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劉艷軍
(1,2.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
公平正義的美好理想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追求,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都曾對公平正義的社會理想進行勾勒和描繪。西方先哲們對公平正義的話題做了非常詳盡的論述。盡管他們所理解和構想的公平正義定義、標準和內(nèi)涵不盡一致,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綜其而言,先哲們對這種美好的社會理想的思維趨勢都大同小異。
柏拉圖對正義的表述很多。如柏拉圖把正義理解為社會不同等級的人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和諧一致。他認為“正義就是做自己分內(nèi)的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國家的正義在于構成國家的三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每個人都要使自身的每個部分各司其職,這樣的話,一個人就是正義的,也就是做他分內(nèi)的事。”王俊華(2011)指出:“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一種和諧,正義的國家就是整體和諧的國家,正義的人就是個體德性和諧的人,在國家里的正義使社會和諧完善,正義使人實現(xiàn)自我一致收獲完善的美德”。[1]白新歡(2008)指出:柏拉圖理論的核心理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正義問題,并在柏拉圖的正義理論基礎上對如何實現(xiàn)正義作出分析。[2]正義理論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獲得了較柏拉圖時代更大的發(fā)展。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分類理論集中地體現(xiàn)在兩部要著作中:《政治學》的主旨在于探討如何構建良好的城邦;《尼各馬可倫理學》意在研究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城邦的公民,他認為正義、公正就是給予和維護幸福,或者是政治共同體福利的組成部分;正義可分為普遍正義與特殊正義:普遍正義要求公民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守法律,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的道德法;特殊正義則包括分配正義、矯正正義和交換正義三種。亞里士多德深刻地意識到了正義的廣泛含義:“最善良的人,不但以德行對待自己,更要以德行對待他人?!眮喪险J為,在各種德性中,惟有公正是關心他人的善,為他人好處著想,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3]
當代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也是迄今為止,研究公正問題最深入、最成體系的學者是羅爾斯,他的政治哲學名著《正義論》系統(tǒng)闡述了“作為公平的正義”的理論。鄭哲在他的著作《羅爾斯正義理論與中國社會公平正義》對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做了深入的分析,羅爾斯提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為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目標,必須確定一個全社會都認可且通過訂立契約來達成一致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嚴格遵守的正義理論,它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所有人都享有和其他人同樣的與基本自由體系相類似的權利和自由;第二,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必須做到,一是使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獲得最大利益;二是在機會平等的情況下公共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4]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對于我國公正理論的發(fā)展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為我們現(xiàn)階段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公正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
馬克思的公正理論十分豐富,學術研究的作品也比較多。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就是對人類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學者周新城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公平的理論,指出公平是一個歷史的、社會的、階級的范疇,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公平標準。恩格斯明確指出,公平是由經(jīng)濟關系決定的,人們關于公平的標準是隨著經(jīng)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5]公平的標準是依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依不同的階級為轉(zhuǎn)移的。這是唯一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公平觀。此外,還有大量的研究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的公正觀進行了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的呂薇洲、楊雙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劉武根的《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等等,這些學術作品對繼續(xù)深入研究馬克思公正觀具有重要價值。
社會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zhì),我國歷屆領導人的思想中都包含許多關于公正的觀點。吳忠民(2004)從六個方面對毛澤東的公平正義思想作了概括:主張人民應當具有基本的權利;主張一個國家應當具有獨立、自主、平等的權利;主張性別平等、婦女解放;主張代際之間的平等;注重大眾教育;反對兩極分化和平均主義。[6]他對毛澤東公正思想中重整體而輕個人、理想成份與現(xiàn)實成份相混合及公正的現(xiàn)代色彩日漸消退等局限性也作了深刻透徹的分析;毛澤東把構建平等的社會基本制度作為實現(xiàn)平等的基礎,為新中國初步奠定了公平的社會格局;以追求人民利益作為實現(xiàn)平等的核心,維護了社會安定,保證了我們黨至今立于不敗之地:以樹立社會公正作為實現(xiàn)平等的價值目標,初步實現(xiàn)了全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這些經(jīng)驗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平等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古小丹等學者認為江澤民的公平正義思想傳承于馬克思主義公平觀。其主要內(nèi)容是:明確強調(diào)社會公平應建立在執(zhí)政民主的基礎之上,要靠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來實現(xiàn),其衡量標準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相符[7]。這些論述為我們研究和解決社會發(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的公平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理念。