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武
上菜市場買菜,我總喜歡轉(zhuǎn)悠轉(zhuǎn)悠,看看有沒有我喜愛的小雜魚,像什么野刀子、羅漢狗子、柳條子,還有胖皮兒、虎頭鯊,等等,有滿意的,都要稱上二三斤回家。
偏愛小雜魚,恐怕有環(huán)境因素,也有遺傳因子。我出生的里下河水鄉(xiāng),河網(wǎng)溝渠縱橫密布,最適合魚兒生長。記得兒時常常在睡夢中被走街串巷賣小雜魚的吆喝聲叫醒。因為生活貧困,父親以至于給我們最好的“葷腥”,就是去河溝自取或買上一些小雜魚。因此,我們的舌尖上便也多了一份鐘愛它的味蕾和無盡的眷戀。
如今,盡管市場上的魚多的是,但那些從魚塘里喂養(yǎng)起來的鯽魚、鰱魚、鳊魚、鯉魚等,做成的魚肴似乎都遠沒有野生透活的小雜魚鮮美可口。莫看它們小而雜,起油鍋后只要放些蔥、姜、豆醬、醬油、芫荽等作料,大火一炒,那股子濃香就直往鼻子里鉆,加一碗水,稍燜一會兒,盛起來即可引人食欲大增。野刀子脊梁上全是肉,虎頭鯊更是肉嘟嘟的,小羅漢狗子可連卡子一起嚼。若再放些咸菜、黃豆或花生米,則又多了幾分“吃頭”。冬天把魚湯(或置于冰箱)凍成如膏似脂的魚凍,那魚兒汁兒一點兒也不浪費。吃飯、喝粥、啯老酒,都不失為美味佳肴。
現(xiàn)在的小雜魚不容易買到。自退休后,我有時也會跟著老友到郊外釣魚,家養(yǎng)魚塘一概不去,專找小河、小溝,釣到的也大都是些小魚、小蝦,圖個能吃上“出水鮮”。有一次逛菜市場,臨近中午,見一賣魚的人還有10多斤小鲹子沒有賣出,愿意低價出手。我欣喜地全部倒下,既解了人家的難,自己又討了便宜。回家后我把魚腌制起來,曬成魚干。來了客人,用油一炸,是一道美味;或者用缽子拌上作料放在飯鍋里蒸,飯好了,魚干也好了,那撲鼻的香味飄滿屋,吃起來又筋道又下飯,別有一番風味和情趣。
生活再富有,也不應忘掉精打細算。時下有人說了,牛肉是“牛魔王”,羊肉是“羊貴妃”,意思是嫌貴。要我說,它們貴,我就少吃些,多吃些小雜魚,一樣解饞有營養(yǎng)。
“常吃小雜魚,不覺寒磣么?”我說不。曾任外交部部長的喬冠華是個“大人物”了吧,據(jù)他的女兒喬松都回憶說,
她父親生性淡泊,喜歡吃
小魚、小蝦。常常一盤咸菜小魚,一碟花生米,就能喝上幾大碗粥。并說這樣的愛好便是公務纏身的喬冠華居家時最大的享受。對比喬冠華,我等常人還有什么“寒磣”可言?
至于小雜魚卡子多,會戳嘴。水鄉(xiāng)人吃小雜魚就是不怕這一點,那是歷經(jīng)多少次磨礪練就的好“功夫”啊!不經(jīng)一點兒苦,哪能嘗到甜!
我一日三餐,桌上幾乎都不離一盤小雜魚,可算是百吃不厭,樂此不疲。
要是有人問我幸福是什么?我可以告訴您:幸福就是有一盤小雜魚,它物美、價廉、純真、健康、浪漫,易得而又易持久。餐桌上能每天有一盤小雜魚,我的心里就感到很舒暢、很愜意!
(編輯 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