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等
這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新話題。當一年一度的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該不該收禮,總是讓許多教師“很糾結”,首先是不好拒絕,其次是怕自己“手軟”,影響到日后的正常教學和管理。目前,很多地方已規(guī)定教師不得收禮,但現(xiàn)實卻是“收效甚微”。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處理,其背后有哪些社會根源,我們不妨進行探討。
周洪宇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由教師節(jié)送禮和收禮而引發(fā)的問題,實質上反映了教師作為一個專業(yè)群體,亟需建立專業(yè)的倫理規(guī)范。隨著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經驗型教師向專業(yè)型教師轉變,由“教師職業(yè)道德”向“教師專業(yè)倫理”的轉向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安皇諏W生及家長的禮物”“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應當成為整個教師群體的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
高 飛 時評人
有人主張下禁令,教師節(jié)不準給老師送禮。我覺得一禁了之也不合適。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遏制不正之風,禁止那些明顯超出學生經濟能力的禮品。不妨像某些國家那樣,允許學生在節(jié)日里給老師送一定數(shù)額以下的禮品,譬如以20元為限,同時教師在適當時機以等額禮品回贈學生。如此把一定的限制與合理的引導結合起來,或許能開一代新風。
林 娜 小學教師
身為教師,因為收禮而喪失種種“自由”,甚至失去教學的激情和快樂,孰輕孰重,只有你自己去把握。話說回來,如果真正有責任心的老師,你送與不送都一樣,他會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如果一個沒有責任心的老師,你送與不送也一樣,他的責任心如果因收禮才能激發(fā)出來,這樣的老師,你放心把孩子交到他手里嗎?
崔 鵬 人民日報記者
講人情、論關系在中國社會源遠流長,這跟歷史、文化等都有關系,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總喜歡托人情、找關系,這說明社會規(guī)則有漏洞可鉆。在社會轉型期,免不了存在法治真空地帶,把“關系”當作籌碼交易,所以關鍵還是要倡導規(guī)則意識,加強法治建設,用嚴密的法律來彌補社會規(guī)則的漏洞。
楊祚棟 某中學校長
學校、老師要做好引導??梢酝ㄟ^“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告知家長把孩子教育好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與義務。當然,學校在這方面也要拿出具體的行動來,比如要求老師多與家長進行溝通,定期召開家長會等。當然,必要的時候學校可以制訂制度,明確告知家長不得送禮、老師不得收禮,減少乃至杜絕送禮行為的發(fā)生。
肖曉云 中學老師
作為老師,同時作為母親,我能理解家長為什么要給老師送禮,家長當然希望老師能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尤其是那些各方面表現(xiàn)得不是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因此我要說,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同等的關愛,我的經驗是,至少每周與每一名學生家長聯(lián)系一次,告知家長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讓家長放心。
陶 亮 教育部門工作人員
有一個現(xiàn)象必須引起重視,就是現(xiàn)在很多地方大班額的問題特別突出,導致老師教育起學生來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必須加大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力度,努力消除大班額等現(xiàn)象,讓老師有能力關愛到每一個學生,減少家長在“老師照顧不到自己孩子”方面的焦慮,同時也能減少家長給老師送禮的現(xiàn)象。
何遠山 社會學家
有的送禮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有的送禮是有求于老師,但事實上二者很難界定,大家其實都心照不宣。這里折射出幾個問題:一是社會沒有形成按規(guī)則辦事的風氣,二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老師的不信任,三是教育存在“開小灶”的誤區(qū)。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是單方面禁止這么簡單,而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時間去改變。
吳雪峰
學生家長、政府職員
作為家長,我想說的很簡單,其實還是家長的觀念問題。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應該通過正常的渠道與老師進行溝通。我想,只要是有責任心的老師,家長送不送禮,他都能盡心盡職教育好學生,而只有收禮后才對學生好的老師,其本身就不值得信賴。當然,加強師風師德建設也很有必要。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