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明,許桂潤(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人民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47)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是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之后,腹腔鏡外科世上的又一次歷史性的飛躍,隨著該手術方法在臨床中的不斷應有,相關成功報道也越來越多。自行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以來,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4例行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的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齡23~77歲,平均50歲。手術之前對患者行B超或MRCP檢查,發(fā)現(xiàn)有19例患者為膽囊結石、膽管結石;5例患者為單純膽管結石,其中左肝內(nèi)膽管結石3例(無黃疸病史),左右肝內(nèi)膽管結石2例?;颊哂懈雇础l(fā)熱等癥狀。
1.2 手術方法:對所有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向左30°傾斜,運用常規(guī)四孔法,采用12~14 mm Hg(1 mm Hg=0.1333 kPa)的氣腹壓,對膽囊三角進行常規(guī)解剖,用鈦夾對膽囊動脈進行夾閉之后用電凝將其切斷,將膽囊管解剖出來。為了對膽囊內(nèi)小結石向膽總管進入進行有效的預防并以后用其為牽引以較容易地將膽總管顯露出來,近端鈦夾夾閉暫時不切斷[1]。在膽總管前壁縱向切開1~1.5 cm的切口,將膽汁吸出來之后,用取石鉗將結石取出,或?qū)⒓粝耇rocar退出,用常規(guī)膽道取石鉗通過該孔向膽總管插入,以進行探查取石,然后在儲石袋中放置取出的結石,再通過劍下孔向纖維膽道鏡插入,然后進入膽總管,對肝內(nèi)外膽管進行探查并配合以取石網(wǎng)套取,等到?jīng)]有結石殘留,膽道也保持通暢之后,將膽道鏡退出,將適當型號的T管送入膽總管進行引流,在鏡下腔內(nèi)對膽總管壁上下切端進行縫合,然后將膽囊常規(guī)切除并取出。用鹽水對創(chuàng)面進行認真的清洗,等到洗凈術野之后,從后肋緣下腋前線穿刺孔引出T管長臂并將其固定,將另一個引流管從右側(cè)腹另一穿刺孔引出放置在Winslow孔處并將其固定[2]。
24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和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的患者均順利通過手術,所用手術時間1~2.5 h,平均1.5 h;5例患者的結石數(shù)在4枚以上,18例患者的結石數(shù)為2~4枚,1例患者的結石數(shù)為1枚?;颊叩慕Y石直徑在0.3~1.6 cm之間,平均1.0 cm。手術之后1 d患者能夠下床活動并進食流質(zhì)食物,2~3 d后可以將腹腔引流管拔出。住院時間7~14 d,平均9 d。手術之后2周對患者行B超和T管造影檢查,殘石者1例,發(fā)生原因是手術中在膽總管下端嵌頓了結石,為了對膽道進行良好的保護,我們沒有強行將結石取出,但是在檢查確認之后該例患者體內(nèi)的結石已經(jīng)自動排除。手術之后4~8周可以拔出T管。所有患者均沒有發(fā)生如出血、腹腔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
現(xiàn)階段,經(jīng)膽囊管插入和在膽總管上直接切開行膽總管探查是性腹腔鏡膽道探查術的兩種最主要的入路,同時手術中應該對膽囊管直徑和膽總管局部病例改變給予認真的觀察和充分的重視,以順利完成手術[3]。本組24例行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的患者,只有1例患者出現(xiàn)了可以膽道殘余結石,其余23例患者的膽管結石均被完全清除,腹腔鏡彈道探查和完全取石達到了95.8%的成功率。手術完成之后所有患者均沒有出現(xiàn)膽漏等并發(fā)癥,說明熟練的腹腔鏡操作技術及膽道鏡取石技術是決定手術能夠成功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4]。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能夠?qū)ST帶來的潛在手術危險及死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防止,具有無比的安全可行性。
總之,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在技術上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較少的較短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較快的恢復速度及較少的術后并發(fā)癥等,治療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廣為推廣。
[1] 張維建,張亞忠,方 瑤,等.開腹膽道術后再次腹腔鏡膽道探查58例分析[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9,14(1):67.
[2] 盧菊英,李騰飛.206例婦科腹腔鏡手術的手術配合[J].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7,7(20):62.
[3] Cupta A,Watson DI.Effect of laparoscopyonimmune function[J].Br J surg,2001,88(10):1296.
[4] Ebner S,Muller W,Belier S,et a1.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European Surgery-Acta Chirurgica Austriaca,2006,38(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