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科
(河南師范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陳昌曙的技術批判思想評析
劉 科
(河南師范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在陳昌曙先生的技術哲學論著中,包含了他對技術批判思想所持的立場和觀點。技術批判思想的產生具有歷史必然性,這既是社會日益技術化的發(fā)展要求,也是為了應對各種技術異化風險的挑戰(zhàn)。技術批判思想的產生與發(fā)展基于技術的兩重性,與技術悲觀主義密切相關,表現(xiàn)為社會、生態(tài)、政治和道德等多元化的批判視角。探析技術批判思想是我們全面認識技術負價值維度的需要,也是深化技術哲學研究的需要。陳先生認可并發(fā)掘了技術批判思想所蘊含的合理性與勸誡意義,這有助于我們全面評價技術的價值和社會功能,有助于減弱或消除技術異化現(xiàn)象,有助于汲取技術發(fā)展的教訓。我們既不能一概否定技術批判思想,也不能一味地去搞技術批判,彌足可貴的是通過技術批判來構建技術,進而完善技術的應用。
陳昌曙;技術批判思想;合理性
在我國技術哲學事業(yè)的初創(chuàng)與建制時期,陳昌曙先生既致力于工程主義技術哲學傳統(tǒng)的研究,也注意吸納人文主義的技術哲學思想,其中包括各種技術批判思想和理論。在其論著中,陳先生不但在多處提及并闡述已有的技術批判思想,而且承認技術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為一位嚴肅的學者,他對技術發(fā)展及其價值問題采取的是一種辯證、務實和前瞻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于盲目的技術樂觀主義。在技術風險潛伏和不斷發(fā)生的當代,探析陳先生對技術批判思想的立場和觀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無論源自什么視角的技術批判思想,都是針對某類技術現(xiàn)象的深入思考,其產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一)日益技術化的社會要求人們全面思考技術問題
陳先生認為,“哲學之所以能對其他領域、其他學科有影響,是因為哲學有著從總體性、根本性和普遍性上來思考問題的特點,或哲學乃是窮根究底思考的結晶和表現(xiàn)”[1]2。然而,哲學對技術的關注和普遍思考從時間上來說卻比較晚。大家認可的時間點就是卡普(Ernst Kapp)在1877年出版的《技術哲學綱要——用新的觀點考察文化的產生史》一書,這是技術哲學學科形成的標志。事實上,人類社會形態(tài)早就日趨技術化。特別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一路高歌猛進,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匯聚了人們的關注目光。具體說來,技術在社會實踐層面既引起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也引起人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心理世界和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梢哉f,技術進步已經深刻影響和構建了人類史、社會史和自然史的發(fā)展進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越來越“被技術化”了。誠如恩格斯所講:“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是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2]頻繁的技術活動和多樣化的技術產品必然會影響人們的哲學意識和價值判斷。比如,由技術發(fā)展和應用而生的技術工具理性曾經一度廣泛流行,人們?yōu)榇诉_到近乎迷戀和貪婪的地步。相比之下,價值理性卻一再失落和迷失??梢哉f,技術越向前發(fā)展,技術對社會的影響越大,就越要求人們對技術的思考走向全面和深入。在此全面思考技術發(fā)展問題的過程中,人們生成某種技術批判思想是必然的。
(二)技術異化的日漸顯現(xiàn)推進了技術的批判維度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技術產生的后果嚴重背離了技術目標。技術異化問題日漸顯現(xiàn)、不斷積淀,由此而來的危機和災難也不斷發(fā)酵,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覺察、感知,甚至是遭受其害。在當今社會,技術的破壞性潛能同其建設性潛能幾乎在同步增長,正如法國學者斯蒂格勒所指出的那樣,“技術既是人類自身的力量,同時也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3]?;谏鷳B(tài)環(huán)境遭破壞、人性受侵襲、心理被扭曲等事實的積累,以及不斷加劇的技術價值裂變和技術風險現(xiàn)象,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人開始意識到技術既不是“萬能”的,更不是“至善”的,由此而來的技術批判之聲此起彼伏。陳先生曾言簡意賅地指出:“對技術持批判態(tài)度的一個出發(fā)點和結論,是認為技術還有其消極的方面或有其兩重性,西方的一些學者把這種兩重性稱為‘技術悖論’(technological paradox),指技術產生的后果與技術要實現(xiàn)的目的相背離或不一致?!盵1]238因此,技術批判思想的產生決不是空穴來風或“無病呻吟”,而是針對技術發(fā)展某種“病態(tài)”(導致了“病態(tài)”的人、“病態(tài)”的社會、“病態(tài)”的自然界)的“警世通言”。
