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編輯部
摘 要: 本期著重探討了“教法實施與保護幫助技能的幾個理論問題”“教法實施與保護幫助技能的案例與分析”等問題,將論壇中各位老師的觀點加以匯總整理,希望給大家?guī)碛幸娴膯⑹尽?/p>
關鍵詞:保護與幫助;技能;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09-0027-04
一、教法實施與保護幫助技能的幾個理論問題
(一)教法實施的幾個理論問題:(1)課堂教學中教法與教學目標的邏輯關系;(2)課堂教學中教法與重難點的邏輯關系;(3)課堂教學中教法與手段的邏輯關系;(4)課堂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邏輯關系;(5)課堂教學中幾個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教法、學法、練法。
【重慶·陳岳祥】:教是教師的事,學是學生的事。教法、學法分開稱,是針對不同的主體而言,一節(jié)課如果是以教師為主,可以說教法;如果從學生考察,可以說是學法。例如,體育課中常用的“練習法”,其組織者是教師,參與者是學生,再如教師的課堂示范,教師是示范,學生是觀察。教學本來是一個詞語,只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如果非要分出教和學的過程,“教與學方法”的稱謂比獨立的教法、學法更恰當,比如教師的課堂示范中,采用“示范與觀察法”更貼切,方法很明白,既包含了教師教的過程,同時又包含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沒有學生的觀察,教師的示范就不存在,反過來,離開了教師的示范,學生就缺乏觀察的對象。還有“練習法”雖然均由教師組織,是有教師的輔導,還是沒有教師的輔導,其性質相差很遠。因此有必要對教法和學法進行重新梳理歸類。
【山東威?!ひ浚簩τ谝陨蠋讉€問題,我的觀點是:(1)課堂教學中教法與手段的邏輯關系:“方法不是物化了的手段,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應遵循的某種方式、途徑和程序的總和?!苯虒W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手段則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具,更強調工具性,是以實體存在的。(2)課堂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邏輯關系:講解示范法可視為教法,那么教師在講解時,學生會采取模仿法來學習。從整體教學過程來看,“分解法”既可以視為教法,也可視為學法。因為,教師怎么分解教的,學生也就怎么分解學,通過學生的學習,教法也可以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學法。另外,在教學動態(tài)系統(tǒng)中,教法與學法往往是一個整體。(3)課堂教學中幾個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教法、學法、練法。教法強調 “教”的層面,多是教師要怎么教的方法;而學法則強調 “學” 的層面,多是指學生怎么學的方法;而練法也應是“學生”怎么練的方法。這里需要區(qū)分什么是“學”,什么是“練”的問題。在體育學習中“學”的概念也較之“練”的概念更大一些。比如,提問法是不需要進行練習的。而且在以往部分文獻中一般將“練習法”作為學法中的一個方面。而作為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體育學科的特點來說,事實上有時也存在學法就是練法,“學”中有“練”,“練”中有“學”的狀態(tài)。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法與練法應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同時,我以為,“練”應是更強調反復學習,以求熟練和鞏固效果的方法。因為是怎么練的問題,所以 “練法”還應包含外顯的練習組織、形式等,比如,二人的還是四人或者集體等形式的內(nèi)容。而無論教法、學法、練法三者的終極目的都是定位于學生的“學”,這也是根本。
【江蘇南京·王磊】:我認為:教法和學法是不可分割的,教法中有學法,學法中有教法,二者共處于教學過程中。教法和學法的目標指向同一個認知過程,完成同一個教學任務;教法和學法在教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上是一致的,而且評價標準也是一致的。如:在教學《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中的講解示范法,可結合卡片進行講解,然后進行示范動作,可先用慢速示范,讓學生看清動作順序、出手角度,再用快速示范。而在教學《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中的練習法,教師要強化練習法的指導,不僅要在練習前給予指導,還要在學生練習中發(fā)現(xiàn)并指導和糾正錯誤動作,使其達到練習的有效性。
(二)保護幫助的幾個理論問題:(1)保護的種類有哪些?它們各自有哪些作用?(2)幫助的種類有哪些?它們有哪些各自的作用?(3)保護是運動技能教學的必須條件嗎?
