗老大不高興。更使總統(tǒng)不能容忍的是,謝里夫提出了修改“憲法第八修正案”,意欲取消總統(tǒng)解散議會、政府和任命三軍首腦的權力,以確立總理全權治理國家的法律地位。與此同時,穆斯林聯盟內部矛盾激化,當年3月,該黨主席居內久病逝,謝里夫在黨內未經充分協(xié)商的情況下,便宣布自己為穆盟主席候選人,以圖實現其集黨政權力于一身的目的,此舉不僅遭到黨內原居內久派的反對,也受到親總統(tǒng)的穆斯林聯盟議員的反對,更激化了總統(tǒng)、總理雙方的矛盾。
在此期間,巴軍界人士和政界高級官員曾在總統(tǒng)和總理之間調停斡旋,提出了各種和解方案。謝里夫先后數次會見總統(tǒng),并運用穆盟議會黨團對他的授權,宣布提名伊沙克·汗為下一任總統(tǒng)候選人。但總統(tǒng)不愿當擺設,堅持要求謝里夫放棄穆盟主席候選人資格并承諾不修改“憲法第八修正案”。這自然為謝里夫所不能接受。他公開回答總統(tǒng):“不辭職,不聽命?!边€不指名地批評總統(tǒng)包庇縱容一些自私的政客破壞政府的穩(wěn)定。惱羞成怒的總統(tǒng)終于采取“憲法”措施發(fā)難了。
1993年4月18日晚,表情嚴肅的伊沙克·汗總統(tǒng)以“管理不善、任人唯親和貪污腐敗”為由,向全國宣讀了一項命令: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tǒng)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宣布解散國民議會,解除謝里夫總理的職務,解散聯邦內閣,并任命看守政府。
在此之前,曾有兩名總理突然被總統(tǒng)解職,他們是穆罕默德·汗·居內久和巴基斯坦首位女總理貝娜齊爾·布托。與前兩名被解職的總理逆來順受相反,謝里夫居然不肯“買賬”,并不屈不撓地展開了一系列反擊總統(tǒng)令的活動。他上訴最高法院,指控總統(tǒng)違反了憲法。其上訴得到了被解散的國民議會議長和全國的廣泛支持。最高法院經過半個多月的審理作出裁決:總統(tǒng)的命令超越了憲法法定權限,應立即恢復國民議會,恢復謝里夫的總理職務及其領導的內閣。
總理狀告總統(tǒng)和最高法院裁決總統(tǒng)令無效,在巴基斯坦的歷史上都是第一次,為巴政壇的演變增添了戲劇性。但此后,總統(tǒng)與總理之間的爭斗更趨向激化,使國家政治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
在這種背景下,軍方出面進行調解,經過連續(xù)三天的緊張會談,終于達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妥協(xié)方案:總統(tǒng)和總理雙雙辭職,解散中央和省議會,提前舉行大選。就這樣,謝里夫于1993年7月18日結束了他的第一次執(zhí)政之旅。
二度上臺執(zhí)政,又以失敗告終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鄙頌閳?zhí)政黨領袖兼政府總理的謝里夫與在任總統(tǒng)“較勁”的結果是讓反對黨撿了便宜——人民黨領導人貝·布托在提前舉行的國民議會投票中獲勝,再次當選巴基斯坦總理。不過,提前“下課”的謝里夫卻并未氣餒,而是在暗暗積蓄力量,準備卷土重來。
在1997年2月3日舉行的大選中,謝里夫抓住人民黨元氣大傷的天賜良機,積極爭取軍隊的默許和總統(tǒng)的支持,結果大獲全勝,他所領導的穆斯林聯盟,贏得了國民議會二百一十七個席位中的一百三十四席,獲得組閣權。在國民議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對其信任投票后,謝里夫二度出山,走馬上任第十三任巴基斯坦民選總理,并成為該國有議會以來最強有力的總理。
重登總理寶座的謝里夫沒有因三年前的中途落馬而謹小慎微、裹足不前,而是大刀闊斧,創(chuàng)舉不斷,顯現出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在擔任總理職務后,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并親自參與規(guī)劃、實施一批有利國家發(fā)展和民眾生活的重大工程,如將巴基斯坦西北部毗鄰阿富汗的白沙瓦與東部的旁遮普省首府拉合爾連接起來的高速公路就是其中之一。謝里夫還非常注重提高巴基斯坦的國際地位。1998年,為了回應該國宿敵印度的核試驗,謝里夫下令本國展開核武器計劃,從而使巴基斯坦成為唯一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這亦成為謝里夫就任總理期間一個得人心的政績。
