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王石提交的作品由單幅和組照構成,計2組組照、18幅單幅作品,共20幅(組),符合“中外攝影家攝影大PK”(以下簡稱“大PK”)的規(guī)則要求。他的作品主題是關于自然與環(huán)境的觀察印象。
以往具體言及“大PK”選手的作品,通常面對的是一些數字影像文件,我們也經常用照片這個名詞來稱謂這些作品。因為,不管是作者親為還是主辦方協(xié)助,這些數字文件都經過了數字影像處理。換言之,盡管打印環(huán)節(jié)會損失細節(jié)或影像階調,但是經過數字影像處理的電子文件與最終的打印照片仍然可以視為近似等同。
2011年四位瑪格南圖片社成員參加“大PK”活動時,他們強調自己的作品要由自己做數字影像處理。在此前的活動中,也有中國選手提出或堅持自己做數字影像處理的情況出現(xiàn)。然而,真正讓“大PK”活動修改規(guī)則的則是來自瑪格南的選手。從特定角度上說,瑪格南選手的主張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這個主張與倡導攝影家在各項技能及綜合素質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大PK”活動宗旨契合。這次“大PK”要求的也是中外選手自己做數字影像處理。順帶提及,對于“大PK”活動,瑪格南選手貢獻過好的主張,也有不見得恰當的主意。他們不贊成選手為作品撰寫一篇闡述文章。理由多多,此不枚舉。其實這不為怪,瑪格南成員各個都是獨行俠,因此我們需要更為審慎地閱讀中外選手的作品。僅從作品樣式上通觀比較王石和吉奧夫·斯蒂芬的作品,文化與心理意象的差異還是明顯的。
王石在華山拍攝的作品都是紀錄性的。兩組組照《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與人》,從主題看都是以華山的景觀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關注點?!董h(huán)境與自然》由20幅照片組成,其中大中景別的照片有10幅,近景、特寫的有10幅。面對畫面,猛一看,每一處奇峰峻嶺都被掛在鐵鏈上那成千上萬的“富貴平安鎖”和“吉祥如意”紅布條幅圍攔著、纏繞著、遮蔽著。歷朝歷代延續(xù),原本為保護游客安全而在觀景臺外沿、懸崖邊、山路旁設立的鐵鏈反倒成了這些大煞風景物件的駐地與展墻。它們層層疊疊,密不透風,充斥于視野,阻攔著視線。就算孫悟空駕到也別想憑火眼金睛穿透鐵鎖圍墻一窺華山勝景,況尋常游人乎?王石說:他第一次來華山是16歲,這次來他感覺到華山的變化很大,首當其沖的就是視覺污染?!耙郧暗娜A山是原生態(tài)的,現(xiàn)在的華山,纏滿了紅布條、鎖鏈很刺眼。”(見2013年5月31日,華商報,記者陳思)這組照片拍攝得畫面簡明,鏡頭語言直白,評價現(xiàn)象之意毋庸置疑。雖說是面對視覺污染引發(fā)了作者內心的律動,然而畫面并不喧囂與夸張,卻顯得相對冷靜。組照《環(huán)境與人》,鏡頭中表現(xiàn)的是不該出現(xiàn)在游覽路徑中的種種事物,有太陽能組件、輸水管、有喂貓的游人在隨手丟棄塑料包裝,還有缺乏藝術審美的雕塑、突兀矗立于勝景面前的題詞與碑刻。作者鏡頭中有一物件,那是一塊中國地圖樣子的奇石,然而卻被圍欄圈起,用水泥生硬地砌在天然花崗巖石山體上。組照中的每幅照片都在言說著作者的憂心。閱讀中,總有一種令人雖說暫且看過,卻還被問著“作何感想”的意味。照片是能夠顯露文體的,因此這種排列畫式的敘述風格表現(xiàn),也是攝影考察紀實的樣貌。這種表現(xiàn)在兩組組照中同樣呈現(xiàn)著。兩組組照的不足是缺少一段簡明的引言或概述,即使可以省略,那么至少要給每幅照片配寫上簡單的說明。目前,均告闕如。
作者使用全畫幅的數碼相機,配35mm定焦鏡頭,還使用了手機拍攝,鏡頭焦距4.13mm,相當于35mm相機的33mm鏡頭。因此鏡頭中事物的透視語言表達是相對平和的。這是我們說他的畫面并不喧囂與夸張的因素之一?!董h(huán)境與自然》組照中,用數碼相機拍攝了6幅,用手機拍攝了14幅;《環(huán)境與人》組照中,用數碼相機拍攝了5幅,用手機拍攝了11幅。由于鏡頭焦距接近,拍攝條件相似,所以兩部機器的出片在畫面的透視感上比較協(xié)調。這里且不討論兩者的畫質差異。兩種拍攝工具都可以離開眼部進行操控,給予了作者擴展取景視點和靈活把握觀察視角的便利。攝影器材的發(fā)展給攝影帶來某些變化,其便利正所謂“如人使臂,如臂使指”。我們了解到王石此次在華山拍攝了近1800幅照片,按一分鐘拍一幅折算,是28個小時的工作量,其勤勉自不待言。另外,據陪同向導介紹,他可能是走到的地方最多的一位選手,他兩次徒步登山,邊走邊拍,也難怪拍攝的數量之大。
王石交了作業(yè)后就匆匆離去,未對數字文件進行還原照片意義上的影像處理,在圖片的效果上留下了些遺憾。以下試舉兩例,指明不足。說明:(1)圖1a為原圖,欠曝光約2級;圖2a為原圖,欠曝光約4級。(2)使用jpg文件做的處理。(3)圖1b、圖2b,影像處理后的效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王石鏡頭中攝取的場景,不獨為華山所專有。僅丟棄生活垃圾一事就令眾多旅游景區(qū)苦不堪言,管理者的辛苦也有目共睹。有的景區(qū)比這里的“視覺污染”還要嚴重。人們也要知道,這里垂掛的鍍金鐵鎖和飄蕩的紅布帶大都寄托著平民百姓的善良愿望。更需要明了的是,這個事情產生的社會原因是什么?!叭说纳鐣嬖跊Q定人的思想”,所以,不能把問題簡單地歸咎到游人是否文明,需要將其歸咎到產生的原因身上,這樣才能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矛盾事物的鎖鏈,需要唯物辯證法的鑰匙去打開。同理,我們現(xiàn)在閱讀這類圖式化的評價照片,即使領會了作者的擔當精神與責任感,在內心中還免不了產生如下的嘆謂:“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墨翟之泣絲,泣不在絲?!?是說,因果關系不一定在表面。
感謝華山,鍛煉了選手們的意志與毅力;感謝華山,感召了選手們的擔當與天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