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語法學界對“連動式”這一術語的名稱仍然存在著爭議和分歧。在荀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為了規(guī)范“連動式”的名稱,從而能更好地去研究確定它的定義、分類和功能,文章試圖從“連動式”說、“連謂式”說和其他說法三個方面來對“連動式”的正名加以說明。
關鍵詞:連動式 正名 定義 分類 功能
荀子《正名篇》:“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故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故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边@段話所敘述的一個語言學原理是:語言是社會的產物。事物的命名,無所謂合理不合理,只要人們共同約定就行了。約定俗成就是合理的,不合于約定的名稱就是不合理的。名稱并非天然地要跟某一實物相當,只要人們約定某一名稱跟某一實物相當就行了。約定俗成以后,也就是名實相符了。但是,名稱也有好壞之分,如果說出名稱來,人們很容易知道它的意義,那就是好的名稱;如果意義含糊,妨礙人們的理解,那就是壞的名稱了。當今語法學界,對“連動式”這一術語的名稱存在著爭議和分歧。考察它的準確名稱,規(guī)范它的合理定義,劃定它的恰當分類,確定它的具體功能,將有助于我們準確恰當?shù)剡\用連動式句子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將從“連動式”說、“連謂式”說和其他說法三個方面來對“連動式”的正名加以說明。
一、“連動式”說
“連動式”這個術語最早出現(xiàn)于李榮根據(jù)趙元任的《國語入門》編譯的《北京口語語法》一書中,原文中是“動詞結構的連用式”。后來,呂叔湘、張志公、丁聲樹、陳健民、殷煥先、向熹、何樂士、宋衛(wèi)華、高增霞、藺璜、趙元任等也都相繼采納了這個見解。通過翻閱圖書館藏書,查詢電子閱覽室期刊文獻,筆者總結了支持“連動式”這一說法的學者及其代表著作(以下按著作第1版出版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教研室《現(xiàn)代漢語》;2.中文系業(yè)余教育教研室、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教研室《現(xiàn)代漢語》;3.李超、李祖林、劉芳《現(xiàn)代漢語》;4.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5.上海教育學院《現(xiàn)代漢語》;6.周靖《現(xiàn)代漢語》;7.陳垂民、黎運漢《新編現(xiàn)代漢語》;8.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編寫組《現(xiàn)代漢語》;9.錢乃榮《現(xiàn)代漢語》;10.徐青《現(xiàn)代漢語》;11.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12.馮志純《現(xiàn)代漢語》;13.張斌《現(xiàn)代漢語》;14.張慶翔、劉焱《現(xiàn)代漢語概論》;15.王漢生《現(xiàn)代漢語實用教程》;16.邵靄吉、馮壽忠《現(xiàn)代漢語概論》;17.楊貴雪、翟富生《現(xiàn)代漢語教程》;18.申小龍《現(xiàn)代漢語》。
以上各家對“連動式”的認識研究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著眼于“形式”,將“連動式”的范圍擴大;一種是偏重于“意義”,把“連動式”的范圍縮小。他們割裂了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不恰當?shù)財U大或縮小了“連動式”的范圍。而我們要給“連動式”劃定應有的范圍,使其與其他句式區(qū)別開來,就必須首先遵循語法意義與語法形式相結合的原則,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說明“連動式”的特點。
(一)“連動式”的定義
1.“連動式”是用“連動短語”作謂語的句子形式。例如:
(1)他正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
(2)昨天她和我一起上街購物。
例(1)中的“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例(2)中的“上街購物”都是連動短語,它們分別陳述“他”和“她和我”,都是句中的謂語,因此這兩個句子就是我們所說的連動式。
2.“連動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謂詞性成分屬于同一個主語。如:
(3)我們一起舉手表決。
(4)總經(jīng)理親自走過來握手。
例(3)中的“舉手”“表決”共用一個主語“我們”,例(4)中的“走過來”“握手”共用一個主語“總經(jīng)理”,因此這兩個句子就是我們所說的連動式。
