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坦博克
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孤立后,緬甸已開始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進程。該國有望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的下一只“亞洲虎”
在緬甸舉辦巡回演講和訪談活動后,我花了一些時間游歷這個國家。近距離觀察緬甸,你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當地脆弱的基礎設施,和40度高溫下民眾的貧苦生活。但瑕不掩瑜,也有很多緬甸人對美好未來充滿向往。
自現(xiàn)總統(tǒng)吳登盛上任以來,緬甸已大大改善與歐美諸國的關系,此舉帶來了快速涌入的西方投資。緬甸的投資熱潮,反映在仰光商貿酒店的預訂單上。在這里最便宜的房間,一晚房費也要超過300美元。而主要的顧客,則是急于來此分一杯羹的跨國高管。
從地理位置看,緬甸并非“戰(zhàn)略要地”。該國處于一個“三岔路口”,東邊是中國,西邊是印度和孟加拉國,南面則是東南亞各國,如老撾、泰國和柬埔寨等。18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者在緬甸奉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這導致了當地長期持續(xù)的內戰(zhàn)。
二戰(zhàn)期間,緬甸成為主戰(zhàn)場之一,遭受盟軍攻勢和日軍暴行帶來的雙重破壞。待戰(zhàn)云散去后,該國的基礎設施已被毀掉大半。1947年,富有傳奇色彩的領袖人物昂山,幫助該國獲得獨立。但僅數月后,昂山就與另外幾位內閣成員遭遇暗殺身亡。
1962年,奈溫將軍發(fā)動政變,控制緬甸政權。隨后在1990年舉行的民主大選中,昂山之女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lián)盟贏得80%的議席。盡管如此,軍方仍繼續(xù)統(tǒng)治緬甸。2012年大選后,緬甸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措施,引領該國走向民主化、經濟多樣化與社會和解的道路。強勁的改革勢頭,讓國際社會暫停了對該國的大部分制裁措施。
在過去四年中,緬甸GDP的增幅在5%至6%之間。預計未來5年內,還將維持6%至8%的年增長率。盡管如此,該國的人均GDP只有區(qū)區(qū)1400美元。緬甸有近6000萬人口,其中四分之一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由于基礎設施條件差、稅收不足,導致該國財政連年赤字,資金缺口一直由中央銀行通過印鈔解決。2001至2010年間,緬甸的年均通脹率達到23%。貧困人口的生活因此更加艱難,民眾對緬甸元的信心也大不如前。
除此外,緬甸金融基礎設施的不足,還導致其人力和實物資本的匱乏,以及能源和交通設施條件的落后。由于該國經濟高度依賴于自然資源,農業(yè)生產力水平又非常低下,使其經濟較易受到國內外不利條件的沖擊。
盡管如此,緬甸仍擁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鐒趧恿Ω贻p,自然資源更豐富,其中包括天然氣、銅、木材和寶石等。緬甸的當務之急,是在原有的中國投資者和新近的西方資本之間尋求平衡。雖然西方資本和投機者蜂涌而入,中國卻依然是其最大的外資來源國。
但就目前局勢來看,仍有一些值得慎重考慮的因素:當地經濟利率偏低、西方投資大舉涌入,而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速正在放緩;最大的債務國日本,又開始了一場寬松貨幣政策的豪賭。這需要緬甸繼續(xù)改善營商環(huán)境,逐步提高制度的透明度。
當然,正如1980年代的早期中國那樣,緬甸也不可能馬上建立起成熟的官方機構體系,并因此獲得外國投資者的完全認可。因而,該國可能會選擇建立“經濟特區(qū)”的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在中國,也在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地獲得成功。設想一下,如果能在仰光和曼德勒這樣的大城市周邊建立經濟特區(qū),那必將顯著推動緬甸的經濟增長幅度。
如果在未來幾年,該國還能繼續(xù)保持當前7.7%的經濟增長率,那么,緬甸將與中國和菲律賓一起,成為亞洲經濟領域的又一頭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