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張笑陽
記 錄
文 _ 張笑陽
齊白石《夜讀圖》
一位著名女主持人寫了本暢銷書,書名就是很平淡的兩個字—看見。我卻好像從“看見”中看見了女主持人心中隱藏的不平淡,有一種兩千多年前凱撒大帝“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的意味。暗自揣摩之下,實在沒有人家的氣勢,老老實實地像刀筆小吏般寫下兩個字—記錄。
記錄什么呢?記錄我的三件收藏。本人好古,遇見廢銅爛鐵、殘磚破瓦,都要多看上幾眼,結(jié)果是爛東西看得多了,眼力自然就廢了。什么“清三代”的官窯、漢八刀的玉器,不但認不得,更是買不起。最近聽說還有商代青花、分公母的十二生肖獸首在河北某博物館出現(xiàn),感嘆我國勞動人民是如此勤勞智慧的同時,只好轉(zhuǎn)向故紙堆里搜羅一些破紙片,聊以安慰我一顆好古之心,時不時還有點有意思的收獲。
第一件收藏是一張紙,準確地說是一張已經(jīng)泛黃的“沈陽特別市醫(yī)師工會入會登記表”。表上有張同樣已經(jīng)發(fā)黃的照片,一個戴著圓框眼鏡、穿著西服、留著小胡子,看起來很溫和的中年男人,注視著半個多世紀后想探究他生活的我,而我也正注視著他。登記表于民國38年3月5日填寫,他的眼神已經(jīng)在這張紙上定格了64年又4個月零4天。他出生在1914年,如果還活著,已經(jīng)99歲了。他有一個12口人的大家庭,包括5男4女及3個孩子,他應該是這個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一家之主。為了養(yǎng)活這一大家人,他開了一家有3張病床,醫(yī)生、護士共5人的診所,在和平區(qū)同澤街。也許是規(guī)定或者是有什么需求,他申請加入醫(yī)師工會,填寫了這張表,正副會長、分會長、正副保人、介紹人各色人等一共蓋了七八個印章,可見那時人的信用作用還很大。在他填表前4個月,沈陽乃至全中國正經(jīng)歷著一場巨大的變革。在那個多事之秋,盡管蔣介石兩次親赴沈陽督戰(zhàn),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zhàn)軍仍然迅速拿下了這座城市。物換星移,人間變了。這時雖然實行的是軍管,但看來包括他在內(nèi)的老百姓還是在努力有條不紊地過著自己的日子,該入會還是要入會。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因為我無從知道他的后來。但我想,一定不會是那么平靜,像他這張照片上的那樣波瀾不驚。他姓金,朝鮮人,日本大學醫(yī)學部畢業(yè),曾任偽滿洲醫(yī)科大學講師。這張紙的背后,還有幾行非常潦草的鉛筆字,很難辨認:“康德十一年……”康德,那是溥儀“偽滿洲國”的年號。
第二件收藏是一沓紙,兩厘米厚的一沓紙。紙張各異,有稿紙、信紙、草紙、爛紙片,裝訂在一起。不是紙張大全,這是一卷案卷—被作為垃圾處理掉的1978年某派出所的案卷。當然不是今天的天一、志軍這樣轟動、重要的案子,只是一個當年被視為草芥的“歷史反革命分子”的案卷。案卷由這么幾部分組成:1.該“反革命分子”1959年至1978年間的檢查、政治學習心得、思想改造匯報?!按筌S進”“文革”“批林批孔”、打倒“四人幫”等貫穿其中。匯報主要強調(diào)了自己始終認真改造學習,從不亂說亂動、不去別的地方的思想和生活狀態(tài)。2.20年間在組織和群眾的監(jiān)督下進行勞動改造的記錄,有簽名和指印。種韭菜、割韭菜、平地、掏糞、拉糞等是主要工作。3.揭發(fā)別人與被別人揭發(fā)的材料。如某日揭發(fā)以前一老相識來家里,但不知道對方為什么來,特報告組織知道;某日揭發(fā)一群眾割了集體的韭菜賣給別人卻不承認。4.20年間組織群眾對他的評議。從會議記錄看得出來,群眾對他評價不錯,干活吃苦認真,還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缺點是說話聲音太大,讓人感覺態(tài)度不好。