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是一個日本獨有的詞匯,最初的意思是“有一門技術(shù)的手藝人”。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這個詞語的外延已經(jīng)擴展到所有的工種,任何在本職工作中有著優(yōu)秀素質(zhì)和能力的人,都會被稱贊為“職人”。在日本呆的時間越長,我越理解日本的“職人”文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不斷追求進步。
我做洗碗工的店鋪是一家面館,老板唐橋一木是個頑固的老頭,三十年來只做蕎麥面,而且每天只做十五桌,想要吃碗面得提前一個月預(yù)訂。他研制的“泉水蕎麥面”,不加任何佐料,甚至連鹽都省掉。干干凈凈的清湯寡面上只飄著兩片淡淡的櫻花瓣??删褪沁@碗面,讓全日本的蕎麥面師傅都慕名前來品嘗,并異口同聲地贊美其味登峰造極。
一天晚上,我結(jié)束嚴格的洗碗程序后,看到唐橋頂著一頭灰白的頭發(fā)在燈下工作,瘦小的身軀輕微地晃動著,似乎在進行一項虔誠的儀式。我好奇地走上前去,看見他正在刨筷子!我徹底愣住了,不知道唐橋要玩什么花樣。
等結(jié)束手里的工作后,唐橋才抬起頭來看著我:“你是不是想問我為什么刨筷子?”我點點頭。唐橋拿出一根沒有刨的方便筷指給我看:“這是從中國進口的方便筷,筷體呈四方形,用這種筷子夾面條的話,容易把脆薄的蕎麥面夾斷。因此我把筷體的邊角略微刨圓,這樣夾面時對面條的傷害就小多了,顧客能吃得更加爽滑?!?/p>
我徹底震撼了,這個身材矮小瘦弱的老人,如此費心費力,是什么樣的精神支撐他如此熱愛做面這份平淡至極的工作?面對疑問,唐橋嚴肅答道:“我做了無數(shù)碗面,但對于顧客來說,面對的只是一碗面,所以要讓每碗面都體現(xiàn)出我的心意和尊重。”這天晚上,我和唐橋聊了很多,他告訴我,他年輕的時候,從招待工到廚師再到洗碗工,都是他一人操作,因為他想讓自己的心意體現(xiàn)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他做的蕎麥面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達到了蕎麥面柔和的極致——普通的蕎麥面是60%的蕎麥、40%的面粉,但他做的蕎麥面是95%的蕎麥、5%的面粉,通過特定的手法揉制,所以即使不放任何調(diào)味料,都有著令人驚嘆的口感。
從此,我對唐橋的看法完全扭轉(zhuǎn)了,他不再是那個嚴酷不通情達理的老板,而是為了一碗面奮斗終身的“職人”。
研究生畢業(yè)后,我進入馬爾特長谷川公司,這家1924年成立的公司,幾十年來只生產(chǎn)錘子、鉗子、美容用具等產(chǎn)品,到目前為止員工也就115人。然而它卻是日本在歐美市場上份額最大的鉗子類工具廠商。一把指甲鉗、一把指甲銼,加一個皮套,竟賣到1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000元)。
我像日本人一樣,對工作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和專注,努力提高技術(shù),努力改造產(chǎn)品性能。每個月我們都會開會討論機器怎么擺放、人站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動作最合理,一般至少能得出三四十條合理化建議,一條生產(chǎn)線最起碼能改進三四次。
在這種精益求精的“職人”精神帶領(lǐng)下,日本人在追求技術(shù)進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世界上最小的塑料齒輪,直徑0.149毫米,重量僅為百萬分之一克。全球僅有一家企業(yè)掌握它的生產(chǎn)、加工技術(shù),這家企業(yè)就在日本。蘋果產(chǎn)品光滑細膩的金屬外殼拋光技術(shù),全球只有五家企業(yè)能做,都位于日本新潟縣……除此之外,細到令人感覺不到痛楚的針、最精密的六角螺栓、飛得最遠的鉛球等,都是日本企業(yè)的得意之作。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