【重慶·陳岳祥】:一般說來保護分為自我保護和他人保護兩類。比如在分腿騰躍山羊這類教學中,自己可以采用滾翻動作化解倒地的危險,別人也可以在前或者在旁進行保護。
【浙江·wysz2013】:保護是運動技能教學的必須條件。保護就是免受傷害,包括自我保護和他人保護。在運動技能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示范還是學生練習都免不了受到傷害,因此無論是自我保護還是他人(同伴)保護都很重要,而且是必須的。
【江蘇南京·李安成】:對于以上幾個問題,我認為,(1)保護的種類有:①場地保衛(wèi):體育教師課前精心清理與清除場地上的雜物殘留,如草地、水泥、塑料、沙坑場地上大小石頭、磚頭、玻璃等等;②器材保障:體育教師課前用心檢查學練器材,如支撐跳躍山羊、騰越橫箱、單杠、雙杠等等器械;③學生自我護衛(wèi)、運動伙伴之間護衛(wèi),教師守護學生;④運動負荷保證:體育教師科學制定合理的運動負荷也是一種有效保護學生的手段。(2)幫助的種類有:①技術動作層面上的幫助:這種幫助是在學生在學練中遇到了學障學困時,需要教師的專業(yè)化指導、點撥、智慧引領;②非技術學練的幫助,如心理援助;③課堂生成性的幫助,比如籃球被夾到籃筐處、學生校服丟了、錢物丟了、排球打到圍墻上、乒乓球打飛到墻柜上等請求體育教師幫助解決。
【江蘇南京·王磊】:我認為:(1)保護包括自我保護、他人保護和外物(海綿墊、護具)保護。自我保護是人的本能行為,可以避免傷害。他人保護包括老師保護和同學之間的保護,作用是為了讓學生順利完成動作技能和避免運動損傷。外物保護包括體操墊或護具等,作用是為了完成動作技能和避免運動損傷。(2)幫助的種類有直接幫助、間接幫助和利用外物幫助。直接幫助的作用是為了改進動作,使技能達到熟練化。間接保護的作用是提高動作質量,使動作技能達到自動化程度。利用外物幫助的作用是提高動作質量,更好的運用技能。(3)保護是運動技能教學的必須條件,因為保護的目的是確保學生在練習中的安全,學生在練習初期,如果能得到老師的保護,他們就會消除恐懼和緊張心理,提高學生練習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學生練習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江蘇蘇州·凌志雄】:對于以上三個問題,我的看法是:(1)保護主要分為他人保護、自我保護和借助器械保護三種。他人保護:方法有很多,如接、拉、抱、擋、撥等,其主要目的是改變練習者的動作方向與受力程度,保護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同伴。自我保護:這是人的本能行為,但也需老師不斷提醒和指導保護方法。如:守門員跳起接高空球,就需要提膝自我保護,這一動作是需要不斷訓練和強化的。器械保護:是指在學生練習期間,教師利用一些輔助器械,如海綿墊、海面包等,對其予以保護,以使他們能順利地完成技術動作,避免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2) 幫助可分為直接幫助和間接幫助兩種。直接幫助是指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根據(jù)不同的運動項目及其技術動作特點,靈活采用托、頂、拉、扶等手法直接幫助學生完成技術動作。如在體操肩肘倒立練習時,當學生因腹部力量不足,難以順利完成倒立動作時,教師可采用托、扶等手法予以幫助。間接幫助是指教師不直接對學生施以助力,而是利用信號或標志物來提高學生完成動作的質量,使其深入理解技術動作要領,把握正確的用力順序和運動節(jié)奏。間接幫助一般用于練習中的鞏固階段。如,在蹲踞式跳遠練習中,教師可把用竹竿、排球、網(wǎng)兜做成的標志物舉到適宜的高度,要求學生在做騰空步技術動作時努力用頭去頂空中的排球。這樣不僅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騰空步技術動作的認識,而且可以激發(fā)他們的運動興趣。
二、教法實施與保護幫助技能的案例與分析
(一)初中教法案例與分析
教學情景描述:地點(×××中學體育館——優(yōu)質課評比)教學對象(初中二年級學生)教學內(nèi)容(正面雙手墊球(第2次課,共4課時))運動技能目標(使75%的學生掌握正面雙手墊球的動作技術)其他目標(略)教學過程及手段:(1)熱身運動后,學生人手一球散點自墊練習。(2)集體跟隨教師原地做正面雙手墊球的徒手練習。(3)2人一組,墊固定球練習。(4)人手一球,散點自墊練習。(5)2人一組,一拋一墊練習。(6)2人一組,對墊練習。(7)學生3人一組,三角墊球。
