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艷梅 夏進娥 湖北藥護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十堰442000)
近年來血管性頭痛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此病病情復雜,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我們至2009年2月以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血管性頭痛60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從門診就診患者中選擇血管性頭痛者1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頭脹痛刺痛,惡心嘔吐,口苦,舌質暗紅或紫暗、舌苔薄黃,脈弦,每遇疲勞、受寒、情緒波動或月經期發(fā)作或加劇,具有反復發(fā)作史,部分病例伴有心煩易怒、失眠。西醫(yī)診斷為血管性頭痛,中醫(yī)診斷為肝陽上亢性頭痛。所有病例經神經系統(tǒng)及理化、CT、MRI等檢查,排除高血壓、急性腦血管病、頸椎病、腦瘤等腦內器質性病變、感染性疾病及五官疾病所致頭痛者。從上述患者中隨機選擇60例為治療組,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16~59歲,平均32.6歲;病程3月~16年。另外6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齡15~60歲,平均32歲;病程4月~15年。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比靈5~10mg口服,每晚1次,腸溶阿斯匹林25mg口服,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天麻、鉤藤、生地、石決明、川芎、牛膝各15g,黃芩、梔子、全蝎、白芷各10g,丹皮、澤瀉、白蒺藜各12g,每日1劑,水煎服。20d為1個療程,均治療2個療程,中間休息1周。治療期間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忌食辛辣之品,禁煙酒。治療結束后1年隨訪。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中相關療效標準擬定。治愈:頭痛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fā)。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偶有輕微疼痛,但時間很短。有效:疼痛的程度范圍、次數及時間均有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治療結果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治療兩個療程后比較,見表2。兩組出院1年后隨訪療效比較 見表3。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兩個療程后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兩個療程后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n治療前發(fā)作(次/月) 持續(xù)時間(h)治療后發(fā)作(次/月) 持續(xù)時間(h)治療組 60 3.19±1.86△ 15.23±7.42 0.44±0.47△▲ 2.32±1.46△▲對照組 60 2.78±1.23 13.29±7.19 0.39±0.61△ 2.75±1.70△
表3 兩組出院1年后隨訪療效比較
討 論 血管性頭痛是一種發(fā)作性顱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一般認為可能因調節(jié)血管運動有關的中樞神經部分功能失調,使血管痙攣或血管極度擴張,顱血流量減少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的[2]。西比靈可阻滯過量的鈣離子跨膜進入細胞內,防止細胞內鈣負荷過重,也能防止缺血缺氧時大量鈣離子進入神經元,改善微循環(huán)及神經元代謝,抑制腦血管痙攣,血小板聚集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能有效地緩解和預防血管性頭痛的發(fā)生。
血管性頭痛屬中醫(yī)學內傷“頭痛”范疇,中醫(yī)認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失濡養(yǎng),導致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擾于清空而出現(xiàn)頭痛。根據以上病因病機治療上當以補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通絡為治則。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決明平肝潛陽;白蒺藜疏肝解郁;黃芩、梔子清瀉肝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澤瀉利水滲濕、泄熱;生地清熱養(yǎng)陰生津;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牛膝引血下行、消損偏亢之陽、補益肝腎以固本澄源;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理研究[3]證實,川芎中阿魏酸鈉、川芎嗪抗凝、抗栓對平滑肌解痙鎮(zhèn)痛、改善血流的作用;全蝎熄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白芷祛風止痛。諸藥合用補益肝腎、平肝潛陽、活血通絡止痛。平肝潛陽活血通絡治法就是以平肝疏肝調節(jié)植物神經,以解痙通絡改善血管舒縮功能,因此促進顱內外組織的供血,使血管性頭痛得以緩解,且不易復發(fā)。
[1] 解放軍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23-24.
[2] 余守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管性頭痛60例[J].新中醫(yī),2005,37(10):75.
[3] 郭蘭忠.現(xiàn)代實用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