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鵬
(荊楚理工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荊門448000)
隨著計算機、通信、傳感器等技術的發(fā)展,智能車成為汽車發(fā)展的趨勢[1-2]。傳感器技術在智能車的應用中越來越廣泛,如在夜間、霧天、高危高污染等環(huán)境下的行駛。智能車將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文中以瑞薩智能車大賽為背景,設計了一種以16位微控制器H8/3048F作為小車的控制核心,采用紅外反射傳感器檢測路面引導線,能根據(jù)給定參數(shù)行駛的電動車。文中從硬件和軟件方面詳細闡述了智能車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法,設計的小車具有電路設計簡單、軟件控制高效等優(yōu)點。
本智能車利用車體前方的光電傳感器采集賽道信息、后軸上的光電編碼器采集車輪轉速的脈沖信號[3-4]。這些信號經(jīng)單片機調理后,用于控制小車的運動。同時,內部模塊產(chǎn)生的PWM波驅動直流電機,對智能車進行速度及轉角控制,使賽車在賽道上能夠自動、平穩(wěn)行駛,并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此外,本系統(tǒng)還增加了按鍵和顯示設備,以便于調試。智能車系統(tǒng)總體模塊圖如圖1所示。
圖1 智能車系統(tǒng)總體模塊圖
硬件設計是設計的基礎,包括整車供電的電源管理電路設計、電機的驅動電路設計,以及單片機的各個接口電路的連接設計等。
H8/3048F單片機是的日立公司生產(chǎn)的16位高性能微控制器。H8/3048F內部有16個16位通用寄存器。其最高時鐘頻率可達18 MHz,尋址空間為16 MByte。芯片內部包括:9個I/O口、32 kByte Flash、2 kByte RAM、16位的集成定時單元(ITU)、可編程定時式樣控制器(TPC)、監(jiān)視定時器(WDT)、串行通信接口(SCI)以及A/D、D/A轉換器等。控制器I/O口分配如下:P70~P77光電傳感器信號的輸入;PB用于車速檢測信號的輸入;PA用于啟動傳感器板信號的輸入。控制器根據(jù)檢測到的路況和車速信息,控制轉向舵機和直流驅動電機,相應地調整小車行駛方向和速度,最終使智能車按給定路線穩(wěn)定、快速地行駛。
選用8節(jié)1.2 V鎳氫電池為直流電機供電,并經(jīng)降壓、穩(wěn)壓后給單片機系統(tǒng)和其他芯片供電。蓄電池具有較強的電流驅動能力以及穩(wěn)定的電壓輸出性能,且性價比高。電源部分采用LM2940CT芯片。該芯片最大能提供3 A的電流輸出,完全滿足系統(tǒng)要求。模塊采用兩片2940芯片,一片單獨給MCU供電,一片給其他部件供電。
模塊采用一體化反射型光電對管RPR220。其發(fā)射器是一個砷化鎵紅外發(fā)光二極管,接收器是一個高靈敏度的硅平面光電三極管。RPR220具有如下特點:結構緊湊、抗干擾能力強、反應速度快。內置可見光過濾器能減小離散光的影響。當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出的光反射回來時,三極管導通輸出低電平。此光電對管調理電路簡單,工作性能穩(wěn)定。傳感器檢測與調理電路如圖2所示。經(jīng)示波器觀察,輸出波形規(guī)則,可以直接供單片機查詢使用。
圖2 光電對管電路圖
小車對白線的檢測使用了9個等距排列的紅外管采集路徑識別路面信息[4]。從左邊的光電管開始循環(huán)采集數(shù)據(jù),檢測其是否在白線上,如果在白線上,則接著檢測其右邊的光電管是否亦如此,依次向右推進,當出現(xiàn)3個以上光電管同時處于白線上方,則過濾掉當前采樣數(shù)據(jù),采用歷史值。
電機驅動板為一個由分立元件制作的可逆雙極型橋式驅動器,其功率元件由4支n溝道功率MOSFET管組成,大幅提高了電動機的工作轉矩和轉速。該驅動器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PWM信號輸入接口[5-7]、邏輯換向電路、死區(qū)控制電路、電源電路、上橋臂功率MOSFET管柵極驅動電壓泵升電路、功率MOSFET管柵極驅動電路、橋式功率驅動電路、緩沖保護電路等。通過設置H8/3048F輸出的PWM波的占空比可以實現(xiàn)控制電機正反轉。當輸出的占空比為50%時,電機不轉,當占空比>50%時,電機正轉;<50%則反轉。
為提高檢測精度,本模塊最后確定為使用精度較高的光電編碼器。光電編碼器使用5 V電源,輸出方波信號,具有質量輕、可靠性高、安裝簡單等優(yōu)點。
智能車方向的控制采用對預定軌道的閉環(huán)控制,即輸出方向和測得的白線位置成分段比例關系。舵機的轉角公式為
式(1)中,θ為舵機的轉角;e為偏移量;b為前軸到傳感器間距。
通過實驗可得舵機的轉角與PWM脈寬呈線性關系,轉向公式為
式中,K為比例系數(shù);M對應于舵機位沒有發(fā)生偏轉時的PWM控制脈寬。實驗證明,在一定范圍調節(jié)K,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智能車檢測到的路面情況有16種狀態(tài),其中每種狀態(tài)都有一個舵機轉角與之對應。這樣就可以在程序中創(chuàng)建出每種傳感器狀態(tài)中對應的白線偏差e與舵機轉角θ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傳感器狀態(tài)二維映射表