【河北唐山·翟國勝】:從本次課作為單元教學的第二次課來講,學生的墊球技術不會有大的進步,只是在學習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徒手練習、自拋自墊、一人拋球一人墊球的練習,從動作上來講并沒有形成動力定型,課上40分鐘左右的時間也不會完成這個教學目標,從教學設計來看,如果學生能夠完成三角墊球,那么技術動作已經(jīng)很熟練了,力度掌握、方向控制都比較好,我認為有些言過其實,從本次課來講,應該在第一次課的基礎上,做好復習,然后在兩人一組的合作中下功夫,可以進行兩人的對墊練習,最后過渡為隔網(wǎng)站位,一方發(fā)球或者擲球過網(wǎng),另一方墊球,若干次后雙方交換練習,增強課的興趣。
【江蘇南京·李安成】:(1)從運動技能目標來看,“使75%的學生掌握正面雙手墊球的技術動作”,僅從這句話來說至少存在著一些表述不到位的地方。比如“75%”是指通過本堂課學練能達到優(yōu)秀標準還是良好標準;比如“掌握”概念不清,是指基本掌握還是完全掌握;“正面雙手墊球”的不清表述,是指向上、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墊起排球。(2)親近、熟悉球可作為球類運動技術動作的教學起點,在游戲中玩出球性,玩出球情就能初步實現(xiàn)人與球的和諧統(tǒng)一,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師生原地共同模仿學練雙手正面向上墊排球的墊球手型、墊球部位、墊球點和墊擊面徒手動作;雙人原地一人雙手拿球,一人連續(xù)做雙手正面向上墊排球的墊球部位、墊球點和墊擊面相互交換體驗;一人一球自主性體驗雙手向上拋球一次,正面向上墊一次等連續(xù)多次拋一次,墊二次以上;2人一組,一拋一墊練習;對著墻壁自主性體驗墊球;雙人移動墊球;雙人對墊球。應該說這樣的教學流程設計是比較常態(tài)化的一種逐漸增加難度的有效教與學的手段。(3)如僅從正面雙手墊球第二課時來說,在教與學的環(huán)節(jié)里,預設學生3人一組,三角墊球是不合適的,當然,如果這個班級是排球特長班或者具有很好的排球基礎則例外。個人覺得,在常態(tài)教學中,通常第一課時先安排學生親近排球和熟悉排球,通過游戲化的主題設計來讓學生達成此目標,接著再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學練,掌握正確的墊球手型,這樣一堂課就基本結束了。第二課時就圍繞如何有效鞏固學生在墊球過程中養(yǎng)成正確的墊球手型來設計出自主性垂直向上拋球—墊球1次—雙手接住球;向上拋球—連續(xù)墊球2次—雙手接住球;向上拋球—連續(xù)墊球3次,一直能連續(xù)墊10次以上,我想通過這樣的主動性體驗,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江蘇南京·王磊】:(1)我認為該運動技能教學目標定位過于籠統(tǒng),表述含糊、不明確。目標必須具體、明確,突出重點,針對性強,并且可以操作。應該修改為:使90%以上的學生掌握正面雙手墊球部位、擊球點以及正確的用力順序,發(fā)展學生的協(xié)調性。10%左右的學生能找準擊球點。在8次檢測中,85%的學生能完成自墊球15個以上,15%的學生能完成6個以上,并進一步熟悉球性,提高學生控制球的能力。(2)運動技術的教學起點是指“學生的運動技能基礎和身體素質”,因此教師在設置運動技能目標時一定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運動技術的教學起點。我認為在第二次課上,采用這樣的練習有些顛倒、混亂,不符合學生學習運動技術的認知規(guī)律,既達不到預先設置的效果,還影響學生的學練熱情。因為自墊球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它包括拋球的高度、直臂夾緊、墊球的時機和準確的擊球點、墊球的高度控制和上下肢協(xié)調用力等。