3.構成“連動短語”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謂詞性成分之間既不能有語音停頓,也不能有關聯(lián)詞語。如:
(5)我刷卡進圖書館看書。
(6)我刷卡,進圖書館,看書。
例(5)是連動式,例(6)中使用了逗號,有語音停頓,是復句。
(7)他做完作業(yè)睡覺。
(8)他一做完作業(yè)就睡覺。
例(7)是連動式,例(8)中出現(xiàn)了關聯(lián)詞語“一……就……”,屬于復句。
4.構成“連動短語”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謂詞性成分之間沒有聯(lián)合、偏正、述賓、述補、主謂等方面的語法關系。如:
(9)研究討論 積極熱情(聯(lián)合關系)
(10)聯(lián)合公布 躺著看書(偏正關系)
(11)限制入場 害怕表演(述賓關系)
(12)疼得直叫 累得頭昏腦脹(述補關系)
(13)爭論結束 唱歌開始(主謂關系)
以上例子都不屬于連動式。
(二)“連動式”的分類
1.謂詞性成分表示連續(xù)的動作,有先后關系,前一動作一終止,后一動作就出現(xiàn)。如:
(14)他洗完澡睡覺。
(15)我考研完去旅游。
2.謂詞性成分表示目的關系,有先后順序,前項表示方式、手段等,后項表示目的。如:
(16)我坐汽車回家。
(17)我們鼓掌歡迎領導。
3.謂詞性成分表示目的、方式互為關系,沒有先后順序。如:
(18)我們買生活用品去超市。
(19)他有事找你。
4.謂詞性成分表示正反關系,沒有先后順序,沒有方式、手段和目的關系,語義相近,互為補充。如:
(20)他們握著手不放。
(21)我留下來不走了。
5.動詞“來”“去”充當其中的一個謂詞性成分。
a.“來”“去”前置時表示目的在后,后置時表示目的在前。如:“你去唱歌吧!”與“你唱歌去吧!”“他來跳舞了?!迸c“他跳舞來了?!?/p>
b.“來”“去”用在兩個謂詞性成分之間,它前邊的謂詞性成分表示方法、條件,后邊的謂詞性成分表示目的。如:“你應該認真看書來提高文學素養(yǎng)?!迸c“你找什么文章去參賽呢?”
6.謂詞性成分有先后關系,前項的賓語同時是后項所代表的動作對象,后項動詞不能有賓語。如:
(22)我燒水喝。
(23)他買衣服穿。
7.謂詞性成分中第一個動詞是“有”(“沒有”“無”),表示有無動作行為發(fā)生的依據(jù)或對象。如:
(24)我有信心考上研究生。
(25)你無權干涉我的自由。
8.謂詞性成分中前項是動詞謂語,后項是形容詞謂語。如:
(26)我聽著難受。
(27)我躺著不舒服。
9.謂詞性成分都表示被動意義,可稱之為被動連動式。如:
(28)他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訓話。
(29)我的毛毯被他拿到陽臺上曬了。
10.謂詞性成分中一個表示主動意義,另一個表示被動意義,可稱為中性連動式。如:
(30)他被分到第四小組完成任務。
(31)我畢業(yè)那年被評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
(三)“連動式”的功能
(32)我去上學。(作謂語)
(33)他們拉著手不放。(作謂語)
(34)(騎車進城)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作定語)
(35)我高興得<跳著唱了起來>。(作補語)
(36)坐下來學習是你現(xiàn)在應該做的事。(作主語)
(37)我們都喜歡進城看電影。(作賓語)
二、“連謂式”說
“連謂式”這個術語,最早是由王福庭提出來的。他認為有的句子不僅僅是兩個動詞結構的組合,還有非謂詞結構,即“連用的兩段是謂語跟謂語的關系”。他還提出“連謂式”的兩點標志:1.連用的兩段(或幾段)能夠連著主語單說;2.連用的兩段(或幾段)中間沒有語音停頓,句子的形式是單句。并舉例:“他上街買菜”可以說成“他上街”“他買菜”,而“上街”和“買菜”之間沒有語音停頓,是謂語跟謂語的關系,是“連謂式”。后來,于峻嶸、林紹伴、曾采今、玉柱等也都相繼采納了這個觀點。支持“連謂式”這一說法的學者及其代表著作(以下按著作第1版出版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有:1.朱德熙《語法講義》;2.王松茂、常純民《現(xiàn)代漢語讀本》;3.陸仁昌《現(xiàn)代漢語教程》;4.吳啟主《現(xiàn)代漢語教程》;5.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6.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7.唐健雄《現(xiàn)代漢語》;8.馬慶株《現(xiàn)代漢語》。
朱德熙認為“謂”是“謂詞”,不是“謂語”,即認為是一個謂語而不是兩個謂語,一個謂語里可以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包括它的賓語和附加語)。朱德熙是在對謂詞性結構連用句式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得出這一看法的。他認為:“傳統(tǒng)所謂遞系式和第一個動詞帶賓語的連謂式在結構上是一致的,應并為一類。”“在‘V1+N+V2結構中,如果當N指施事時,就說N是V2的主語;那么當N是受事時,是不是說N是V2的賓語呢?其實,不管N與V2之間意義上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從結構上說,N只是V1的賓語?!?/p>