正當謝里夫躊躇滿志,打算實現自己到20世紀末把巴基斯坦帶入“亞洲虎” 行列的理想之際,一場軍事政變又讓他美夢成空。
導致政變的間接原因有兩點,一是謝里夫與軍方關系不睦,二是巴基斯坦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1998年巴基斯坦進行核試驗后,招來了嚴厲的經濟制裁,造成巴外匯短缺、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經濟發(fā)展速度急劇減緩。當時,謝里夫為了表明自己與國民同甘共苦的決心,曾不惜忍痛甩賣了自己的那座粉紅色與白色相間的總理辦公大樓。要命的是,這種經濟和財政面臨的困境又導致國防預算支出減少,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政府與軍隊間的緊張關系。而政變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則與巴基斯坦另一位強勢人物穆沙拉夫有關。
眾所周知,巴基斯坦曾經被軍政府統(tǒng)治數十年,力量強大的軍方歷來是左右巴基斯坦局勢的重要因素,而穆沙拉夫正是靠軍隊起家的。他二十一歲時從卡庫爾軍事學院畢業(yè)后進入巴基斯坦軍隊,先后在自行火炮團、特種作戰(zhàn)營、裝甲師屬炮兵部隊、步兵師和野戰(zhàn)軍中任職,還曾參加過1965年的巴印戰(zhàn)爭。到1995年,穆沙拉夫已經升任陸軍中將。1998年,他被時任總理謝里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兼參聯會主席,晉升上將軍銜。但是不久,嚴重的政見分歧,使謝里夫很快就對穆沙拉夫下了狠手——1999年10月12日,謝里夫下令禁止訪問斯里蘭卡歸來的穆沙拉夫的飛機在卡拉奇降落,并宣布解除穆沙拉夫的所有職務。危急時刻,飛機上的穆沙拉夫打了一個電話,遙控指揮忠于他的部隊占領了機場。
隨后,穆沙拉夫宣布解散政府,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親自出任首席執(zhí)行官;謝里夫則被解除總理職務并遭到軟禁。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二度執(zhí)政的謝里夫只干了兩年多時間又被趕下了臺。
歷經磨難坎坷,靜候崛起時機
有人說,政治斗爭是殘酷的。對這一點謝里夫可能體會得最為深刻。
自1999年10月中旬被趕下總理寶座后,謝里夫的厄運并未結束。11月10日,巴基斯坦第五軍總部的阿蒂庫茲·扎曼·吉亞尼中校以“企圖謀殺、劫機和同謀罪”等罪名,對謝里夫和其他四人提出起訴,卡拉奇一個反恐怖法庭同意受理這一案件。11月17日,謝里夫被逮捕。2000年1月19日,卡拉奇第一反恐怖法庭對謝里夫正式提出起訴,罪名是企圖謀殺、從事恐怖活動、教唆犯罪和劫機。4月6日,反恐怖法庭以劫機和恐怖活動罪判處謝里夫無期徒刑,對其每項罪名罰款五十萬盧比(約五十四盧比合一美元),并沒收其全部財產。謝里夫對這一判決不服,依法向信德省高等法院提出上訴。5月2日,信德省高等法院宣布中止對謝里夫的罰款和沒收財產的判決。同年7月22日,巴基斯坦審計法庭以腐敗逃稅罪判處謝里夫有期徒刑十四年,且在今后二十一年中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判處他兩千萬盧比的罰款。
時隔四個多月后,巴基斯坦政局的變化為謝里夫帶來了轉機。2000年12月9日深夜,在獄中服刑的他獲巴總統(tǒng)穆沙拉夫特赦,次日,他離開巴基斯坦前往沙特阿拉伯治病。
2007年8月23日,巴最高法院做出裁定允許流亡海外的謝里夫回國并參加巴議會選舉。幾經周折后,謝里夫于同年11月25日乘飛機從沙特抵達拉合爾,從而結束了歷時七年多的流亡生涯。
巴基斯坦議會選舉于2008年2月18日舉行。大選前,巴基斯坦人民黨領導人貝·布托遭刺殺身亡,這使人民黨獲得了大量的同情票。最終,人民黨與謝里夫領導的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組成的聯盟擊敗穆沙拉夫總統(tǒng)支持的穆斯林聯盟(領袖派),獲得大選勝利。六個月后,人民黨和穆盟(謝里夫派)共同策劃啟動了彈劾穆沙拉夫總統(tǒng)的程序。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穆沙拉夫于同年8月18日宣布辭職,而在其宣布辭職后第七天,因政見不合,穆盟(謝里夫派)宣布退出執(zhí)政聯盟,總理、總統(tǒng)均由人民黨推舉的人選擔任。此后,謝里夫帶領穆盟(謝里夫派)選擇了靜靜地做反對黨,臥薪嘗膽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他不再滔滔不絕地講話或展示特別的能力,而是以低調的風格待人處事,除了一如既往地熱衷慈善事業(yè)之外,還發(fā)揮其作為出色的管理者和國務活動家的寶貴經驗,以其所居住生活的旁遮普省為大本營,關注國家局勢,推動經濟發(fā)展,暗暗積蓄力量。