(3)這節(jié)課目標上的模糊,必然導致重難點的模糊,導致方法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使75%的學生掌握正面雙手墊球的動作技術”,探討既沒有考慮到全面性,那么“25%的學生呢?”又沒有表述清楚,是自墊球還是一拋一墊、2人對墊呢?(4)我認為必須遵循“目標統(tǒng)領內(nèi)容”的原則,只有制定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尤其是運動技能目標,才能選擇科學、合理的教法和學法,因為在制定動作技能目標時首先做到:一要了解教材的內(nèi)容、結構、功能和重難點,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運動技術的教學起點,三要明確本課時教學在單元教學中的作用,只有吃透教材、摸清學情,才能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才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5)對于8年級學生來說,在單元第二次課采用“學生3人一組,三角墊球”,我認為是不適合的,因為學生的墊球能力根本達不到,就對于“自墊球”來說,60%的學生自墊球能達到20個以上已是很好的,“一拋一墊”練習可以放在提高練習中,“對墻練習”和“2人對墊”可以放在學生分層次練習,“對墻練習”和“2人對墊”對學生的腳步移動、墊球力量的大小、墊球時機和空間的判斷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山東威?!ひ浚涸诒景咐?,必須厘清兩個基本問題,即:練習手段多樣化的目的和作用是否達成,練習手段使用有無針對性、科學性。(1)練習手段要有明確目的和明顯作用,不能片面追求多樣化。應當說,案例中采用的練習手段,均是我們?nèi)粘=虒W中經(jīng)常采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手段只要有效,即可應用。但我們必須考慮到“更有效”的問題——運用過濫,一味追求多樣性,極易成為學生練習時的干擾因素,得不償失。有效手段多與少的選擇,取決于教師根據(jù)課堂學生練習的實際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適度選擇;要克服表面豐富光鮮卻無實效的傾向,采用針對性最強、最有效的手段方法是上策,即所謂“法”不在多而在“精”。(2)練習手段使用要有針對性、科學性,避免盲目性、無序性。該案例中,共使用了六種不同的練習手段,但從技術難度或學習順序上,應依次排序為:①集體跟隨教師原地做正面雙手墊球的徒手練習;②2人一組,墊固定球練習;③2人一組,一拋一墊練習;④2人一組,對墊練習;⑤人手一球,散點自墊練習;⑥3人一組,三角墊球練習。其中的散點自墊練習,可以根據(jù)難度設置情況在后期適度練習,但如果作為一種體驗和診斷手段,可考慮在前期使用。比如,在第一次課中的導入部分,以明確的問題引領:采用正面雙手的向上墊球怎樣才能控制好球?難以控制球的因素有哪些?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力量的體驗性的練習,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和思考,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和點撥,為突破重點和難點奠定基礎,否則不宜在學習前期使用。我認為,由于該堂課系教材內(nèi)容的第二次課,不宜采用3人一組的三角墊球練習,因為該練習增加了擊球部位、球方向性的變化及身體協(xié)調用力等方面的難度,亦非正面墊球技術,建議最好在正面墊球技術掌握之后的第四課時,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適度地選擇性的練習。
(二)初中體育課保護幫助案例與分析
教材內(nèi)容:魚躍前滾翻;教學對象:初中二年級;主要教法:(1)學生自練前滾翻,觀察學生練習;(2)示范魚躍前滾翻;(3)教師做示范;(4)保護與幫助示范和講解;(5)自由選擇做誘導練習;(6)學生自練與互幫相結合進行魚躍前滾翻練習,學生練習時巡回輔導,并糾正錯誤,接受能力好,動作完成質量高的學生可進一步學習魚躍前滾翻直腿起;(7)分組扼要分析學生動作,提示學生如何觀察與評價動作,讓學生每組代表進行示范,其他學生進行觀察與評價。保護與幫助方法:保護者蹲立在學生手撐地的側面,一手托腹,另一手托大腿,幫助緩沖,低頭,前滾。
