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春,善良的人們正期待著炎熱的夏天早日到來,希望在德國的首都柏林一睹各國奧運健兒的風采。然而,戰(zhàn)爭幽靈早已迫不及待,在奧運會光環(huán)的掩蓋下向人們悄然襲來……
3月7日凌晨,德軍出動3個營的兵力,越過萊茵河進入非軍事區(qū)。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guī)定,德國不能在萊茵河兩岸集結軍隊?!堵邋戎Z公約》也明文規(guī)定:德、法、比相互保證不破壞《凡爾賽條約》規(guī)定的德比、德法之間的邊界現(xiàn)狀,遵守關于萊茵非武裝區(qū)的規(guī)定;法國有權對德軍進入萊茵地區(qū)采取任何軍事行動,而且英國有義務以英軍部隊來支持法國。
當日12時,希特勒站在國會講壇之上,聲嘶力竭地向600名欣喜若狂的議員發(fā)表了如下蠱惑人心的演說:
“德國不再受到《洛迦諾公約》的約束。為了德國人民維護他們邊界安全和保障他們防務的根本權利起見,德國政府已經從今天起重新確立了德國在非軍事區(qū)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利!”
“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在德國的西部各省,德國軍隊此刻正在開進他們未來時期的駐防地……”
對于這群議會議員來說,德國軍隊開進萊茵地區(qū)顯然是特大號新聞。聞聽此言,日耳曼血液中的尚武主義狂潮沖上了他們的腦際,他們大叫大喊地跳了起來,將手舉起來做出奴性的敬禮,他們的臉因為歇斯底里而扭曲著,他們張著大嘴,叫喊不休,他們的眼睛閃耀著狂熱的光芒,向他們的新上帝熱烈地歡呼。
進兵占領萊茵非軍事區(qū),是希特勒蓄謀已久的計劃,早在1935年5月2日,即希特勒在國會上信誓旦旦地保證他將尊重《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條約》領土條款前的19天,他就密令馮·勃洛姆堡將軍擬出重新占領非軍事區(qū)的代號為“訓練”的萊茵進軍計劃,企圖“以閃電的速度突然一擊”來完成進占行動。6月16日,在德國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第10次會議上又進一步討論進軍萊茵的計劃,并強調要絕對保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但是如何才能找到占領萊茵非軍事區(qū)的借口?如何才能把握采取行動的適當時機?希特勒為此一直焦慮不安,舉棋不定。
機會終于到來了。1936年2月27日,法國眾議院通過了蘇聯(lián)和法國簽訂的互助協(xié)定。希特勒認為,這樣一來《洛迦諾公約》便名存實亡。兩天之后,即3月1日,希特勒便作出了占領萊茵非軍事區(qū)的冒險決策。
3月2日,德國國防部長勃洛姆堡遵從他主子的訓示,正式發(fā)出了占領萊茵地區(qū)的命令。
雖然當時的德國竭力重整軍備,但它擁有的全部兵力較法國還相差甚遠,用希特勒的話來說,就是“陸軍甚至還沒有足以與波蘭抗衡的戰(zhàn)斗力,因此,一旦法國采取強硬姿態(tài),德軍處境將不堪設想”。
手簽進軍命令的勃洛姆堡將軍膽顫心驚,擅自又向德軍下達了第二步的行動命令:“如果法國人采取敵對行動,部隊迅速從萊茵河對岸撤回!”
當時,德國國防部部長勃洛姆堡在約德爾將軍和大多數(shù)高級軍官的支持下,堅持要把已經越過萊茵河的3個營的兵力撤回來。約德爾認為:“以我們當時的處境來說,法國的掩護部隊本來是可以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的?!?/p>
希特勒自己也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霸谶M軍萊茵地區(qū)以后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地區(qū),我們就只好夾著尾巴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當時,如果法國出擊,或者德軍在恐懼后撤退,那差不多就是希特勒的末日了。試想,在他一意孤行的冒險行動失敗后,他的寶座還能依舊這樣固若金湯嗎?但是,希特勒當時堅信法國人不會動武,從而斷然拒絕了態(tài)度動搖臨陣退縮的總司令部的一切撤退建議?!拔覀內绻吠?,就會招致帝國軍隊的全線崩潰,所以我們必須前進,而且只能前進!”
就像玩梭哈游戲一樣,希特勒這一場賭注徹底贏了!英國、法國沒有亮出底牌,就認輸了。
面對納粹德國擴軍備戰(zhàn)的瘋狂行動,英國、法國和國際聯(lián)盟理事會(簡稱“國聯(lián)”),除了發(fā)出空洞的警告外,沒有采取任何實際的懲罰行動。法國僅僅在口頭上通過國聯(lián)向德國提出一份沒有約束力的抗議聲明,始終按兵不動。3月中旬,國聯(lián)在倫敦召開大會,宣布德國違犯了《洛迦諾公約》,卻始終未采取過任何實質性的制裁行動。
德軍占領萊茵地區(qū),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軍事行動,歐洲大陸卻由于3個營的德軍馳越萊茵河橋梁而嚇破了膽,從而為希特勒在歐洲打開一個新的天地鋪平了道路,使整個戰(zhàn)略形勢向著有利于希特勒的方向轉化。
在德國國內,旗開得勝的結果大大提高了希特勒的聲望,并使他的獨裁權力達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高度。這一勝利使他能夠毫無爭議地凌駕于他的將軍們之上,因為在對外政治和軍事上,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的判斷比躊躇動搖的將軍們要高明得多。
對于法國來說,這次按兵不動簡直是一場災難,是其日后潰敗的開端。法國有100個師,尚且不敢去擊退3個營的德軍,那么如果德國軍隊進攻東方的時候,那些法國的東方盟友就更難指望這位盟友會鼎力相助了。法國會讓他們的青年人為盟友流血犧牲嗎?法國會恪守其和盟友之間簽訂的條約嗎?因此,法國從此喪失了基本的政治信譽和軍事上的主動權,這為歐洲戰(zhàn)場的全面失敗埋下了伏筆。
對于英國來說,1936年3月,它和法國這兩個所謂的“西方民主國家”本來有最后的機會,可以不冒引起重大戰(zhàn)爭的危險,就可以導致希特勒這位獨裁者和他的政權垮臺,這一點就連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認。但,他們失去了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1936年希特勒閃擊萊茵地區(qū),公開破壞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的和平,表明納粹德國已經跨出了發(fā)動世界戰(zhàn)爭的第一步,從而也標志著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的最后形成。3年后,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接著就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責任編輯:安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