王松茂、常純民認為:兩個以上的動詞或形容詞連用,它們之間沒有聯(lián)合、偏正、后補、動賓、主謂、同位等關系,中間沒有停頓,也沒有關聯(lián)詞語,這樣的詞組叫作連謂詞組。如:1.站起來看書;2.躺著看電影;3.有話快說;4.倒杯水喝。例1兩個動作先后發(fā)生,后一個動作是前一個動作的目的。例2前一個動作是后一個動作的方式,第一個動詞往往帶時態(tài)助詞“著”。例3第一個動詞表示領有,不表示動作。例4兩個動詞在意念上共同支配一個動作對象,因而在第二個動詞之后不可能再出現(xiàn)賓語。
邵敬敏認為:連謂詞組表示連續(xù)的幾個動作。它是漢語所特有的一種詞組,所有的動作都是由主語所代表的主體發(fā)出來的,而且動作都具有前后的順序。常見的類型有:1.表示前后動作,后者是前者的目的;2.肯定與否定兩方面說明一個動作;3.由動詞“來”“去”跟其他動詞構成;4.由動詞“給”跟其他動詞構成;5.由動詞“有”“沒有”跟其他動詞構成;6.前面動詞的受事賓語也是后面動詞的受事。
三、其他說法
黎錦熙將幾個動詞連用的結構叫作復述語,也就是同一個主語后幾個述語的連用。王力把它當作緊縮式的一個小類。
張靜在《新編現(xiàn)代漢語》中將“連動式”稱為“連動結構(承接結構)”,并把它歸為聯(lián)合詞組中的一個小類。他認為:兩個以上的實詞按時間先后或事情發(fā)生的順序依次相承,這樣的詞組叫連動結構或叫承接結構。能構成連動結構的主要是動詞和動詞性詞組,有時也可以是一個動詞和一個形容詞。在連動結構里可以不用連詞,有的也可以用“一……就……”等。有些結構里雖然有兩個以上的動詞,如“躺著看”“騎著車進城”“帶著朋友旅游”,但不是連動相承的關系,而是有偏有正的修飾關系,應劃歸偏正詞組的狀中結構,即“躺著”是“看”的狀語,“騎著車”是“進城”的狀語,“帶著朋友”是“旅游”的狀語。
張斌在《簡明現(xiàn)代漢語》中將“連動式”稱為“連述短語”。他認為:連述短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組成。各部分之間沒有偏正、聯(lián)合、述賓、述補等關系。如:站起來走走、跑過去拿書、有機會考上(幾個部分有共同的施事);叫他進來、稱他為雷鋒、有人要鬧事(前邊動詞的受事是后邊動詞的施事)。
四、結語
筆者認為本文論述的這個語法結構的正確名稱應為“連動式”。在連動式中,充當謂語的連動詞組內部的幾個謂詞性成分結合緊密,是作為一個整體去陳述主語的;因此,我們只能把它看作一個謂語,而不應視為兩個或幾個謂語。正因如此,我們才采用“連動式”,而不采取“連謂式”的說法。同時如果采用連謂式,遇到下面的句子就更解釋不通了:1.我喜歡去圖書館看書;2.登臺表演的人都是他的親戚。例1中的“去圖書館看書”是“喜歡”的賓語,例2中的“登臺表演”是“人”的定語,如果采用連謂式的說法,遇到例1必稱之為連謂結構作賓語,遇到例2只能看作連謂結構作定語。這樣看起來似乎順理成章,但有一點很難講通——謂語是對主語而言的,沒有主語就無所謂謂語。如果前邊有助動詞的話,助動詞要管兩部分。如“得吃完飯看電視”。如果說“得”只管“吃完飯”,“看電視”與否不管,那么“不準赤腳走路”,“不準”是管整體的,因為既沒有說“不準赤腳”,也沒有說“不準走路”。又如“吃完飯看電視才行”“赤腳走路會受傷”中的連動式是主語,不是謂語。這些都說明了連謂式這個術語及其含義是不夠科學的。
“我一只手拎不動箱子”(我〔只有/只用〕一只手),“我胃疼不吃冰淇淋了”(“胃疼”主謂)這兩個例子可以作為并列結構,因為中間可以停頓,前后可以逆轉。停頓:“我一只手,拎不動箱子”“我胃疼,不吃冰淇淋了”。逆轉:“我拎不動箱子,一只手嘛”“我不吃冰淇淋了,胃疼”。
綜上所述,應將本文論述的語法結構正名為“連動式”。“連動式”的定義、分類和功能均采用前述“連動式”說法的觀點。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2]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王松茂,常純民.現(xiàn)代漢語讀本[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
[5]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張靜.新編現(xiàn)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7]張斌.簡明現(xiàn)代漢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8]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9]張斌.簡明現(xiàn)代漢語[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90.
[10]王福庭.“連動式”還是“連謂式”[J].中國語文,1960,
(6).
(儲麗莎 江蘇南通 南通大學文學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