科學技術的社會發(fā)展史表明,技術越向前發(fā)展,其次生效應問題也會越多。陳先生注意到,在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對技術持悲觀和否定態(tài)度的人比已往要多得多。這些人既包括科學家(如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也包括哲學家(如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存在主義者等)。出現(xiàn)上述情況,主要原因在于“20世紀的技術進步比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更為迅速,與之有關的社會問題也更為復雜”[4]??梢哉f在整個20世紀,圍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發(fā)生了太多令人費解和煩心的事情,給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立體化的技術反思素材。但凡有健全心智的人都不會無視這些復雜的技術與社會問題。立足于全球問題的不斷涌現(xiàn),陳先生指出:“現(xiàn)代技術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威力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發(fā)生深刻的影響,它造成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技術應用又帶來了資源短缺、生態(tài)失調等全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哲學家們再不能漠然看待技術,這又使技術哲學在近30年里有了迅速的發(fā)展?!盵5]83從漠然到應然,有越來越多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始關注技術的社會影響問題。正如高亮華教授所說:“技術盡管不能被斷定是問題之源,但卻折射著所有的問題。因此,任何一位思想家都難以回避對技術的哲學反思,因為這種反思實際上就是對人類的前途與未來的沉思與求索。”[6]這也許正是技術哲學是“一個有著偉大未來的學科”原因之一。
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建構,還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技術批判思想至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技術批判思想基于技術的兩重性
毫無疑問,技術的兩重性、技術異化現(xiàn)象是技術批判思想產生的現(xiàn)實基礎。人們通常所說的技術兩重性主要是指技術“善惡價值”的兩重性。陳先生主張:“我們在列舉技術的功過時不擬把‘技術的兩重性’與‘技術應用的兩重性’分得那么清楚,即既要講技術本身就有的積極方面,講‘善的’技術,及技術應用的有益后果,也批判技術本身就有的消極后果,講‘惡的’技術,及批判對技術的無約束、無節(jié)制和不合理應用的有害后果?!盵1]240陳先生結合現(xiàn)實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的情況,在其著作中概括出八個方面的技術兩重性[1]241-243。正是存在著類似的技術之“惡果”引發(fā)了人們對技術的批判性反思,以至于走向“叫?!奔夹g發(fā)展的地步。
(二)技術批判思想與技術悲觀主義的關聯(lián)性
趙建軍教授認為:“技術悲觀主義作為一種人類的心理傾向,它是根植于人的潛意識深層的一種憂患意識;作為一種理性存在,它是一種否定性的思維方式;作為一種方法,它是技術理性批判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它是技術兩重性內在矛盾的外部表現(xiàn)?!盵7]技術悲觀主義者往往對技術的現(xiàn)實充滿怨恨和憂慮,對技術的未來發(fā)展缺乏信心。人們?yōu)楹螘夹g的發(fā)展產生悲觀的態(tài)度或心理?這總是因為在技術發(fā)展的過去和當下產生了令人不滿的問題,悲觀的人們對技術進行思考與批判就在所難免了。可見,技術批判思想與技術悲觀主義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性,甚至可以說它們具有“實質等同性”。
(三)技術批判思想的多元性
人們已經從多種視角對技術活動、技術產品和技術的社會影響進行反思與批判。從已有的文獻看,基于社會學視角和生態(tài)學視角的技術批判思想最為集中和突出。
社會學視角的技術批判。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極其密切和復雜的,不存在什么脫離社會實際的“純粹技術”。技術生成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一定的社會需求動力,技術成果也要被特定的社會系統(tǒng)吸收、轉化、擴散和實用化。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不等式和等式來表明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技術≠技術”,“技術=技術+社會”。陳先生認為:“從技術產生的社會根源和社會后果去批判技術由來已久?!盵1]244如我國古代的莊子在其作品中就提到技術發(fā)端于人們省力的愿望,機械技術會造成“人為物役”和投機取巧,即所謂“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近代西方的盧梭則認為農業(yè)技術和冶金技術是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9世紀以來,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在內的思想家都把對技術的批判與對社會制度的批判緊密聯(lián)系起來,而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生態(tài)學視角的技術批判。