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慶
臂擱這種文房用具,今人能夠了解其用途的已經不多了,但在舊時,它卻是書房中的必備。古人以毛筆書寫,自右向左,又以右手提筆,這樣很易污染紙張,于是就發(fā)明了這樣一件東西枕擱在臂腕之下,既可防墨跡沾臂,又防蹭臟紙張。
臂擱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北宋后期詩人謝在其《次韻郄子中所藏筆幾》詩中寫道:“小琴承臂筆縱橫,章草真行隨所欲?!边@是對臂擱的較早描述。傳世實物中,最早的臂擱是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宋代官窯燒制的天青釉臂擱,形如半剖的竹段,雖是一件瓷器,卻以竹段的形象面世。臂擱的材質很多,有竹子、黃楊木、紫檀、紫砂、紅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子的最為常見。宋人林洪在《文房圖贊》一書中給臂擱起了一個有姓有名的稱呼“竺可馮”:“竺秘閣字可馮,號無弦居士”?!榜T”是“憑”的古字,“憑”意為依著、靠著。此竹可憑,清楚點出了此物的用途和功能。
在眾多的書房清供中,臂擱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刻制題材有取座右銘為警策,有刻詩畫以為欣賞,有刻親友贈言以為留念,也正是因為這些圖案、題字、書法,才使一塊原本貌不驚人的臂擱,產生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華麗轉身。從這些泛紅爍紫的臂擱中,我們可以遙想當年文友相聚時的翰墨書香,吟詩作畫的雅興。他們或妙品詩文,或指點畫卷,這其中所營造的氛圍和閑情逸趣,足使人浣盡離愁,倦讀離騷。
窮工殫巧的竹臂擱
臂擱以竹制為多,一般是用去節(jié)之竹筒分劈成三塊,在凸起的竹面上進行鐫刻,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一尺,寬度大約為七八厘米。竹制臂擱也是文人、藏家常置手邊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潤,久摸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涼,每當心情煩燥或精神疲倦之際,獨坐書齋,而手撫臂擱閉目養(yǎng)神,可令人得一時之清靜。
方竹雕蘇武牧羊臂擱 清,高27厘米,寬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上刻五言詩:“朔雪滿天山,飛鴻入漢關。麒麟高閣在,何幸得生還。庚寅仲春,作奉大卿仁兄清玩。治庵弟方?!狈剑?800-1838年),字矩平,號治庵,黃巖縣城人。以賣畫刻竹為生,所刻人像,線條簡練,典雅古樸,須眉畢肖,栩栩如生,文士紛紛索取,稱為“無上逸品”。傳世作品蘇武牧羊臂擱,畫面不刻一羊,構圖簡潔含蓄,蘇武姿態(tài)自若,氣度浩然,頗能表現(xiàn)其堅貞不屈精神。刻法以竹表為地,下刀不深,故可稱之為陷地淺刻。這種簡練含蓄的表現(xiàn)方法,反映了方非凡的構圖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作功底。
周顥竹雕蘭花圖臂擱 清,高26.3厘米,寬7.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周顥(1685-1773年),號芷巖。能詩、工畫、善治印、精竹刻,在我國竹刻史上享有盛名。蘭花圖臂擱用一塊竹片雕成,呈覆瓦式,正面雕一叢盛開的蘭花,根須裸露。下方刻陰文“芷巖”草書款。背面刻行書七言絕句二首,詩后陰刻行書“壬子秋仲詠蘭詩二絕春江”及刻陰文“之印”篆書印章款??坦ど罹?,線條舒展流暢,紋飾層次清晰,是以刀代筆的杰作。
松山款竹雕荷蟹圖臂擱 清,高23厘米,寬7.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紋飾是以荷花、螃蟹為主題的池塘小景。螃蟹踞坐于荷葉上,蟹甲起伏凹凸,揮舞雙螯,其姿態(tài)、葉面的蟲蝕以及似為清風所動的葦草葉尖,都生動異常。圖下方刻陽文“松山”篆書印章款。此器表面裝飾為剔地深刻法,于陰刻之中又采用高浮雕和鏤雕法,收到了似陽實陰、陰中有陽的特殊裝飾效果,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和雅致的格調。
竹雕魚躍圖臂擱 清,高25.9厘米,寬6.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以留青技法為主,構圖飽滿,紋飾細膩入微。上部雕刻水天相接,云水深處,一輪紅日噴薄而出,云彩飄蕩其上,海濤翻卷其下,氣勢恢弘;下部波浪橫空,一只錦鯉躍然其上??陶哌\用薄浮雕、淺浮雕以及劈削等不同技法,使線條和色塊深淺互依、層次豐富,富有立體感和空間感,尤其是錦鯉須、耆、尾,動感十足。
