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燕
【摘要】體裁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具有重復性和習慣性,其基本原則不能被隨意更改。掌握了目的語文章的體裁特點,有利于提高外語閱讀能力,寫出地道的目的語文章。
【關(guān)鍵詞】文章體裁;德語漢語對比;德語閱讀;德語寫作
一篇文章的寫成和理解,都受到文化的影響。這是不同文化之間文章差異的一個根本原因。首先指出這一現(xiàn)象的是美國人羅伯特 卡普蘭(Robert Kaplan)雖然這個說法在最初提出的時候遭受質(zhì)疑,并且羅伯特本人后來也修正了他自己的意見,但是這一現(xiàn)象至今仍備受關(guān)注。文體知識會不自覺地運用在交際過程中,這一點也經(jīng)由認知心理學家證實。他們認為,文體知識是儲存在所謂的認知圖式或框架內(nèi)的,在交際過程中,這些固有的模式會自動地調(diào)動出來,對于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和讀者來說,這些文體知識有助于文章的理解,通過文章體裁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推測文章的目的,主題展開的形式,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如果一個外語學習者把母語文體知識照搬到目的語,就算是用目的語寫作,也往往讓人讀起來很晦澀,甚至讓人費解。本文試圖從表達方式,文章體裁和文章主旨的關(guān)系來分析漢語和德語常用文體特征差異,幫助中國的德語學習者了解德語常用文體的特點,一方面可以提高外語閱讀水平,另一方面避免寫作中出現(xiàn)中式德語。
1.文體和體裁
自60年代的中期起,對比修辭學研究了來自不同文化的文章在邏輯思維結(jié)構(gòu)上的差別,他們推測,母語的文章模式運用到了目的語的寫作中,才會產(chǎn)生“混合式文章”(Mischtext)。外語課的任務(wù)之一應(yīng)該是讓學習者掌握受文化制約的文章模式,然后根據(jù)不同的情景和對象來寫作。所作之文章應(yīng)該符合目的語的寫作風格和結(jié)構(gòu)。為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必要知道,目的語和母語的文章體裁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
文章的體裁就是文體形式的篇章整體。對于文體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本文引用的是弗萊舍 W 在《當代德語文體學》的定義(Fleischer,W. 1979,第41頁。)
Stil ist die auf charakteristische Weise strukturierte Gesamtheit,der in einem Text gegebenen sprachlichen Erscheinungen,die als Ausdrucksvarianten innerhalb einer Reihe synonymischer M?glichkeiten von einem Sprecher/Schreiber zur Realisierung einer kommunikativen Funktion in einem bestimmten T?tigkeitsbereich ausgew?hlt worden sind.(文體是語篇中各種語言現(xiàn)象以特殊方式構(gòu)成的整體,是說話者或?qū)懽髡邽閷崿F(xiàn)某種活動范圍內(nèi)的交際功能而在一系列同義的可能性中選擇出的不同表達方式。)
李逵六在《德語文體學》中將德語的一般性文章(相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分為了書信-通知,報導,描寫,說明,制約性文章,談話,討論和敘述。(李逵六,2004,第202頁)。其中的報導語體(Berichte),敘述語體(Erz?hlung),討論語體(Er?rterung),說明語體(Beschreibung)常常被學生對照理解成漢語中常見的文章體裁: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是否德語的文章真能在漢語里找到一個完全對應(yīng)的體裁?貌似相同的文體中,都有哪些異同呢?
