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頭的尋親之路還在繼續(xù)呢!這次我目的明確,要去一個滿是石頭的地方。經過多方查找,我發(fā)現了一個叫大津巴布韋的地方。
氣泡框:“津巴布韋”一詞源于邵納語,意為“石頭建筑”或“石頭城”。
夢想成真
1847年,德國一個年僅10歲,名叫卡爾·莫克的男孩,手捧不完整的非洲地圖,煞有介事地端詳著。若干年后,卡爾成為一個地理學家,不僅完成了兒時探索非洲的夢想,還在1871年發(fā)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
他說:“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筑物,全沒屋頂,都用灰色的花崗巖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石塊還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墻,分明是歐洲式的建筑。”
神秘的建筑
大津巴布韋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組古代巨石建筑群遺址。它三面環(huán)山,一面是波平如鏡的凱爾湖。整個遺址范圍包括山頂的石巖、山麓的石頭大圓圈及其東面的一片廢墟,組成了相互聯系的建筑群。
石頭城遺址分為大圍廠和平民區(qū)兩個部分。大圍廠是一座橢圓形的城寨,依山傍崖而建。據稱,大圍廠是國王的臣子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而真正的王宮則是一座建于山頂上的城堡。城堡建在山頂,只開著可容一人側身出入的狹窄石門,所以安全性很好。
據資料記載,在大津巴布韋衛(wèi)城上有七座實心塔,現今只剩下了四座。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們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費解的是神廟里面的圓錐塔,此塔高二十多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多少年來,一批又一批考古學家和前來搜尋寶藏的人,曾千方百計想鉆進塔內探查,卻無法找到一個入口。近年來,又有人前來對此塔“刨根問底”,有的在地下挖了一條壕溝穿過塔底,也有人為尋找塔內的通道在塔內搬開了許多石塊,但還是找不到一個進口,最終不得不認定這是個實心塔。
大津巴布韋城的廢棄一直是個謎。史學家認為,大約1450年大津巴布韋開始衰敗,而衰敗的最大可能是戰(zhàn)爭和人口增加導致的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匱乏。
大津巴布韋現如今已經是矗立著大型石藝建筑群的遺址,可是小石頭還聽說在非洲有一個叫“津巴布韋”的國家呢!它們之間到底有沒有什么聯系呢?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去探究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