【江蘇南京·李安成】:首先該案例的設計者已經(jīng)充分貫徹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學習的理念精神,并且在實踐中做了大膽的嘗試,從“學生自練前滾翻,觀察學生練習”躍然眼簾。其次對于“保護與幫助方法:保護者蹲立在學生手撐地的側面,一手托腹,另一手托大腿,幫助緩沖,低頭,前滾”這個表述,有不同意見,我所知道的魚躍前滾翻保護與幫助的方法是:保護者站或跪立在練習者的側面,一手托“肩”,另一手托大腿,幫助緩沖,低頭,前滾。
【山東威?!ひ浚阂忝靼妆Wo與幫助的問題,個人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1)為什么要保護與幫助?避免運動損傷及較好地完成技術動作,這應該是為什么要保護幫助的答案。從字面上來理解,保護的重點是為了避免使練習者受到運動損傷;而幫助的重點是為了完成學會技術動作,只是在重點上會有些差異。但有的時候,保護好了可能對技術動作學習也有幫助,反之,也成立。(2)案例中如果“保護者蹲立在學生手撐地的側面,準備一手托腹,另一手托大腿,幫助緩沖,低頭,前滾”,則至多能起到保護的作用或有心理暗示的作用,而確實發(fā)生身體接觸——托腹、托腿的行為,則既可以說是有發(fā)生幫助的行為,同時也可以說保護了學生免于受到傷害,即有時保護與幫助是同時發(fā)生的行為,不必嚴格區(qū)分。使用器械時也是這個道理。(3)理清要什么時候采用保護與幫助?如按照個人對案例的理解,教師在講解保幫的時機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初期學習魚躍前滾翻時,學生恐怕是有困難的,因此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險。這時就需要教給學生保幫的方法,以避免發(fā)生運動傷害及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技術動作。如果學生已經(jīng)很熟練了,是否運用保護和幫助?哪些部分用?哪些部分不用等都是需要理清楚的。而什么時間用,主要與學生的學習基礎或者說對技術的掌握程度和運動條件(比如,有沒有墊子)等因素有關。(4)怎么用好保護與幫助?首先,在本案例中,如果學生沒有遠撐前滾翻的基礎,由前滾翻的學習直接進入魚躍前滾翻的學習難度有些大。在教法步驟上可能會有些問題,因此學生在保幫的運用上也可能因此會出現(xiàn)一些安全性的問題?;谏鲜銮闆r,采取合理恰當?shù)慕虒W步驟與保幫運用的時機是密切相關的。其次,在具體方法上,在保幫方法的學習和運用時,讓學生把握方法的關鍵點是重要的。本案例中對于托腹、托大腿的時機及發(fā)力的大小、方向是關鍵。而這一點往往需要對技術動作有著一定的理解,初期尤其是一些相對難的動作,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而不上手,能一次做好可能并不容易。再次,正確理解保幫的方法對學習過程的作用。保幫方法是給學生學習的過程創(chuàng)造一個由易到難的、安全的、和諧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對于一些相對較難的動作,不應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后直接讓學生做就行了,必須要考慮學生在練習時對保幫方法的身體感覺,循序漸進。比如,本案例中的保幫,可以先采用三個學生為一組的方式,兩個學生一起來給一個學生保幫。這樣,學生可能會及早地學會保幫的方法,出現(xiàn)安全問題的幾率也會小一些。當然,練習的同時,還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是什么原因讓你的保護和幫助很難完成等,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進而達到更好地通過技術動作掌握及保幫技能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等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