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xué)亮
2013年5月28日,我有幸受《中國攝影家》雜志邀請去華山參加2013年陜西華山“中外攝影家大PK”活動擔(dān)任評委,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到了駐地。預(yù)備會上李樹峰主編分給我兩個選手,讓我給他們寫評論,一個是西班牙籍的攝影師奧利奧拉·卡薩諾瓦,李樹峰主編特地交代他是專門拍攝世界遺產(chǎn)的。還有一個是中國深圳企業(yè)家攝影協(xié)會執(zhí)行主席兼秘書長王琛。大家都知道,最難寫的是兩種人:一種是最不熟悉的人,還有一種是最熟悉的人,這兩個最難的事都讓我遇上了。我還是先從奧利奧拉·卡薩諾瓦說起。這是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有著一張表情極其豐富的面孔,中文一點不會,也未來過中國,但他對從他眼前經(jīng)過的每個人和每件事都很有興趣,也有著不知疲倦的拍攝精神。他挎著一部簡單的數(shù)碼相機從北峰到南峰、東峰和西峰,又從西峰返回東峰,到過華山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不近的路程,而且有數(shù)百成千的臺階需要爬,他不時用幽默和友好的表情向路過他身邊的游客和人們表示好感,而且,他不肯漏掉每一個可以拍攝的機會,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職業(yè)攝影師的勤奮和銳利的目光。從他交來的參賽作品中也充分展示了他的這種個性。
他的作品《吸煙的老者從幕布縫隙中看皮影劇》,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敏銳的目光和快捷敏感的反應(yīng),抓住了作品中老人豐富的面部表情。而且他又能用很細微的情結(jié)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反映當(dāng)?shù)厮嚾说谋硌萸榫?,如《西岳廟老腔藝人的襪子》。在拍攝中能熟練地運用虛實、大小的對比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如《纜車迷失在霧中》。
但他有些作品我認為還有探討和提高的空間,如《挑山工》就機位過高,鏡頭過廣,使作品中的人物變形過大。還有《金鎖關(guān)的波蘭游客》擺拍痕跡嚴重。
現(xiàn)在再談?wù)勎冶容^熟悉的王琛。很多攝影人都知道,王琛是一個拍照片不要命的人,在拍攝中他多次遇險,兩次差點丟掉了性命。他數(shù)十次的進新疆去西藏,足跡留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這幾年又喜歡上了航拍,飛遍了數(shù)十個國家,出版了《地球系列》等多本畫冊。他兩次獲得攝影界最高獎—金像獎。在他的工作室,擺滿了各種級別的獲獎證書和獎杯,最牛的是兩個裝滿膠片的恒溫房間。但他的這些經(jīng)歷還并不是他的特點,他最大的特點是在拍攝中反應(yīng)極快、逆向思維非常敏感、有超人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精力。
他這次拍攝的參賽作品內(nèi)容簡潔明了,環(huán)境交代清晰,如作品《云?!肪统浞终故玖巳A山險峻而又美麗的一面。作品《通岳路》利用長鏡頭的空間壓縮使作品大氣而主題突出,又體現(xiàn)出了歷史的厚重感。作品《通天》畫面中的枯樹、奇云、藍天的組合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敏感的逆向思維。組照《文化下鄉(xiāng)》我認為主題不夠突出,內(nèi)容有些重復(fù)。作品《華陰村民》畫面松散,有明顯的擺拍痕跡。
責(zé)任編輯/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