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恒
一群人來到光線暗淡、人跡罕至的洞穴里探險,洞穴里很神秘,他們就點了幾支蠟燭,發(fā)現(xiàn)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他們欣賞了一會兒,不想驚動打擾蝴蝶就離開了。幾天后,他們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卻發(fā)現(xiàn)蝴蝶已經棲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們在想,是不是幾支蠟燭的光亮影響了蝴蝶的生活習慣呢?
這是今年江蘇高考的作文題,故事很唯美,但在高考結束后,這道題目在網(wǎng)上卻招來吐槽聲一片。網(wǎng)友們普遍認為這道考題有欠嚴謹,材料內容違反了蝴蝶的生活習性,并不科學。
在高考結束之后,一些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這段材料系根據(jù)《讀者》雜志2011年發(fā)表的文章《輕一點,別點蠟燭》刪改而成。通過這篇文章和作者用手機拍攝的“蝴蝶”照片,我們可以對當時探險者的見聞有更清晰的了解。如作者所言,他們進入的巖洞是一處鐘乳石洞,兩次進入巖洞的時間相隔幾個月之久;作者拍下的照片則顯示,他當時看到的是一種休息時翅膀平鋪展開的昆蟲。
這些線索表明,文章的作者,以及當年進入巖洞的其他探險者,看到的并非蝴蝶,而是蛾類。
蛾類,俗稱蛾子,與蝴蝶同屬昆蟲綱鱗翅目。這個目是動物界中的第二大目,其中包含的物種僅次于昆蟲綱鞘翅目(也就是甲蟲那一類)。在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大約150萬種現(xiàn)存動物中,鱗翅目占據(jù)了20萬種之多。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動物展廳里,有一張根據(jù)不同的綱和目包含的物種數(shù)量繪制的科普圖,那上面碩大的甲蟲和蝴蝶,就是要表明昆蟲綱的這兩個“超級大目”在自然界里的“分量”。
在鱗翅目內部,蝴蝶和蛾類的比例大致是1:9,蛾類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在中國有分布的大約8 000種鱗翅目昆蟲中,蝴蝶和蛾類的比例大致是1:3,蛾類仍然是“多數(shù)派”。
雖然蝴蝶與蛾類在外觀上有些相似,但如果仔細觀察,也可以分辨出來。一般來說,蝴蝶的軀體比較瘦小,蛾類的軀體則比較肥大;蝴蝶的觸角通常呈鼓槌狀,蛾類則是羽毛狀。從習性上看,蝴蝶在休息時翅膀會并攏豎起,蛾類則是張開平放;蝴蝶的活動時間大體嚴格限制在白天,蛾類則是日夜都有可能飛行,但大部分蛾類在夜間會更為活躍。此外,從色彩是否亮麗來分別蝴蝶和蛾類未必“靠譜”,雖然蝴蝶當中有很多色彩斑斕的成員,但蛾類之中也有些種類相當漂亮。從自然歷史類博物館中收藏的蛾類標本中,我們就能知其一二。
由此可見,探險者們在巖洞中看到的,其實是某種有著美麗翅膀花紋的蛾類。由于它的外表不同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蛾類,因此被誤認為是蝴蝶。不僅如此,考慮到蛾類成蟲大多生命短暫,因此作者和同伴們兩次進入巖洞,看到的很可能是兩群不同的蛾類,甚至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不過行文至此,我們不妨再追問一句:拋開高考試卷和《讀者》雜志上的材料不談,蝴蝶有可能棲居在巖洞里嗎?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大部分蝴蝶會以卵、幼蟲或蛹的形式熬過冬天的嚴寒,但也有少數(shù)蝴蝶,比如孔雀蛺蝶,會以成蟲形態(tài)過冬?;蛘哒f,這部分蝴蝶有冬眠的習性。和許許多多冬眠的動物一樣,冬眠的蝴蝶也需要把代謝速率大幅降低,以減少體內養(yǎng)分的消耗,熬過草木凋零、食物稀少的冬天。因此,蝴蝶必須謹慎選擇冬眠場所:冬眠地點必須在整個冬天里基本保持恒溫,而春天到來時又足以讓蝴蝶感受到溫度變化;而且,冬眠地點必須干燥,因為潮濕的環(huán)境容易滋生真菌,而冬眠狀態(tài)的蝴蝶對此無從防備。一部分山洞的確有可能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在山洞比較靠近洞口的地方,確實有可能發(fā)現(xiàn)正在冬眠的蝴蝶。
但如果根據(jù)《輕一點,別點蠟燭》一文的描述,作者與同伴是進入一處鐘乳石洞探險的。這樣的洞穴環(huán)境潮濕,而且作者看到“蝴蝶”的位置離洞口已有300米之遙。在這里,洞穴的氣溫基本恒定,不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改變。因此,在這篇文章給定的環(huán)境中,作者看到的仍然不會是蝴蝶。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