由于人們在廣泛應用技術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誤用和濫用技術的情形,引發(fā)并積累了諸多生態(tài)危機和環(huán)境公害問題。人們從生態(tài)學視角對技術進行批判就顯得更為直觀和有針對性了,也能引起社會公眾的思想共鳴和積極響應。陳先生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認為“馬克思主義開創(chuàng)了從生態(tài)視角看待人類改造自然的先河”,特別是“恩格斯深刻地批評了技術的無節(jié)制應用,在生態(tài)的技術批判上有開創(chuàng)性”[1]252。隨著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工業(yè)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引發(fā)了更為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人們對技術的生態(tài)學批判匯合成一股世界性潮流,也體現(xiàn)為《寂靜的春天》《人類環(huán)境宣言》《增長的極限》《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等一系列具有廣泛世界影響的著作。陳先生本人非常重視從生態(tài)學視角對技術進行批判性思考,他在“從哲學的觀點看可持續(xù)發(fā)展”一文中提出了27個有關可持續(xù)發(fā)展值得探討的問題,其中包括“該怎樣來認定和評價技術悲觀主義?《增長的極限》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提出有重要的貢獻,何以說《增長的極限》是技術悲觀主義的代表作……怎樣說明科學技術的兩重性?是科學技術本身既好又壞,還是科學技術本身無所謂好壞(科學技術是中性的),只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才有雙刃劍作用,使科學技術既能為善又能為惡?”[5]310因此,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問題促逼并加快了人們對技術價值的批判性反思。
隨著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異化問題的進一步暴露,人們對技術的思考逐漸深入,人們對技術的批判也日益多元化。正如陳先生所講:“除了社會的、生態(tài)的技術批判,還可能會有政治視角的、宗教視角的或藝術視角的技術批判?!盵1]240不止于此,人們已經分別從文化視角、道德視角、女性主義視角、心理學視角和現(xiàn)象學視角等對技術進行了批判性反思。
毫無疑問,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已經離不開技術,甚至是嚴重地依賴技術、沉溺于技術。但是,這決不能成為我們單純地崇尚技術、不去批判技術的充分理由。
(一)技術批判思想有助于全面評價技術的價值和社會功能
美籍德裔學者漢斯·約納斯曾經深刻地指出:“現(xiàn)代人更多地考慮技術上能否做到,而對技術說‘不’的能力和智慧已經蕩然無存了。技術不僅改造了人類所生存的整體自然,更為重要的是技術重新界定了人的性質。人不再被視為智慧的人(homo sapiens)了,人的本質就是勞動的人(homo faber),或者說技術的人?!盵8]我們應該承認,在許多技術批判思想中包含著對技術說“不”的能力和智慧,這并不是簡單地對技術進行否定、消解和顛覆,而是為了重建技術的人文價值。同時,這還將有助于我們全面、深刻地思考技術問題。
在古代和近代早期,只有少數(shù)人對技術持些許懷疑觀點。19世紀以來的多數(shù)學者對技術發(fā)展也都是持肯定和贊許的態(tài)度。然而,現(xiàn)代的一些哲學家特別是人文主義的技術哲學家,則對技術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在現(xiàn)代還出現(xiàn)了技術悲觀主義的思潮??梢?,人們的技術態(tài)度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對此情況,陳先生清醒地指出:“我們歷來不認同技術悲觀主義,也幾乎不講技術批判主義有多少可取之處,本書(指《技術哲學引論》)亦主要是以肯定的口吻評述技術。然而,技術批判主義、技術悲觀主義是不該被淡化、一筆帶過或輕易排除的。技術批判主義畢竟是嚴肅學者們認真思考得到的學術觀點,應當作為一個學派被接納和研究。技術悲觀主義思想確有合理的內核和有益的忠告,決非只是危言聳聽或無稽之談。”[1]238陳先生的這番話意味深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畢竟在我們這樣一個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國家,我們的整體科技水平還比較低,我們還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以便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在我國,從上到下一直堅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在于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以及“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樣的發(fā)展理念。在如此推崇科學技術價值的社會氛圍下,談論所謂的技術批判思想,確實需要很大的理論勇氣。陳先生認可技術批判主義思想的有益性,無疑顯示了他的遠見和勇氣。畢竟,對科學技術的迷信、崇拜、盲目拔高和夸大的社會心理,會使公眾進入一種對技術后果的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不能警惕技術造成的危害,也會喪失對技術風險的感知和預警,也不利于我們全面評價技術的價值和社會功能。