謝里夫已婚,育有四個孩子,女兒瑪莉昂在他的拉合爾選區(qū)助選時展現出的領袖魅力深獲贊許,有可能繼承乃父衣缽。
贏得第三任期,面臨嚴峻挑戰(zhàn)
時光悄然流逝。2013年春,巴基斯坦民眾又迎來了五年一度的大選。
巴國民議會(下議院)現有三百四十二個席位,其中二百七十二席由普選產生,根據單一小選區(qū)制,每個選區(qū)得票最多者當選。另外七十個席位專為婦女和非穆斯林教派保留,根據各黨派普選議席得票數按比例分配。
巴基斯坦塔利班一直試圖阻撓本次選舉正常舉行,制造了一系列襲擊,企圖阻止選民投票。各種爆炸和槍擊事件導致包括三名候選人在內的一百多人喪生,三百多人受傷。為確保選舉安全,參與這次選舉的安保人員總人數達六十萬。
大選投票于2013年5月11日舉行。據巴選舉委員會主席說,這次選舉中,登記選民投票率接近百分之六十,創(chuàng)造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高紀錄。12日上午公布的計票結果顯示,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贏得二百七十二個選舉議席中的一百一十九席,奠定勝選大局。
分析人士認為,屢遭挫折的謝里夫之所以能夠重新崛起,與巴基斯坦局勢及謝里夫本人的優(yōu)勢均有關聯。經歷多年政治紛爭后,巴基斯坦經濟發(fā)展步履蹣跚,加之貧困和腐敗頑疾,民眾對執(zhí)政的人民黨多有不滿。競選中,謝里夫提出自由市場和為經濟松綁等政策主張,允諾快速發(fā)展經濟,得到了選民的認同。自五年前回國后,謝里夫低調專心搞經濟,特別是其在旁遮普省的成績有目共睹。他所領導的穆盟在旁遮普省執(zhí)政期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成就,相比其他地區(qū)頻繁的恐怖襲擊,該省安全狀況亦受到廣泛認可,再加上其本人就是巴基斯坦最富有的企業(yè)家之一,民眾期待謝里夫能夠為巴基斯坦帶來改變。在本次大選期間,謝里夫還表現出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的成熟和寬容。首先,他沒有對失意的政敵穆沙拉夫窮追猛打,而是表示寬恕這位前總統(tǒng);其次,在其競爭對手之一、正義運動黨領導人伊姆蘭·汗發(fā)生意外(5月7日,伊姆蘭·汗在競選集會上墜梯受傷,多處骨折)后,謝里夫馬上取消了當天的政治集會,以此向競選對手表示慰問,贏得了民眾的尊重;再次,也是最關鍵的,謝里夫此次的民生工程做得很好,他并未對陷入困境的人民黨執(zhí)政者大加討伐,而是重點宣傳自己的競選主張,他現在的口號里沒有多少民主自由,更多的是給人民多少吃的,如何解決就業(yè)和電力問題等實實在在的承諾,這樣的做法其實比詆毀政敵更為有效,讓他贏得了更多的選票。
2013年6月1日,巴基斯坦新一屆國民議會議員宣誓就職,這是巴基斯坦六十六年歷史上首次政權民主交接。謝里夫當選新一屆政府總理。他所領導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在議會三百四十二席中占一百七十七席,從而使該黨在議會中推動其政策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
在闊別權力中心十四年之后,謝里夫第三次登上了政府總理的寶座。然而,對重新執(zhí)政的總理謝里夫來說,迎接巴基斯坦新一屆政府的除了鮮花和掌聲之外,還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該國現階段經濟不振,能源危機嚴重(每天斷電時間甚至達二十小時),國家亟須發(fā)展,而政府機構卻效率低下,腐敗積重難返,此外極端恐怖分子也在不斷制造襲擊事件,而且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也相當緊張。新總理謝里夫是否也會像其前任一樣被通貨膨脹、失業(yè)、與軍方關系緊張以及塔利班叛亂等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呢?謝里夫的當選,體現了巴基斯坦人民對于改善民生的期待。民眾希望謝里夫上臺后兌現競選承諾,帶領巴基斯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責任編輯/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