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科
【摘要】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名話著重強調的是: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良好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我園在開展戶外活動追求激發(fā)幼兒興趣,發(fā)展幼兒能力的同時,十分重視在戶外活動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戶外活動;良好習慣
一、在戶外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安全習慣
幼兒在戶外活動中,老師要善于抓住隨時出現(xiàn)的安全教育契機,對相關的幼兒和全班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這很重要,如幼兒在戶外站排走步時,要求不許推撞小朋友,不許拿木馬撞擊人。在玩滑梯時,不許從旋轉滑道的下方向上方攀行,不許在筆直的滑道上由下向上奔跑,防止磕傷自己,更不能將木馬拿上滑梯,騎著木馬沿道筆直的滑道向下沖,這樣極易傷到自己和他人。絕不許攀爬滑梯護欄,防止墜落摔傷,在沙池中活動時,不能揚沙子,防止迷著眼睛------
在戶外活動中,老師可以借助道具組織大班、中班的幼兒開展結構游戲“我會走”,以此引導幼兒學習交通安全知識。有繩子首先搭建馬路,有汽車道,人行道,斑馬線,還用泡沫板搭建紅綠燈標志。剛開始時幼兒弄不清楚怎么行走,總出現(xiàn)車與車相撞,人與車相撞,在游戲講評時,老師與幼兒針對“怎樣遵守交通規(guī)則”展開討論,老師在抓住時給予引導,指導幼兒懂得在馬路上要靠右側行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并讀懂交通指示燈,明白“綠燈行,紅燈停,黃燈等一等“的含義,并嚴格按照交通指示燈的命令行走。知道闖紅燈的危險,不能在馬路上玩耍。此游戲極大的激發(fā)了幼兒參與的興趣,學習到了豐富的交通安全知識,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
二、在戶外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衛(wèi)生習慣
引導幼兒學習衛(wèi)生知識,樹立講衛(wèi)生觀念時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重點。進行衛(wèi)生知識講解,幼兒接受的效率是有局限性的。而通過組織戶外活動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衛(wèi)生知識指導,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沙池里,幼兒們都能快活地用雙手筑沙丘,砌城墻,刨坑,掏洞,玩過后老師要組織幼兒有序地來到水池邊,認真地把手洗凈,幼兒們用水和泥做完泥工后,也同樣要求幼兒們用水池中的水洗凈泥手;老師著重強調幼兒不能用衣服,褲子擦試粘有砂子和泥水的手。指導幼兒不能把沙池里的沙子帶出沙池,撒在干凈的地面上,不能用泥沙涂沫墻體,在植物園內,幼兒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間苗,拔草,勞動結束后,引導幼兒把間的苗和拔下的草集中送到垃圾箱里,隨后到衛(wèi)生間認真地把手洗干凈,不許知己手紙片等垃圾,不許隨地葉痰,要保護好環(huán)境的清潔。蒙臺梭利瑪麗亞說過:“聽過的轉眼就忘了,做過的也就理會了”。通過戶外活動,對幼兒進行的衛(wèi)生知識講解,幼兒們都能認真理會并饒有興趣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也倍加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梢?,戶外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它是對幼兒進行衛(wèi)生習慣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三、在戶外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習慣
大合作有大成就,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很難有成就??梢姾献饔卸嗝粗匾?,在幼兒時期這個人生重要的啟蒙階段,搞好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園始終立足于開展戶外活動來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有許多戶外游戲的成功組織都需要幼兒之間的密切合作。擊鼓傳球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老師先把全班幼兒帶到戶外膠墊上,幼兒手拉手站成一個圓圈后松手坐下。老師站在圓心處,將一個皮球指定交由一名幼兒用雙手拿好,待老師發(fā)出開始供過傳球的哨聲后,持球的幼兒要按照順時針的方向迅速地把球遞到下一位幼兒的手里,以此進行下去。當哨聲再次響起時,球停在誰的手里則誰為輸,輸者要為大家表演一個節(jié)目。在這個游戲中,要求的是上一個持球的幼兒必須用雙手拿住球快速地傳給下一個幼兒,而接球的幼兒要伸出雙手接穩(wěn)球,再迅速地轉身傳到自己左邊幼兒的手里。不許皮球落地,更不能在哨聲響起時讓球停在自己的手里。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求幼兒先后分別與自己右邊和左邊的兩名幼兒搞好接與傳這兩個動作,只有幼兒之間實現(xiàn)密切的配合與合作,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供過于傳球,極大限度地減少失敗的發(fā)生。
在拔河游戲中,要求每隊的幼兒們必須用雙手握緊繩子,在指揮者的號聲里齊心協(xié)力地向后拽繩子,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有密切合作團結如一人,才能產生巨大的力量贏得比賽。
大班幼兒在做兩人三足走的游戲時,若實現(xiàn)平穩(wěn)前行,兩個人就必須得搞好合作,步調一致地同時共同支配那條“公用的腿”。如果各自命令捆在一起的那條腿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路,那么最后的結果就是跌倒??梢姾献魇嵌嗝吹闹匾?。通過多組織這類游戲,老師再施以啟發(fā)指導,幼兒能夠全身心地體會到合作的意義和必要性,從而有利于幼兒養(yǎng)成合作的習慣。
四、在戶外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互相謙讓的習慣
在幼兒園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倔強、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培養(yǎng)幼兒謙讓的品質對于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據(jù)有關研究表明:幼兒謙讓行為大都發(fā)生于游戲中,涉及到物質的使用或占有。所以,在戶外活動中,老師十分注重利用玩具來啟發(fā)引導幼兒的謙讓行為。在戶外活動的膠墊上,事先擺好足夠多的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塑料玩具,有木馬、大象、小鴨子、大公雞、海豚?;顒娱_始后,幼兒在選擇玩具時,出現(xiàn)了幾個小朋友爭搶同一個玩具的現(xiàn)象,而且互不相讓。于是,老師以此為契機及時引導他們討論:為什么同搶一個玩具?搶的結果都玩到了嗎?該怎么辦好呢?大家討論了一會兒后表示:“要是我們商量一下,輪流玩這個玩具就好了?!庇谑牵诶蠋煹囊笙?,這幾位幼兒通過協(xié)商決定了玩的順序,便一個一個先后快樂地玩了起來。
再如,在玩轉盤、蹺蹺板和攀巖玩具時,老師注重引導幼兒們可以采用大的讓著小的;小的讓著大的或以小組的形式換著玩,有意識地指導幼兒初步理會謙讓的含義。
在組織類似的戶外活動時,老師要重視精心組織耐心指導,啟發(fā)幼兒學習分享和謙讓。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先送給小朋友玩,自己暫時可以玩別的玩具,對于能主動讓出玩具的小朋友,老師要及時地給以表揚,久而久之,幼兒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分享與謙讓的行為也就隨之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