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申
幾年前的冬天,為殺青我的第一本專著,可謂吃盡了苦頭。吃飯沒時間慢嚼細咽,只得準備一些快餐吃食,隨時抓來充饑而不至于停筆。春節(jié)長假更是難得的用功良機,數(shù)日足不出戶,廢寢忘食,晨昏顛倒。終于有一天備用的吃食吃光了,只得下樓去超市里買。排隊付款時,感覺人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與我保持著距離。我自知連日埋頭書堆,未事梳理,形象不佳在所難免,但總不至于遭人怪異吧!后來才知道問題出在“書”上。我將一本資料書隨身攜帶,排隊時拿出來翻閱。那是扎內克教授的書,黑色大部頭,書名《歐洲中世紀藝術史》。想想看,大年初幾的日子里,一個蓬頭垢面的人抱著一本“歐洲中世紀”的書出現(xiàn)在時尚豪華的大超市里,是怎樣的一種情景!
其實如果在歐洲,這樣的情形并不怪異。超市里,付款排隊的時候拿著一本書看,是一道很常見的“風景”。人們如果有短暫的空閑,往往便是閱讀。他們習慣在口袋或包里裝一兩本書——尤其是小部頭的“口袋書”,隨時拿出來翻閱。在車站、商場、廣場、公園、旅店等地,經常會看到捧書閱讀的人。老年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舉著放大鏡讀書,行色匆匆的驢友們手里往往會握著一本書(不是地圖),旅店每間客房都備有一套《圣經》,甚至脫得赤條條曬著背脊的妙齡女郎也會低頭潛心閱讀……無論時間長短,哪怕只有幾分鐘,他們也會爭分奪秒地拿起書本。讀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須,就像吃飯一樣,不可或缺。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文人”,是以講究讀書而聞名的。諸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說教,俯拾皆是。我有一個詩人朋友,早年生活困頓,蝸居一室,最大的愿望便是要有一間書房。后來終于如了愿,我便寫文慶賀他“有一間真正屬于自己的書房,哪怕只是茅頂柴門,也好教靈魂有一個依附的墻壁”。 只是,在房價節(jié)節(jié)高攀的今天,置辦一間書房未免代價過高,因此很多家庭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書房的。但是書房可以沒有,書卻不能缺失。不能想象,一個沒有書的家庭會是怎樣的一種氛圍!在我看來,書房不必多大,裝修無需金碧輝煌;書也不要很多,大可不必裝幀豪華——據(jù)說那些成箱成函的“系列圖書”看似霸氣,其實根本就不是供給讀書人的。究竟什么樣的書才算作“書”?似乎讀書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大凡報紙雜志之類的出版物,皆不能算作“書”。甚至有思潮認為,書柜里若沒有幾本《漢譯世界名著》之類,是不能稱作“知識分子”的。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名著》系列已出了四百余種,有些書歷來便是“學者”的“必讀”。我的書架上只有近百種,如此說來,我離“知識分子”的距離還差一大截,更遑論“讀書人”!
如果連讀雜志看報紙都不算作“讀書”,那么“網(wǎng)上閱讀”恐怕更上不了正席。且不說網(wǎng)絡的駁雜、虛幻與不可靠性,讀書貴在“系統(tǒng)讀書”,那些隨心所欲的瀏覽、點擊、登錄等,“淺閱讀”都談不上,就不在本文中討論了。
每天抽空讀一點正經的書,哪怕讀不懂或是擺姿勢做樣子,也能夠給你帶來正能量?!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相信古人的話,一定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