(二)技術批判思想有助于減弱或消除技術異化現(xiàn)象
我們以為,探討技術批判思想的意義不在于對技術的批判和否定,而在于對技術的建設和完善,在于減弱或消除技術在社會層面的異化現(xiàn)象。陳先生在論述了工業(yè)生態(tài)化的矛盾和困難之后指出:“列舉這些矛盾和困難,本意不是要散布悲觀的論調。加強對工業(yè)生態(tài)學的宣傳教育,正視矛盾,努力尋求克服困難的措施,就有希望?!盵5]324比如,生態(tài)視角的技術批判引起了人們對“全球問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人們提出了一系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理念和舉措。“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也正是在批判性反思技術問題和傳統(tǒng)發(fā)展觀局限的基礎上提出的。技術批判思想的產生有其理論背景和現(xiàn)實依據(jù),也必然會有針對技術異化問題的原因分析和對策思考。這樣看來,技術批判思想將給人們“拯救”技術提供思路,有助于減弱甚至于消除技術異化現(xiàn)象。
各式各樣的技術批判思想存在著、發(fā)展著。在我們拋開技術批判思想的某些極端成分后,會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合理性展示了其有益的啟發(fā)性。
(一)發(fā)展技術哲學要對多種思想兼收并蓄
技術哲學的學科發(fā)展需要借鑒和吸納國內外各種有益的技術思想。事實上,陳先生早已意識到:“如果不十分重視了解歐美技術哲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不盡力追蹤學科前沿,就不可能在前人和他人成就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有新意的見解,乃至幾乎不能從事這門學科的研究?!盵5]97為此,我們也要批判地吸納已有的技術批判思想,以充實完善技術哲學知識體系。陳先生在談及技術哲學基礎研究的問題時,強調要關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如哈貝馬斯、馬爾庫塞等)的思想,并提出了以下問題:“是否已形成了他們獨特的技術哲學,他們的技術哲學思想有哪些方面的內容,其中是否有合理的東西,如果有,是什么?有哪些觀點雖不盡正確但卻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這些觀點是什么?近十多年里,國外的技術批判主義(如新盧德主義)沿襲了‘西馬’的觀點,我國的一些學者在批評‘工具理性’時實際上也吸取了‘西馬’的思想,我們該怎樣認識技術批評主義與技術理性主義的關系,工具理性與人文理性的關系?”[9]上述問題直接或間接地都與技術批判思想相關聯(lián)。
陳先生還把探討和分析技術批判思想,作為技術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來抓。他認為:“作為技術哲學的研究者,我們又不能把技術的社會批判放在一邊,不能把技術批判當作無關緊要的事情,相反,當今我國技術哲學研究的頭等重要的任務,恰恰是要在理論上正確地闡明技術的合理性程度,正確地說明技術的兩重性,正確地分析海德格爾、法蘭克福學派和新盧德主義對技術的批評,論證技術理性、工具理性與人文理性、價值理性的關系,并且要在實踐上探討技術評估的原則和方法,探討技術的社會控制的機制和手段,探討如何把握和調適公眾的技術態(tài)度?!盵10]不可否認,多種流派的技術批判思想將會拓展我們對技術認識的層次和范圍。
順便提及,陳先生在解釋為什么把“這是一則資料介紹,不是論文”的“美國技術哲學文獻簡介”一文列入自己的技術哲學文集時,語重心長地說道:“或者是想向博士生們表明:作者作為外語水平可憐的老人,尚在盡可能看點外文原版書和上網(wǎng)查尋外文資料,年輕學者更應努力?!盵5]97這里既表明了陳先生的謙虛,也表達了他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望:要大力發(fā)展中國的技術哲學事業(yè),有必要努力學習和借鑒國外學術思想資源。
(二)關注技術的負價值維度
我們已經習慣于從積極的意義上肯定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生產力功能,但只有這種積極意義的技術價值評價,決不是全面、客觀的技術價值評價。為此,我們當前要更多地關注技術的負價值問題。陳先生辯證地指出:“歷史的經驗表明,正是科學技術正價值無節(jié)制地發(fā)揮導致其負價值的呈現(xiàn),正是無限制地變革自然(在‘做大自然的主人’、‘向地球開戰(zhàn)’的口號下的活動)導致了受自然懲罰的后果。”[5]313在對待技術價值問題時,我們的技術態(tài)度應該務實合理、全面客觀。陳先生還指出:“發(fā)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不能在漠視科學技術的負價值條件下實現(xiàn),重視可持續(xù)發(fā)展也不能在低估科學技術的正價值的條件下落實。在中國目前還不夠發(fā)達的情況下,要恰當處理科學技術正負價值的平衡,確實極難做到?!盵5]314盡管有難度,我們也要知難而進。
總之,陳先生認為,盡管對“技術批判主義”和“工業(yè)文明終結論”的討論或爭論是復雜和困難的,但這個討論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是無法回避也不該回避的。我們必須正視技術批判思想及其現(xiàn)實合理性,從中汲取針對技術未來發(fā)展的教訓,進而積極地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反思技術、理解技術,進而完善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
