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明
劉永康系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不久前,他為高校專家和高中語文教師上了一堂示范課,課題是《簡筆與繁筆》。盡管他已是68歲高齡的人,可是他一走上講臺依然神采奕奕而充滿激情。課上得很精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這堂課總的特點是:教學內容凝練厚重,剝繭抽絲,層層推進,從知到行,強化實踐。下面從五個方面談談我聽課的感受。
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
這里的“傳統(tǒng)”是指教改傳統(tǒng),確切地說,是指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育才中學改革課堂教學取得成效的“八字教學法”。它在我國教育界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艾F(xiàn)代”與“傳統(tǒng)”相對,這堂課運用了多種中外教育理論,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教育理念,極具現(xiàn)代教育風范。
1.以教師“教”為主,但強調“教”方法和“一課一得”
本堂課體現(xiàn)了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思想,但強調“教”方法。從課堂結構上看,本堂課由兩部分構成:作文需要什么樣的簡繁和怎樣做到合理的簡繁。第一部分緊扣“簡筆”和“繁筆”,得出結論“惜墨如金”和“用墨如潑”。第二部分著眼于“標準”和“手段”,逐一分析,理解認知。全課得出“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的結論。但教師不是一味地講解,而是緊扣文本特點,用課文做“例子”,變“授”為“學”,在分析解讀中傳授方法,比如“篩選信息的方法”“瞻前顧后的方法”“提煉表達的方法”,讓學生在“讀、議、講、練”中“走個來回”,收到了“一課一得”之實效。
2.采用“讀議講練”的方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劉先生深諳“八字教學法”之道,“緊扣教材,邊講邊練,新舊聯(lián)系,因材施教”。他對《有領導的“茶館式”的教學形式》“情有獨鐘”?!白x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讀、議、練、講”之間的關系是:讀是基礎,議是關鍵,練是應用,講貫穿始終。它的教學全過程為:首先學生課堂上自己讀書,互相議論,逐步了解教材的內容;其次教師作重點講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必要的聯(lián)系,基本做到當堂理解、消化和鞏固。劉先生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熟練運用“八字教學法”的同時,引入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
3.采用以讀促寫的教學方法,運用現(xiàn)代模塊化教學
本堂課堪稱“讀寫結合”的范例。在閱讀中學習寫作,在寫作中研讀課文,有效地將讀寫資源進行了有機整合。這與運用現(xiàn)代“模塊化教學”布局有極大的關系。前面說到,整堂課由兩部分構成,兩部分組成了兩個緊密聯(lián)系的“教學模塊”,它們分別完成教學目標的兩個層級:一是學會使用簡筆與繁筆以指導作文實踐;二是掌握議論文運用事例論證的原則和方法。這就使得整堂課脈絡清晰,便于師生駕馭和實施,而且易于檢測和評價。
二、接受與發(fā)現(xiàn)的結合
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接受學習不一定是機械的,發(fā)現(xiàn)學習不一定是有意義的。劉先生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在教師引導和啟發(fā)下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
1.有意義接受與主動發(fā)現(xiàn)
奧蘇伯爾認為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同化理論的核心是: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是指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fā)現(xiàn)知識,掌握原理和規(guī)律。劉先生提供給學生的有關“簡筆”和“繁筆”的材料是經(jīng)過仔細考慮的、有組織的、有序列的概念、命題及命題運用等完整的形式,讓學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學生關于“簡筆”和“繁筆”大量的材料是通過接受學習獲得的;各種問題是通過發(fā)現(xiàn)學習解決的。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劉先生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習的認知過程,重視認知結構的形成,注重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內在動機、獨立性與積極性在學習中的作用。這樣就使學生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促使學生認識結構中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的同化,使新知識獲得了意義。
2.合作探究與問題意識培養(yǎng)
本堂課采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方式,強調合作探究與問題意識培養(yǎng)。問題具有啟發(fā)性和藝術性,意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逐步解決8個問題。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由語言的感受與捕捉到發(fā)現(xiàn)與運用:我們需要的“簡筆”是什么樣的“簡筆”?是言簡意賅還是言簡意少?這種簡筆在文學大師的文章里有何特點?師生平等對話,分析研究課文中的“例子”;在總結出“合理使用簡筆和繁筆的原則”后,再合作探究“合理使用簡筆和繁筆的標準和手段”。合作探究的有效行為,使問題意識培養(yǎng)成為可能。