5.“文革”期間發(fā)往其原籍及外地的外調(diào)函,結(jié)論是他與被揭發(fā)的人不是一個人。6.數(shù)次申請摘掉“歷史反革命帽子”的報告。報告顯示,幾次都是經(jīng)過幾級組織審批同意,最后一個簽字的人卻簽了三個字“暫不摘”,沒有理由。只有1976年的一次,最后簽字的人寫道:“暫不摘,此種人要較長時間考察?!苯K于,當此分子從“大躍進”路線學習到了華主席的指示時,這個“較長時間”達到了,簽字的人寫下了四個字:“同意摘帽”??紤]到隱私,此分子姓甚名誰這里就不提了,幾十年里,他的姓名也沒人在意吧。他16歲加入國民黨軍隊,后從軍校畢業(yè),大學學歷,曾在湖南、重慶、蘭州等地服役,是否直接參加過抗戰(zhàn)和國共內(nèi)戰(zhàn)沒有提及。新中國成立前官至少校營長,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務(wù)農(nóng),1956年戴上“歷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進行勞動改造,1978年摘帽,“戴帽”22年。
第三件收藏也是一沓紙。這沓紙檔次就好多了,全新品相,銅版紙彩印,以圖為主,有圖有真相,不,是文字。不賣關(guān)子了,它就是本雜志,當年非常多見的一本著名畫報,今天估計沒幾個人看了。我之所以收藏它是因為它和我同年同月出生,是我的同齡“人”。看看這期雜志的重點內(nèi)容吧,了解一下我出生在一個多么偉大的時代,順帶知道我芳齡幾何—“熱烈歡迎越南黨政代表團,希思先生在中國,歡慶光輝的節(jié)日,天山南北盡朝暉,依靠群眾辦企業(yè),革命的藝術(shù)、深厚的友誼,訪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雜志里,領(lǐng)導們雙手緊緊握著非洲朋友的手;工人用大字報參與企業(yè)管理;公園里小朋友們抹著紅臉蛋,使勁揮動著塑料花。主席臺、舞臺、車間、賽場、田間地頭,到處滿面春風、歡歌笑語。這已是這本雜志的第330期。它出版時,上件收藏里那個“反革命分子”還沒摘帽呢。
在許多人眼里,這些就是廢紙和垃圾,用三個字鄙夷之:不值錢。確實不值錢,第一件是攤主送我的,后兩件一共花了40塊。但我用自己笨拙的文字努力地描述這三件收藏,試圖記錄下一個人、一個時刻或者時段。但仍然遠遠不如它們本身精彩。發(fā)黃的紙張、工整或潦草的文字,數(shù)十年后,向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人生、一段歷史、一個時代。它們此刻攤放在我的面前,三者間沒有關(guān)系,卻又聯(lián)系緊密。它們不會說話,卻又在無聲訴說,甚至在哭泣。它們主動或被動,記錄下一個時代的真實和虛假。它們是一張張紙片,卻透視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時間沒能讓它們腐朽成灰,而是讓它們化身為記錄歷史的載體。
這期是本刊第100期。許多年后,一定會有人捧著這本雜志,摩挲著它,讀讀上面的文字和圖片,琢磨著一個個名字,挖掘其中隱藏的信息和故事?;蛟S也會有人有感而發(fā),想為它寫篇文字。這是人類的天性,這是文化傳承的必然。好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過去100期,我們在盡可能努力、認真、負責、真實地做這個時代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未來也會是。這是我們的職業(yè),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回望過去,我們和這個國家都在一天天進步,路還正長。
是為100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