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過《移居兩首》,其中一首的最后兩句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意思是看到了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了疑難處大家一起分析。
“疑義相與析”中的“析”就是“分析”的意思。“析”由“木”“斤”構(gòu)成,為什么能夠表示“分析”的意思呢?“析”和“木”“斤”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原來“斤”是指“斧子”,《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國郢(yǐng)都有個人干活時把一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這滴泥土就像蒼蠅翅膀一樣薄。搗石灰的人請匠人替他削掉。匠人揮動一把斧子,揮得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搗石灰的人站在那兒,神色一點兒也沒變。
原文中“匠石運斤成風(fēng)”,就是說一個名叫石的工匠把斧頭揮動得呼呼響,“運斤成風(fēng)”“大匠運斤”“郢匠揮斤”等成語在今天就被用來稱贊別人技藝精湛、手法高超。
“木”“斤”合在一起就表示用斧子劈木柴,這是“析”的本意?!拔鲂健本褪强巢瘢髞硪瓿觥案肝鲎雍伞边@個成語,即父劈柴、子擔(dān)柴,今天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子輩繼承父輩沒有完成的事業(yè)。
木柴被劈之后會分成兩半,所以,“析”進(jìn)一步引申就表示“分開”“分散”,這個意思保留在很多成語當(dāng)中,有名的如“分崩離析”。
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雖然他的名位只是卿大夫,但權(quán)勢極大,甚至超出當(dāng)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jìn)一步擴(kuò)大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zhuān)臾(yú)的小國,把它并吞掉??鬃拥膶W(xué)生冉有和子路當(dāng)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勸阻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
“分崩離析”就是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其中 “析”就是“分開”的意思,這個詞在今天常常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tuán)分裂瓦解??鬃舆@番話的意思是說,季康的麻煩在內(nèi)部而不在外面。
類似的成語還有“分家析產(chǎn)”,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分開”“分散”可以用“析”來表示,再進(jìn)一步,把正確的和錯誤的分開,把重要的和次要的分開,諸如此類,也可以叫做“析”,通常所說的“分析”“剖析”就是這個意思。例如:
從斧頭砍木柴這一具體的動作,到指事物的分散、分開,再到分析事理這樣抽象的心理思維活動,“析”的意義越來越虛,所指的對象也越來越抽象,這也是很多詞語演變的一個軌跡。感興趣的同學(xué)可以對漢字展開一個追根溯源的尋訪,一起來感悟“字里乾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