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年的最后一天,帶著婆婆和女兒參觀中國館后回家,碰上一位繞道的司機,我說了幾句。司機卻很不服氣,認為他比我更懂上海的路,又加上上海人是不會欺負外地人的評論,令我十分不滿,于是就措辭激烈地回了幾句,還指出了正確的走法。司機大約沒想到我雖不會說上海話,路線卻比他熟,態(tài)度立刻轉(zhuǎn)變,說是大過年的,請不要計較了。
事情本可以這樣結(jié)束了,可是,女兒在后座說話了:“是呀,媽媽你太計較了,走錯了也沒什么關(guān)系?!蔽夷莿倓傁绲幕鹩指Z了出來,忍不住說她:“不要瞎摻和。難道沒有對錯之分了?”女兒說:“可是,條條大道通羅馬。”
看到司機憋不住地一臉得意,我的火苗竄得更高了。
這時,婆婆說話了:“小孩子要有規(guī)矩,要聽大人的話?!迸畠簶O其清晰地回答:“不,我們家從來沒有小孩子要聽大人話的規(guī)矩。”
看到婆婆瞠目結(jié)舌的樣子,我百口無言,只好說等回家仔細辯論。
其實即使回家我亦可能無法再勝辯。因為接下去的論題肯定是:只要提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的要求,女兒的問題馬上就跟來:難道大人錯了也聽大人的嗎?
可是婆婆不了解我們母女的規(guī)則,她認為孩子的做法極其不敬,認為我的教育方式極其錯誤。她不知道,我們家向來鼓勵獨立思考,大人與小孩平等,對與錯的判斷根據(jù)在于是否有道理,不在于年齡。
“小孩子難道可以這樣對待大人?”婆婆很是不悅,這不是一點規(guī)矩都沒有了嗎?是的,當我遇到麻煩的時候,女兒竟然不幫我說話,很失顏面吶。
2
我不怕喪失顏面,所以回家還是要當著婆婆的面和女兒談剛才的問題。爭論的焦點當然不在于女兒是否要聽大人的話,也不在于她是否給媽媽幫腔,而在于,她為什么會認為司機繞道這件事我們可以不計較?她做出這個判斷的推理方式是什么?
仔細交流后得知,首先女兒認為司機可能沒有繞道,因為之前爸爸也帶她走過這條路線。其次,女兒認為司機態(tài)度平和,而媽媽語氣生硬,按照她的經(jīng)驗,無理取鬧的人才會這樣以勢壓人。她說:“媽媽,你不是一直教育我對人態(tài)度要和藹嗎?即使和人家爭論的時候,也要有理有據(jù),有理不在聲高。你剛才的聲音比司機高,我得出來的結(jié)論就是司機對,而你錯。所以我不會幫你的?!?/p>
關(guān)于是否真的繞道,答案已有,女兒已知司機確實錯了,因為他主動提出少收我們的車費。關(guān)于態(tài)度問題,我也有意識,確實不好。所以按照女兒的推論方式,不幫媽媽說話倒也應該。
雖然女兒這樣做我很不爽,可是,我認了。既然我從小就教育她不要人云亦云,要獨立思考,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所以,我得尊重她的選擇。
3
可是女兒的做法真的讓我在婆婆面前沒有臉面,我感覺自己像是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傻瓜,口口聲聲鼓勵女兒獨立思考,到頭來卻是這樣的結(jié)果。
這樣的尷尬時刻,你遇到過嗎?
我自己經(jīng)常陷進這種教育泥沼。在道德教育上有一個專門名詞,稱之為道德兩難。最著名的就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海因茲偷藥的實驗。
有個婦人患了癌癥,生命垂危。醫(y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fā)明的藥。購買這種藥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是成本的10倍,200元成本的藥,售價高達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fā)明此藥就是為了賺錢?!焙R蚱澴咄稛o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
講完故事后,主試者向被試者提出下述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么應該?為什么不應該?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么?等等。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大約學前至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主要著眼于自身的具體結(jié)果。大約自小學高年級開始,孩子會選擇習俗的規(guī)則與服從性道德,主要滿足社會期望。大約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遵從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則,主要履行自己選擇的道德標準。
4
我曾給女兒講過這個實驗,并問她:“假若你的好朋友犯了罪,逃到你家求你收留,警察來追查時,你怎么做?跟警察說實話還是替朋友遮掩?”
女兒說:“當然是說實話了。”
我再問:“如果犯罪的那個人是媽媽呢,你怎么辦?”
她說:“我還是會把你交給警察的,我會陪你去自首,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幫你?!?/p>
這是一個12歲孩子的答案。面對這樣的回答,雖然我心中有些失落,似乎隱隱作痛,卻也十分欣然。因為,在個性發(fā)展上,她已開始學會聽從心中的良知,她已不再需要別人的監(jiān)督,自律會時刻審視她的行為。將來無論她走到哪里,我無需擔心她在這方面犯錯。
親愛的家長,面對這些尷尬時刻,你們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知道,總有一天孩子會飛走,你何不在飛走之前就訓練他們獨自覓食呢?
當然,這很難。更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
其實,這些時刻就在每天,當你和孩子面對紛繁世界,面對學校同學,面對親朋好友,甚至只是一次出租車上的爭論,這樣的時刻一定會出現(xiàn)。
一路走來,有時感覺家庭教育就是不斷地和孩子斗智斗勇,沒有休止。
我已經(jīng)知道,每天都是新挑戰(zhàn),每個尷尬時刻都是機會。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博士,主要從事家庭教育和兒童發(fā)展的研究。)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