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輝
摘 要 新刑訴法第60條第一款規(guī)定了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這也是此次修法的一大亮點,從條文中不難看出,證人出庭作證與民眾息息相關,但該制度在現(xiàn)實生活及司法實踐中還面臨著一些困境。
關鍵詞 證人 出庭作證 困境
一、公民傳統(tǒng)觀念阻礙證人出庭作證
我國證據(jù)的標準之一要求證據(jù)具有客觀真實性,即認定案件的證據(jù)必須與客觀上發(fā)生的事實相一致。而實際上,時光不能倒流,案件本身是無法再現(xiàn)的,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只能給問題的解決帶來無法克服的障礙。因此,就只能通過其他手段來解決這一障礙,其中證人出庭作證就是查明案件事實的一個好辦法。然而,我國公民的一些傳統(tǒng)觀念導致這一方法很難落實。在我國刑事審判中,證人、鑒定人等不出庭作證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人們的觀念中固有的東西很難改變。“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傳統(tǒng)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于民眾的腦海之中,所以人們大多都不愿意以證人身份出庭。立法的進步先于觀念的轉變,立法上對證人出庭作證的要求是大多數(shù)人所不認可的,這正是證人出庭率低主觀因素之一。
二、保護證人的規(guī)定可操作性不強
權利的力量來源于對權利受到損害和侵犯時的救濟。權利與義務相輔相成,立法在規(guī)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義務的同時,應當為證人出庭作證提供各種權利保障。新刑訴法第62條提出證人出庭作證有權受到司法機關保護,但對證人受保護權的規(guī)定過于表面化、單薄。
1、新刑訴法第62條第一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證人采取的保護措施之一是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但這與公開審判原則是相違背的,庭審中如果不出現(xiàn)證人的名字,就難以體現(xiàn)司法公正。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來保護證人是法庭的職責,否則整個法律訴訟就會一錢不值。而應以何種方式不公開、在哪一范圍內不公開、不公開的具體信息包括什么,第62條均未提及,需要及時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彌補。
2、新刑訴法第62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都可以受理證人保護申請,但并沒有明確證人保護從何時開始又于何時結束,公檢法三機關在保護證人工作中的具體分工是怎樣,為保護證人可以動用何種手段等一系列問題均未提及。這種缺少合理的證人保護模式,極易造成司法機關互相推脫保護之職或互相插手保護之事的混亂局面。因此,建立科學的證人保護模式勢在必行。
三、證人出庭作證的經(jīng)濟補償難以落到實處
人類的經(jīng)驗常識在普通法中得到矚目的展現(xiàn),波斯納發(fā)現(xiàn),普通法的絕大部分領域都遵循著經(jīng)濟學的邏輯。對證人的經(jīng)濟補償也是遵循著經(jīng)濟學的邏輯。新刑訴法第63條,對證人出庭作證應給與經(jīng)濟補償作出了規(guī)定,可以說這個突破性的規(guī)定為證人出庭作證之路設置了經(jīng)濟保障。然而63條規(guī)定猶如是蜻蜓點水,證人的費用報銷、證人的安全保障、證人的間接損失等許多問題,都沒有細化的補償機制。一方面規(guī)定證人有作證的義務,另一方面卻不同時載明具體詳盡的補償辦法,不免給人一種用“道德義務”條款“綁架”證人的嫌疑。履行義務是需要成本的,出庭作證既有風險性成本,又有實際的經(jīng)濟開支成本。每個證人不可能都隨時自費出庭,也不是每個證人作證完畢,人身安全均是有保障的。證人因為出庭作證,一旦造成失業(yè),這種間接損害,該如何進行補償,都需要做詳細的規(guī)定。
四、強制證人出庭作證的規(guī)定過于片面
新刑訴法第188條第二款規(guī)定:“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jié)嚴重的,經(jīng)院長批準,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這是我國首次在刑事訴訟法中確立強制出庭作證制度,同時明確了沒有正當理由拒絕作證的懲罰措施。這一制度的出臺,充分體現(xiàn)了政府依法解決“作證難、出庭難”、規(guī)范證人作證的決心。因為司法實踐中,若證人不出庭作證,會使一些案件的關鍵證據(jù)無法獲取,一些案件的關鍵事實也無法查清,從而給司法審判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立法確立強制證人作證制度,對拒絕出庭作證的證人予以一定處罰,還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拒絕作證強制措施的出臺,可能會導致了解案件情況的人因避免出庭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和不利效果,而在偵查階段就消極回避,使案件偵查陷入瓶頸。例如某個案件在某縣基層法院開庭,而證人卻遠在紐約,他出庭作證的機票費用、食宿費、誤工費,是證人不應該承擔的,如果不能及時地補償證人,他就不愿意出庭作證,我們不能僅憑這些就評價他不道德、蔑視法律。在此種情況下,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法律還要對其采取訓誡、拘留的強制措施,未免過于嚴苛。
參考文獻:
[1]劉立霞,張立文.口供證據(jù)價值的法律真實性原則[J].法制與社會,2007(5).
[2]王秀玲.論我國被追訴人憲法權利的保障[J].燕山大學學報,2010(9).
[3]劉立霞,張晶.污點證人作證豁免制度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9(1).
[4]袁建剛,王鈺.法學理論和定量分析的關系[J].燕山大學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