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波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吹竭@樣的現象:有時剛剛導入新課,很多學生都懂了,但教師為了執(zhí)行自己預設的教案,讓學生“裝不懂”,浪費了很多時間;有時“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往往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難以開展,課堂顯得蒼白無力;有時教師以為容易掌握的內容,學生做起作業(yè)卻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種種問題的產生都源于教師對教學起點的把握不準,對學生學習起點的預測失誤,要想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必須設定適度教學起點,才能達到應有的目的。
一、深度解讀文本
1.解讀課標——把握教學方向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和準則。要解讀課程標準,首先是熟讀課程標準,要經常讀、反復讀,養(yǎng)成讀課程標準的習慣,直至熟讀成誦、爛熟于胸,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對課程標準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覺性。比如關于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等等。
2.解讀教材——定位育人目標
準確地把握理解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發(fā)揮教材的育人功能。首先,通讀教材,把教材內容按知識體系進行歸類,實現目標“定位準確、不越位、不缺位”。其次,在清楚每節(jié)課在單元和整冊書中的位置和作用后,教師要“鉆”進教材之中,弄清編排意圖,找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把握知識的形成過程;找難點,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靈活變通,不得隨意改變教學目的,違背學科教學特點。總之,只有通覽教材,全面了解知識底數,鉆進教材之中研思解讀,高居教材之上審視并超越教材,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理解教材。教師只有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發(fā)揮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深入研究學生
“要把學生引向一個地方,首先得知道他們現在哪里?!边@是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的一句話?,F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學習的準備狀態(tài)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了。如果教師按事先所設定的內容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起點。要按照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教學過程,就必須把握教學的真實起點。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思考: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樣?沒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識?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自主學習,哪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通過對學情的分析,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輔導,哪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從而較好地把握教學的起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在一堂課中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也只有深入研究學生,順應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l.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話,把握經驗起點
現在的學生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以前往往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只有把學習活動的起點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才會感到親切、自信,從而產生認知的沖動,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建構知識。因此,教學設計必須要考慮學生的生活教學經驗。例如,在學習一般過去時時,讓學生交流自己或家人曾經經歷過的一件事。這種交流是學生在個人興趣指引下,基于自身生活經驗、認知水平,開發(fā)并利用教學資源的最集中體現。通過交流,既可以增進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又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交流中,學生選取共同關注的話題,精心準備,并借助照片或錄像展現出來,不僅贏得了其他學生的喜歡,也讓教師由衷地感嘆。如六(1)班的楊思潤同學介紹了五一假期中一家人去蘇州游歷的見聞。除了關于蘇州的介紹如概況、著名景點、所見所感等外,他還將沿途他父親拍攝的錄像帶來,邊播放邊作講解。圖文并茂的講解,使同學們興趣盎然,宛如親身游歷一般。由此可見,充分聯(lián)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抓住知識的生長點、連接點設定教學起點并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教學的整體性就會更強。
2.與學生的心理需求對話,激發(fā)情感起點
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起點,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中年級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高年級雖然抽象思維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仍要形象思維的支持。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各自獨特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特點,我們要依據這些特點,利用他們的真實起點來進行有效教學。如數學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與學生的心理需求對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三維視角構筑學生數學學習的起點。也只有把學習內容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為此,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首先,應讓學生對教師本身產生良好的情感。小學生的情感易感而外露,他們的感情因素單純,往往是喜歡一位老師就喜歡這位教師上的課。老師的一個真誠的微笑,一聲親切的問候,一次平等的交流,都能給學生以極大的鼓舞。其次,讓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良好的情感。教師應根據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活動應依據本節(jié)課中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的側重點來設計,給學生真正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3.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話,尋找認知起點
陶行知先生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如何學?!苯處煂W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有利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形成對知識的體驗。有效的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階段尤其是低中年級段是學習數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適合自己學習需求的學習策略并能不斷進行調整;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fā)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為學生獨立學習留出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有機會通過聯(lián)想、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經驗,從而增強信心,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