三、語言與思維的結合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語言學習離不開思維訓練,思維品質的提高必然借助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劉先生十分重視對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擅長用“成語”畫龍點睛和提要鉤玄,提高思維品質。
1.文本解讀與語言品析結合
文本解讀緊扣“簡筆”和“繁筆”,抓住關鍵詞進行精讀、細讀、研讀。比如,精讀“言簡意賅”、“凝練厚重”,細讀“賅”,研讀“是凝練厚重還是平淡單薄”。為了體會“惜墨如金”,抓住關鍵詞“破落”和“緊”,辨析“數(shù)字傳神”和“一字傳神”。學生在語言的感受與捕捉中解讀文本,又通過對文本關鍵詞的評析提高了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2.思維訓練與閱讀思考結合
語言與思維的天然聯(lián)系,要求語文教學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思維訓練,不可將二者割裂開來。如何有機結合呢?這堂課是一個很好的示范。為了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各得其宜,各盡其妙”,劉先生通過加強知識傳授的密度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通過文本解讀的精度加深學生思維的深度,通過問題設計的不同程度達到對學生思維正反與順逆的訓練效果。比如,為了讓學生理解“證明觀點的事例應該是必要而充分的”,提出“為什么用兩個例子,刪掉一個行嗎?可增加嗎?”這種提問就能達到對學生思維正反與順逆的訓練。
四、方法與能力的結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強調“知識與能力”的同時,特別強調“過程與方法”。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訓練能力的過程中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以讀促寫,以寫帶讀。這堂課對教師如何教方法,學生如何學方法、用方法作了有效嘗試。
1.教方法與能力訓練結合
劉先生重視于無疑處生疑,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包括篩選信息的方法、瞻前顧后的方法,抓住關鍵詞解讀文本的方法,如何正確、典型、必要而充分地使用事例論證的方法等;并讓學生當堂學習和運用這些方法解讀文本、進行寫作訓練。葉圣陶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答案是非常明確的:教方法。劉先生由學生不會作文的現(xiàn)實入手,提出教學目標:在作文教學中學會使用簡筆和繁筆,學會運用事例論證的方法寫好議論文。這說明教學的落腳點在“運用”上。如果教師不教給學生讀寫的方法、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以及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學生就談不上學習和運用方法,所以,教方法與能力訓練必須結合進行。
2.傳授系統(tǒng)知識與生成規(guī)律性知識結合
本堂課傳授的系統(tǒng)知識包括兩類:一類是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一類是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感性知識包括表征性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中涉及到的單個符號構成的“關鍵詞”;理性知識包括“基本原則”“標準”和“手段”。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回答“簡筆”和“繁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它包括“合理使用簡筆和繁筆的原則”和“議論文使用事例論證證明觀點的基本原則”。這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它們是動態(tài)的程序性知識。從傳授系統(tǒng)知識到生成規(guī)律性知識,完成了“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全過程。
五、實踐與實用的結合
讀寫能力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讀與寫相互促進,不可割裂。語文課上的能力訓練與語文課程的測評,應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1.利用文本特點指導作文訓練
課題即論題:簡筆與繁筆,赫然在目。劉先生的高明之處,是將閱讀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目標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在對“簡筆與繁筆”進行解讀之中完成了對作文如何做到“簡筆與繁筆”的指導,順利實現(xiàn)了從知到行的遷移和拓展。文本特點既包含課文內容,也包含課文體式。劉先生將本篇課文當作學生作文的范例,利用文本特點將指導作文作為教學重點,將“簡筆與繁筆”的理解和運用作為教學測評的依據(jù)。為了實現(xiàn)“從知到行”的設想,必須強化實踐,在實踐中完成從知到行的遷移和拓展。
2.在文本學習中進行高考實戰(zhàn)訓練
將文本當作一個戰(zhàn)術平臺,巧妙地將讀與寫聯(lián)系起來,有效實踐由讀到寫的轉化,并將文本學習與高考實戰(zhàn)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在突出語文實踐性的同時,凸顯語文教學的實用性。這樣,以語言為紐帶,將閱讀與作文能力的提升巧妙地與高考訓練結合起來。實用性并不排除對語言文學性的鑒賞,高考實戰(zhàn)演練也不影響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藝術性。
[作者通聯(lián):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