[1]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3]貝爾納·斯蒂格.技術與時間[M].斐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00.
[4]陳昌曙.技術對哲學發(fā)展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1986(6):1-8.
[5]陳昌曙.陳昌曙技術哲學文集[C].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
[6]高亮華.“技術轉向”與技術哲學[J].哲學研究,2001(1):24-26.
[7]趙建軍.技術“走向”悲觀的文化審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1):3-8.
[8]張旭.技術時代的責任倫理學:論漢斯·約納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2):66-71.
[9]陳昌曙,陳紅兵.技術哲學基礎研究的35個問題[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6-12.
[10]陳昌曙,遠德玉.也談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7):39-42.
[責任編輯張家鹿]
CHENChang-shuThinkabouttheIdeaofTechnologicalCriticism
LIU K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In Mr. CHEN Chang-shu’s works abou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which including his standpoint and perspective of idea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Idea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ha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it is not only a requirement to understand technological society, but also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technological risk. Ba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duality,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closely related to pessimism on technology. There is a pluralism criticism perspective, such as ecological, social, political and moral etc. Analysis of idea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would help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negative value dimensions,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r. CHEN has understood the rationality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idea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It is useful to evaluate technology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entirely and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phenomena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help us to absorb technology lessons. We can not deny all the idea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simply, and don’t to carry out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blindly. It is necessary to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technology and to use technology perfectly.
CHEN Chang-shu;idea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rationality
N031
A
1000-2359(2013)06-0018-04
劉科(1970-),男,河南遂平人,河南師范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技術哲學與技術倫理研究。
2012-12-07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教外司留〔2011〕508號);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J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