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春拍,北京匡時時隔七年再次開辟“金石篆刻專場,”涵括明清以降金石名家印石計130余件,薈萃錢松、吳讓之、徐三庚、吳昌碩、黃牧甫、金北樓、趙叔孺、齊白石、高野候、鄧散木、陳巨來等印人佳制,精品云集,意在梳理篆刻發(fā)展脈絡,向歷代金石大師致敬。
觀其大概,或氣勢磅礴、遒勁多姿、清剛樸茂、古秀雄健,或生澀蒼渾、短切澀進;刀法沖切結(jié)合,刀筆合一,充滿勃勃生機。邊款中有論印記事之風,生趣盎然。
“西泠八家”之錢松,刀法切中帶削,對吳昌碩影響深遠。專場中錢松方章“山水方滋”章法停勻,虛實相生,將浙派篆刻技法推向了極至。其切刀使來悠游不迫,不激不勵,精氣內(nèi)含,不流于當時俗氣,堪稱錢松及“浙派”印人突破舊框架、另創(chuàng)新天地的代表作品。
吳熙載刻壽山石“雙面自用印”,原為西泠印社早期會員方節(jié)廠所藏,這方兩面印是舊版《吳讓之印譜》之扉頁,被收入《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見載于各類印譜、印學類書籍,出版累累。原印并有王福廠的觀款,記載佳印遞藏之軌跡,可賞可讀。吳讓之汲取鄧派篆刻精華,“盡棄其學而學之”。其以書入印的創(chuàng)作方法,將秦漢印的古典氣質(zhì)與流派印的浪漫情懷完全融合,書印合一,有盎然的筆意,又有強烈的韻律感。
徐三庚工篆隸與吳讓之、趙之謙齊名。其薄意隨形章“良樓風雨感斯文”載入二玄社《中國篆刻叢刊》,借李商隱與杜牧的惺惺相惜的典故,興時境之感嘆,才氣橫溢,傳頌千古風流。
齊白石印章“吉”銘、“真妙”等閑章,見載于《齊白石全集》,龍鳳呈祥鈕“北堂長物”為上海灘收藏大家、有豪門印富之稱的陸質(zhì)雅先生舊藏?!笆印睘楹搴庥糜?,“沙園”則為四川碑帖名家余舒所治。白石老人對自己的藝術成就曾有過“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的評價。其印章刀法大膽有力,線條流暢剛勁、不拘古法,美輪美奐,實屬白石老人力作。
吳昌碩曾在《西泠印社記》中自述其“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畢生磨石奏刀不斷探索、自創(chuàng)風格,開辟印壇新天地,為中國篆刻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次吳昌碩的所刻的“從心所欲”等印亦為吳老佳作。
陳巨來與張大千交往甚密,常為之鐫刻印,其篆刻藝術蜚聲海內(nèi)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視。此次為孫中山秘書、廣東省長秘書孫璞所治“孫璞私印”“昆明池長”等印作收入《安持精舍印叢》,觀之得以管窺巨來篆刻之風神。
本場更有上好印材數(shù)十方,田黃、雞血、壽山、芙蓉、青田、杜凌、荔枝凍品類各異,論其造型,則獅鈕、隨形、薄意、對章、方章齊全完備。
田黃石素有“石中之王”之稱,因其無根而璞、無脈可尋,故素有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歷來被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視為至上之珍。 繼2012年匡時兩件田黃方章拍出天價后,本場搜求海內(nèi)外,集中19件田黃精品,以饗諸位藏家。
專場中并附有徐三庚印集、鄧石如印集、故宮博物院藏印集等作品,全面展現(xiàn)富含意蘊的歷代金石家之文窗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