1993年-1994年,南京大學日耳曼學教授和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老師一起做了一個關(guān)于漢德文體差異的研究,研究結(jié)果在1997和2001年在德國發(fā)布。其中的一些結(jié)論如下:
漢語和德語的文章體裁并不是完全一致。一方面分類方法不一樣。漢語的記敘文既可以是德語中的報導語體(Berichte)也可以是敘述語體(Erz?hlung),而這兩種體裁在德語中是完全不一樣的。德語中的敘述語體(Erz?hlung)既可以說成是漢語中的記敘文也可以理解為小說。另一方面,類似的文章體裁中又有很大的差別。漢語中的說明文大體上相當于德語中的說明語體(Beschreibung),議論文類似于討論語體(Er?rterung),但其中的差別不能忽視。(Lehker,2001)
2.分類方式
漢語根據(jù)表達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散文。
德語里,區(qū)別文章體裁的不是文章的表達方式,而是篇章的功能。例如說明語體(Beschreibung)和報導語體(Berichte)是傳遞信息,敘述語體(Erz?hlung)是供人消遣,討論語體(Er?rterung)是闡明道理。
德語和漢語對于記敘這一表達方式的理解大體上是一致的。比如都包含記敘的六要素:即時間,人物,地點,原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中文作者會對記敘的事情做出評價和決斷。而德語中報導語體(Berichte)和敘述語體(Erz?hlung)都主要用記敘的方式來展開主題。這里的記敘方式分成了兩類。一類稱為NARRIⅠ(referiert/berichten客觀報導),另一類稱為NAARⅡ(erz?hlen講述)(Hernemann/Viehweger 1991)在報導語體(Berichte)中運用第一類記敘方式,敘述的是客觀發(fā)生的事情,行文中不會出現(xiàn)主觀的評價,不會運用夸張的形容詞,也不會滲透某種道德上的號召。敘述語體(Erz?hlung)運用第二類方式,記敘的事情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gòu)的。這兩種體裁的根本差別在于篇章的功能不同。Bereichte是傳達信息,Erz?hlung是為了供人消遣。
西方的篇章語言學認為議論是以論述的方式展開主題。論題需要論證,通過推理得出結(jié)論。在敘述上盡可能地運用主觀的,確定的,連貫的形式,引用提問以及經(jīng)驗中的事例。論點有條不紊,輕重排列有序。對于提出的問題,要有自己的判斷。德語的討論語體(Er?rterung)就是以議論的方式展開主題。敘述的成分少,且不能成為有效的論證,名人警句和俗語很少出現(xiàn)在論述中。漢語的議論文常常出現(xiàn)記敘的表達方式,記敘是為了議論服務(wù)。
西方篇章語言學家還認為,說明應(yīng)以客觀描寫為主??梢哉f明某一行為,或某一客體。讀者收到的信息應(yīng)該客觀,沒有感情色彩。說明語體(Beschreibung)正是用這種方式展開主題。這類文章不會有敘述和抒情的成分。而漢語的說明文,說明雖占主導,記敘和議論會為其服務(wù)。有時說明文的結(jié)尾還有抒情的成分。
3.篇章的功能
德語依據(jù)篇章功能(Textfunktion),漢語則根據(jù)文章主題的展開方式即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將文章分成不同的類別。Brinker(1992)認為,篇章的功能和表達方式應(yīng)該保持一致。如果一篇文章是以講述(erz?hlen)來展開主題,那它就應(yīng)該供讀者消遣娛樂。而說明語體(Beschreibung)以客觀描寫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資訊。報導語體(Berichte)通過對事件的客觀報導,傳達信息。漢語往往通過敘述某件事引出深刻的道理,使讀者從受到啟發(fā)。德語里只有寓言故事才有這樣的作用。除此之外,漢語中說明文,記敘文和議論文都有論述的功能。這說明,文章的功能并不是區(qū)分漢語文章體裁的標準。所以,中國的德語學習者在寫德語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文章的作用和功能,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文章結(jié)構(gòu)和風格特點。
4. 對德語課的意義
既然德語和漢語的文章體裁分類方式不一樣,類似文體中又存有很大差異,這就有必要在閱讀課和寫作課上強調(diào)文章體裁的知識。閱讀課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和句子層面,語法結(jié)構(gòu)的分析和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能成為閱讀課的重點。分析不同文章的行文模式,結(jié)構(gòu)特點以及寫作目的,這些文章體裁知識有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體裁有常規(guī)性和制約性,認為體裁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具有重復性和習慣性,其基本原則不能被隨意更改。在寫作課上強調(diào)文章體裁知識,學生才能作出地道的德語文章。
參考文獻:
[1]Fleischer,Wolfgang/ Michel,Georg:Stilistik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VEB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Leipzig,1979.
[2]Heinemann,Wolfgang;Viehweger,Dieter:Textlinguistik. Eine Einführung. Tübingen:Niemeyer,1991(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115)
[3]Brinker,Klaus:Linguistische Textanalyse. Eine Einführung in Grundbegriffe und Methode. 3. Auflage. Berlin:Erich Schmidt,1992
[4]Lehker,Marianne:Chinesische und deutsche Aufsatzsorten. In:Fix,Ulla;Habscheid,Stephan;Klein,Josef(Hrsg):Zur Kulturspezifik von Textsorten. Tübingen:Stauffenburg,2001,131-146
[5]李逵六,德語文體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