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蘭
馬鈴薯具有營養(yǎng)豐富、糧菜兼用、高產高效、生育期短的特點,其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是農業(yè)生產和災后生產自救的理想作物之一,也是增產糧食,發(fā)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有效途徑。
1.地塊選擇與整地
馬鈴薯是淺根作物,用塊莖播種后長出的須根穿透力差,大多分布在30~40cm的土層,早熟種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種發(fā)達,而且分布較淺。因而土壤理化性會直接影響塊莖的生長,深耕做高畦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基礎。應選擇耕層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且排灌方便的田塊種植馬鈴薯。稻田應在冬季進行深耕曬白,種植時耙碎整平,開深溝做高畦,畦高30cm左右,寬100~120cm,溝寬25~30cm,防止積水。
2.播種時機與密植
適時播種是取得高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播種期應根據各地氣候情況和種薯發(fā)芽狀態(tài)而定,一般在“立春”前后10天播種,霜期較短的地區(qū)可適當提前,霜期較長的地區(qū)適當推遲。以苗期不受凍害為宜。一般土壤10cm深處的地溫穩(wěn)定在7℃~8℃時播種比較安全。
種植密度應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高產馬鈴薯葉面積指數為3.5~4.5,一般達到4即可獲得高產。熟期較早、植株較矮、分枝較少的品種,應適當密植。
3.施肥與追肥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較多,在三要素中,需鉀素最多,氮素次之,磷素較少。施肥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多施農家肥,適施氮肥。氮肥施用要根據土壤肥力,不可盲目施用,在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植株徒長,可把氮肥總量的2/3摻入農家肥作基肥混合施用,留1/3作追肥。磷肥和鉀肥一般作基肥施用。追肥要早施,特別是早熟品種早追肥可促進早結薯、早收獲、早上市;晚追肥,容易造成徒長,或塊莖膨大遲緩、晚熟等現象。追肥要在植株封壟以前結束。在齊苗期,結合查苗、補苗、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用人糞尿1000kg加尿素15kg,普鈣10kg澆苗;出苗后30天左右,結合淺除草,每畝施用500kg人糞尿加碳銨、普鈣各l0kg澆苗,然后每畝再用畜糞和火燒土各500kg,混勻后“扎腳”,同時進行清溝高培土。
4.播種與催芽
整薯的播種是一項普遍增產的技術措施。它可避免病毒病和細菌性病害通過切刀傳播,也可避免腐生菌侵入切面造成切塊腐爛缺苗。同時,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植株抗逆性強,耐干旱,病害少,增產潛力大,有利于高產。為獲得小種薯,就要建立種薯生產基地,由于小種薯前期的根系發(fā)育慢,因而播種前要催芽,催壯芽,促使根系早發(fā)育,促進植株生長,以達到高產目的。
秋繁的種薯和休眠期較長的品種,為了打破休眠,需要進行播前催芽。催芽播種可使苗齊、苗全、苗壯,促進植株早發(fā)棵、早結薯,有利于高產。播前催芽一般在播種前20天采用藥劑浸種(或噴霧)催芽或者在播種前40天左右將種薯放在室溫15℃~18℃的散射光下催芽。切塊催芽要注意切刀消毒,切塊后馬上用井水或涼水將切塊剖面的淀粉洗掉。
5.加強田間管理
馬鈴薯生長期間田間管理的重點是:前期做好灌溉、中耕除草、追肥和培土工作;后期注意排水和防治病蟲害。
5.1科學管水 播種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如遇冬旱少雨,要及時灌“跑馬水”。生長中后期,要及時清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
5.2及時培土 為避免匍匐莖伸出地面變成普通枝條和防止塊莖外露變綠,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一般培土2次。厚培土,土溫穩(wěn)定,可以減少畸形塊莖的產生,還可防止晚疫病的孢子從皮孔侵入塊莖內部,造成病薯或腐爛。培土過程應地封壟前完成。
5.3及時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病蟲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等,尤以晚疫病為害最重,在流行時可造成毀滅性的災害。田間一旦發(fā)現中心病株,要馬上噴53%金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0%氟馬錳鋅(滅克)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和81%除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三種殺菌劑交替使用,隔5天左右用一次,連噴2~3次,即可控制病害發(fā)展。沒發(fā)病的田塊,也要噴施防治,每10天噴施一次,連噴1~2次,防病效果很好。
6.收獲與貯藏
馬鈴薯要及時收獲,在高溫和雨季到來前進行,收獲應選晴天土壤干爽時進行。收后攤晾2~3小時,可將其放在低溫陰涼黑暗處進行短期貯藏,避免受陽光直接照射,導致表皮變綠,龍葵素(茄堿)含量增加,對人畜造成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