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學生應該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傳統(tǒng)的單純傳授知識的語文教學就將被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形式的課改教學所取代。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努力開發(fā)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華僑城中學語文組身體力行,首先進行了“卓越課堂”的課改探索和研究。全組教師在朱建斌老師的帶領下,在年級主任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潛心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研究,認真實踐,齊心協(xié)力,開展了一些工作,現作如下總結和匯報。
一.卓越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由獨奏者走向伴奏者
在新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由傳統(tǒng)的教學權威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地聽講轉變成為自主生動地學習。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囿于“教師講——學生聽——課后練——階段測”這種模式,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未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以有效落實。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yōu)榍疤?,又以給師生準確定位為根基,教師不再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己任,而應成為學生忠實的學習伙伴,走下講臺,全身心融入到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之中。
教師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問題情境,就是通過問題設計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種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和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氛圍,達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決問題的目的。尤其在語文課堂上,巧妙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僅能達到渲染氣氛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從而最終實現課堂結構的優(yōu)化和教學效果的提高。中央教育科研所韓立福教授所提倡的“卓越課堂”以及華僑城中學所推行的“課程素質化”都是以此為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主要是起搭建腳手架或支架作用。教師把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然后撤去支架。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充當的是輔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其主要職責是引導、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有效防止從一味“扶”走到一味“放”的另一極端,防止將灌輸式教學變成放羊式教學。
二.卓越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角色的轉變——學生由接受知識轉為學會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義務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已經不能滿足一個人的發(fā)展需要了。當代教師應站在長遠的角度,關注學生的終身教育。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指出終身教育建立在四個支柱基礎上,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會認知也就是學會學習。要想讓學生在短暫的學生生涯中獲得終身受益的知識,僅憑教師有限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師要教授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一旦掌握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方法,才能夠進行終身學習。
高效課堂正是要求教師教授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一次變革。“一案三單”從科學合理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終身學習的方法。導讀單在結構化預習課上起到了引導學生自主熟悉所學知識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事實上,學生在教師授課之前,調動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是可以解決部分學習問題的。而后將未能自我解決的問題帶到問題解決課上。問題解決單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設計的。學生首先自主學習的方式,而后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以及教師指導的方式來解決學習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明顯發(fā)生了變化,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學習知識。此后,教師以“問題拓展單”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填補教師在課堂上“未說完的話”。在此過程中,學生討論、展講、評價的環(huán)節(jié)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交流能力、認知能力、評價能力等,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語文教師應從固定的教學程序中解放出來,轉而直接從活生生的課文內容入手,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引導學生“讀文——悟境——品言——析理——發(fā)感”,深入領會文章內涵,從學會走向會學,從而形成基本的語文讀寫能力。
三.卓越課堂教學改革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課堂由預設建構轉向動態(tài)生成
重新認識教學內容,改變教科書是唯一教學內容的狹隘認識。教材只能是教學的基本內容而非全部內容,語文教師要有自覺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和能力。語文教育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山川風物、人情世俗、各種媒體、各類會議、各種展覽……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發(fā)現,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比如,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準備,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形式。結合課文適當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推薦課外讀物,或布置實踐活動,或展開各種形式的練筆。這些工作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形式,應當成為語文教師必需考慮的內容和日常的功課,而不是附加的累贅。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搞好學習的催化劑,是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激情的興奮劑。而小組討論交流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小組討論的作用確實不小,有效的小組討論,必然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種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方的動要帶動另一方的動。在互動中互動雙方進行知識、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但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降低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合理地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他們也會生成新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進度來不斷調整教學的目標。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靜態(tài)地預設,而是一種動態(tài)地生成。這樣民主、生動、開放的課堂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師要面對在生成性教學中所出現的干擾、問題。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自組織”教學能力了。
四.卓越課堂教學改革重新認識教學評價——由一元評價發(fā)展為多元評價
傳統(tǒng)教育把分數作為甄選和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樣不利于學生全面地成長。新課程改革在后現代語境下,主張多元評價,以此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有效地推進多元評價。
第一,走出傳統(tǒng)課程評價重教師主導輕群體評價的誤區(qū)。教師群體評價是起絕對主導作用的,其他群體尤其是學生評價位居次要地位甚至直接忽視。高效課堂不但需要教師評價,而且更重視小組評價及學生評價。在評價單中,除了包括教師評語以外,還有小組評語。既有量的評價,也是質的評定。對課堂的評價,除了重視學者專家與教師的作用以外,也要關注學生、家長的評價。這種集體評價有利于形成百家爭鳴、眾聲喧嘩(巴赫金語)之勢,促進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而綜合地評價。
第二,走出傳統(tǒng)課程評價中重“教學性目標”輕“表現性目標”的誤區(qū)。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評價課程評價過程中,容易從“教學性目標”出發(fā),也就是以預設的教學目標為參照,去分析和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事實上,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之際,“表現性目標”也同樣應該受到重視。
第三,走出傳統(tǒng)課程評價中重教育結果輕教育過程的誤區(qū)。一些教育工作者多以“行為目標”為參照,所以往往注重教學結果而忽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事實上,對教學過程的評析與反思才是最重要的。這種重結果而輕過程傳統(tǒng)評價觀看不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也無法了解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這種只以結果作為評判標準的價值取向是不能全面評價學生能力的,尤其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德育、美育的發(fā)展情況。只是按照教學標準量性地、機械性地評價學生。高效課堂評價觀重視對教師教學過程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有利于綜合全面地評判學生。
課改的靈魂是創(chuàng)新,只有求新才能做到常新?!皠?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毙抡n程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理念。它讓知識共文化一色,直覺與靈感齊飛,讓快樂成為孩子心靈的主旋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朱建斌,廣東深圳華僑城中學語文教師。責任編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