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萬圣節(jié),最著名的標志就是南瓜燈了。說實話,一看到這個東西,咱小編就非常非常地不服氣:不就是一個大倭(wō)瓜嗎?咱們中國的地里也有的是!就是沒好意思拿出來加工罷了……不過,美國人為啥這么喜歡倭瓜呢?
跟西瓜一樣,南瓜的“出身”也是葫蘆科。只不過,西瓜身上全是水分,特別“水靈”,而南瓜就要“面”多了。南瓜的果肉里含有淀粉、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和鈣、磷等成分,營養(yǎng)豐富。所以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很多人將它當作主食來吃,又稱為“飯瓜”。還可以當作飼料喂給牲畜。
聽過感恩節(jié)故事的人都知道,西方人原來不知道南瓜。當他們來到美洲之后,是印第安人教會了他們種植南瓜。這個是非常正確的:原來,南瓜的老家就在北美洲。南瓜和玉米一直都是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他們將瓜肉搗碎,和玉米面混合,做成南瓜餅。這種吃法后來被美國人繼承下來,這就是著名的南瓜派的由來。
除了果肉外,南瓜籽也是一種出名的小吃。在美洲和中國,人們都有嗑南瓜籽的習慣。有的小朋友可能聽大人講過:吃南瓜籽可以打掉肚子里的蟲子。這個說法也是有道理的。其實,有這種“神奇功效”的不只是南瓜籽,生吃南瓜也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南瓜燈的來歷
下面就要說到南瓜燈的故事了。傳說,在古代的愛爾蘭有一個名叫杰克的人,他喜歡喝酒,經常喝得醉醺醺的,然后搞很多惡作劇。不光是同鄉(xiāng)的人經常被他捉弄,就連魔鬼、精靈也時常被他“整蠱”,弄得狼狽不堪。不過,這可不是什么好事。杰克活著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得罪了好多魔鬼和神靈,結果在他死后,誰也不敢收留他的靈魂。他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他的幽靈只好在天地間游蕩。到了晚上,他就點燃一根小蠟燭,給自己照路——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鬼火”嗎?
慢慢地,在愛爾蘭人的傳說里,杰克照路用的蠟燭變成了一種“蘿卜燈”。這可能與人們在蘿卜地里經常看到所謂的“鬼火”有關。因此,在萬圣節(jié)就有人將蘿卜挖空,做成“蘿卜燈”來玩。而等愛爾蘭人到了美洲之后,發(fā)現南瓜比起蘿卜,更適合拿來做燈,于是南瓜燈也就成為更流行的“萬圣節(jié)寵兒”了。
南瓜燈制作
現在美國的很多地方,在萬圣節(jié)都要舉行南瓜燈的雕刻展覽。很多燈的造型、創(chuàng)意可以說達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不過,你可不要以為,刻南瓜燈是件很高難的事情。下面就讓我們來為你揭示一下南瓜“變臉”的秘密:
一、先在南瓜的底部用小刀挖一個洞,以便把手伸進去掏瓜瓤。切面盡量平整。
二、用勺子將瓜籽和瓜瓤小心地掏出來。選好準備進行雕刻的地方,將那里的瓜皮刮薄。
三、在選好的地方粘上事先畫好的紙臉譜。在畫臉譜的時候,就把準備摳掉的部分用虛線畫出來。
四、沿紙臉譜上的虛線,用小刀或圖釘在南瓜皮上刻描出臉譜。
五、完成之后,撕下紙臉譜。再將摳出的邊緣好好打磨一下,一件南瓜“藝術品”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