智能車控制算法采用PID算法,包括3個部分:測量、比較和執(zhí)行,即把測量得到的量與期望值相比較,然后用合格誤差糾正調節(jié)控制系統(tǒng)的響應[8]。PID控制算法是建立在經(jīng)典控制理論上的一種控制策略。PID控制算法能夠在保證不影響系統(tǒng)穩(wěn)定精度的前提下提高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并改善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能[9-11]。根據(jù)實驗情況和現(xiàn)場調試經(jīng)驗,小車在直線運動時不進行PID控制,以最大速度運動,處于一般彎道狀態(tài)時則引入PID算法,這樣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調節(jié)速度,使小車具有良好的可控性。PID控制器原理框圖如圖3所示。
圖3 PID控制器原理框圖
系統(tǒng)主要由PID控制器和被控對象組成。它根據(jù)給定值r(t)與實際輸出值m(t)構成控制偏差,將偏差按比例、積分和微分通過線性組合構成控制量,對被控對象進行控制。
PID的圖形表達式
式中,Ti為積分時間常數(shù);Td為微分時間常數(shù);Kp為比例系數(shù);e(t)為誤差項;u(t)為控制量。
若令采樣時間為T,離散控制算法為
式(4)中,T是采樣周期,必須足夠小,以保證系統(tǒng)有一定的精度;Ti為調節(jié)器的積分時間;Td為調節(jié)器微分時間;Kp為調節(jié)器的比例系數(shù);e(k)為第k次采樣時的偏差;u(k)為控制量。
采用增量式PID進行控制,由Δu(kT)=u(kT)-u(kT-T),可得
式中,e(kT)為第k次與中心位置的偏差程度;e(kTT)、e(kT-2T)分別為k-1、k-2次誤差項。以此算法為基礎,用C語言編寫出控制算法程序。
主程序采用周期性檢測控制思想,每隔20 ms檢測1次引導線、車速及加速度數(shù)據(jù),根據(jù)程序處理結果調用舵機控制程序和驅動電機控制程序,對智能車的運行狀態(tài)進行實時控制,以完成循線運行的要求。主流程圖如圖4所示。
圖4 主程序運行流程圖
智能車設計涵蓋了自動控制、電子等多個學科,其技術可被應用到智能機器人、自動化作業(yè)平臺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論文結合實際設計經(jīng)驗,從智能車的硬件設計、軟件設計等方面討論了智能車的設計。試驗證明,用PID算法即使在路面導引線復雜的情況下,也能較好地保證智能車沿正確的方向前進,以及運行的平穩(wěn)性。
[1] 李新科,高潮,郭永彩,等.基于語音識別和紅外光電傳感器的自循跡智能小車設計[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11,30(12):105-108.
[2]OBRADOVIC D,LENZ H,SCHUPFNER M.Fusion of sensor data in siemens car navigation sy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7,56(1):43-50.
[3] 翁卓,熊承義,李丹婷.基于光電傳感器的智能車控制系統(tǒng)設計[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0,18(8):1789-1791.
[4] 韓毅,楊天.基于HCS12單片機的智能尋跡模型車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8,29(18):4736-4739.
[5] 卓青,黃開勝,邵貝貝.學做智能車——挑戰(zhàn)“飛思卡爾”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6] 田學隆,林芳欽.基于光電傳感器的液位檢測方法與裝置[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09,28(10):73-74.
[7]CONNIE A T,NASIOPOULOS P,LEUNG V C M,et al.Video packetization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H.264 video transmission over 3G networks[C].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CCNC 2008.5th IEEE,2008(12):800-804.
[8] 陳國呈.PWM變頻調速及軟開關電力變換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1.
[9] 陳波,高秀娥,隋廣洲.無線遠程控制系統(tǒng)研究與實現(xiàn)[J].儀器儀表學報,2005,24(7):66-68.
[10]董宗祥,石紅瑞,楊杰.嵌入式智能小車測控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0,18(2):357-359.
[11]廉小親.模糊控制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