竹雕環(huán)佩紋臂擱 清,高21.4厘米,寬6.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以留青及淺浮雕技法刻劃紋飾,邊緣及三個轉角飾變體夔鳳紋,中間布排三組仿古佩玉紋,每組兩件或三件,有條帶纏繞。通過青筠的全留、少留及不留,區(qū)分出紋飾位置與層次關系,且能一定程度地表現(xiàn)出竹質的質地與肌理。
竹雕留青人物山水紋臂擱 清,高23.4厘米,寬6.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以留青技法為主刻劃山水人物,構圖飽滿,紋飾細膩入微。上部巖峭拔,如橫空而出。又于半空中、波浪間、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劉海戲蟾等仙人形象;下部雕刻海濤翻卷,崖岸兀立,其上虬松挺立??陶哂们嗌砥さ娜チ舯『駚肀憩F(xiàn)筆觸的濃淡深淺,用竹材縱絲狀的肌理營造干濕渲染的效果,并結合淺浮雕、陰刻等技法使波紋的線條頗有立體感,追求工筆畫的意境。
竹雕竹節(jié)式臂擱 清,高18.3厘米,寬5.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狹長形竹片,上下兩端各有一節(jié),穹起面為臂擱,于右半邊淺刻由上方懸垂之梅樹圖案,左下方刻有二行詩文:“裁將一臠玉曾向茂林隈定可臨池處經多運腕來”,題名“容巢”。
精細雅秀的象牙臂擱
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fā)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普遍發(fā)展起來,雕刻藝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的風格時,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點,以其潔白玲瓏、溫潤典雅的風貌取勝。當時在宮廷內專設工場,雕刻工藝細膩繁復,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以典雅高貴風格稱雄。
象牙雕羅漢渡海圖臂擱 清,高29.1厘米,寬6.1厘米,厚2.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正面以薄地陽文淺浮雕一趺坐焚香的僧像,薄不足一毫米,卻氣韻十足,有很強的立體感;凹面采用高浮雕技巧雕十八羅漢,眾羅漢手持法器,或騎,或坐,或依附在自己的乘騎上,姿態(tài)有別,神情各異,相互招呼渡海而行??坦ぜ毮亪A潤,刀法精絕,是象牙雕刻工藝中的珍品。
象牙雕九老圖臂擱 清,高17.3厘米,寬3.9厘米,厚1.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正面雕壽星,微笑慈祥,寬衣博帶,著云頭履,手捧畫卷;背面雕九老圖,遠處山頭如抹淡煙,近處重巖疊嶂,蒼松奇石。九老分為三組,一組三人在觀畫,品頭論足;一組四人弈棋,拈須得意;一組二人在板橋邊寒暄。氣勢開闊又典雅大度,并且兼有立體圓雕的神韻。
象牙雕竹節(jié)式臂擱 清,高24.5厘米,寬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雕刻以浮雕及鏤雕為主,于寫實中見剪裁功夫,將竹節(jié)、竹鞭等刻畫得惟妙惟肖。較長的根須集中于一側,相互疊壓,很有節(jié)奏感。一枝小竹蜿蜒依附于竹節(jié)上,其葉片的伸展、轉側及蟲蝕痕跡都為器表增添了幾許生趣。背面雕出分節(jié)橫膈,并在凹陷空間內高浮雕蜻蜓、甲蟲、蝴蝶等,其觀賞意義已遠遠超過實用價值,屬晚清同類工藝制品中的佼佼者。
象牙雕松蔭雅集圖臂擱 清,高24厘米,寬6厘米,厚1.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臂擱正面高閣遠帆,景色空明澹遠;背面內凹,以“南翔八老”為題材雕“松蔭雅集圖”。圖中峭壁高聳,奇松蒼勁,上方松蔭石壁間,六位老人或對坐吟詩,或手舞足蹈,開懷大笑,二童子侍立烹茶。下方有一拱橋,蒼松下兩老者騎馬來訪,二童持卷攜琴相隨,刻畫極細,氣韻十足。
其他材質臂擱
墨彩竹節(jié)式臂擱 清,高17.2厘米,寬6.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畫右側題五言詩句:“瑯枝竿疏”。臂擱竹節(jié)式,通體施白釉,正面以墨彩繪竹葉紋,畫面上端竹節(jié)外凸飾鼓釘一周。竹節(jié)形狀模擬逼真,墨彩濃重,畫筆疏簡,文人氣質極濃。
青玉雕竹節(jié)式臂擱 清,高7.1厘米,寬4.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青玉質,上有烤橘黃色皮。以半個剖開的竹片為造型,正面浮雕竹枝竹葉,在竹根部雕出一大大的竹筍,形象生動。
金星玻璃書卷式臂擱 清,長14.3厘米,寬4.7厘米,高1.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書卷式。上面陰刻船頭獨坐垂釣老翁,四周水面波光粼粼,松石林立,整體畫面猶如工筆繪畫,生動自然。此臂擱以金星玻璃琢成,質地光潔,金星閃爍。(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