胡錦濤書記指出:“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xié)調(diào),人們內(nèi)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的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xiàn)”。任政對胡錦濤同志社會公平正義理論的價值定位進行研究,指出:胡錦濤將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擺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充分肯定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地位,突出強調(diào)了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對于當今中國意義極其重大,公平正義已上升為新時期我黨重要的執(zhí)政理念[8]。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七大以來,公平正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形成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現(xiàn)有的關于公平正義理論的研究大都從公平正義本體加以論述且缺乏系統(tǒng)的梳理。
綜上,學術界有關公平正義的理論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社會公正具有較高的理論參考價值。
“德治”思想在我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尤以儒家孔孟“德治”思想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儒家的德治主張是由《尚書》所記載的堯、舜、禹三代和周文王、周公旦所成就的事業(yè)開始的。當代中國社會正面臨嚴重的道德滑坡,重塑道德體系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國內(nèi)關于儒家德治思想研究的著作有許多,孔慶明和陳秀平編著的《中國儒家文化》指出:儒家“德治”主張就是要求以德治國、以德教民、以德服人,也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以道德教化民眾,推行施惠于民的“德政”。焦國成主編的《德治中國》一書中也對儒家德治理論的內(nèi)容及得失進行了具體的闡述,為我們提供了儒家德治理論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沈春梅談到:儒家德治理論在繼承西周“明德慎刑力的思想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為宗法專制制度服務的德治理論體系。其以德為立國之本,推行仁政,主張德治,反對苛政,認為規(guī)范而嚴厲的法律將會激化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矛盾。[9]當前,以“德治國”仍是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儒家的“德治”思想理論和實施“以德治國”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都是我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德治”思想對維護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屆領導人都十分注重儒家“德治”思想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傳統(tǒng)的“德治”理論進行摒棄和發(fā)展。例如學者梁斌(2004)指出:傳統(tǒng)德治思想立足于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為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服務;而我國當今德治思想強調(diào)國家管理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國家管理的目的是維護和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10]同時,他還對江澤民德治理論的時代性和辯證性及創(chuàng)新性做了深刻的論述。胡錦濤同志的德治思想的主要體現(xiàn)是其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新時代人們評價自身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規(guī)范。有關德治理論的研究成果已取得豐碩的成果,但,有關德治對公平正義的價值研究還比較少。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其思想可謂源遠流長,西方圣哲柏拉圖提出法治國方案,作為未來理想國的預選方案之一。亞里士多德明確主張“法治應當優(yōu)于一人之治”,并揭示了法治的精義,即“法治應當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11]19世紀末著名的憲法大師戴雪明確提出了“法治”的概念。中國古代的“法治”一詞最早是由管子提出來的,又稱“垂法而治”、“緣法而治”,是法家治理國家、統(tǒng)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學術界對法家的法治思想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但大都從古代“法治”理論對現(xiàn)代法制建設的價值維度思考。學者白云(2003)對法治主義治國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作了論述,主要有:1、嚴刑峻法;2、刑德兩柄。她還對儒法兩家的治國方略進行了深刻的比較研究,認為:兩家的治國方略各有長短、優(yōu)勢互補、異中有同[12]。吳霞(2006)一文中對法家的法治思想主要內(nèi)容做了如下歸納:1、關于變法的思想;2、關于人性的思想;3、關于刑賞問題的思想;4、任法論。同時她還對法家法治理論對我國現(xiàn)代法治建設有借鑒價值的理論進行了總結(jié):首先,法家的法治思想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其次,法家主張“法不阿貴,刑無等級,反對特權”;再次,“明法去私,反對以私害法”即主張法律是公正無私的,不能因強權勢大而逃避制裁,也不能因親近友好而隨意賞賜。[13]
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雖然只在我國歷史上演繹過一段短暫的輝煌,但是其思想內(nèi)容至今仍深深地影響我國的法制建設和法治進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法制建設也為我國未來的法治進程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理論基礎,大量法學著作對法治理論做了深入的研究。我國法理學著名學者張文顯編著的《法哲學通論》、沈宗靈、張文顯編著的《法理學》都對“法治”的內(nèi)涵做了精辟的論述。
從以上學者對德治與法治兩種治理方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國的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理論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表明了兩種治理方式都存在優(yōu)勢和不足,德治和法治都是我國的重要治國手段,德法兼治不僅是我國治國方略的體現(xiàn),也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德法兼治對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理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建設取得矚目的成績,人民生活水平有巨大提高。但是,在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方面卻遠遠滯后于人民的需求,總體而言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不公正情形。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何為“不公正”?亞里士多德在講述公正定義時,有著這樣的描述:“一對相反狀態(tài)中的一個經(jīng)常從相反的另一個中被認識到:并且這種狀態(tài)經(jīng)常從它們的附屬物中得到認識”。[14]北大教授程立顯從對立統(tǒng)一的角度看待社會不公正的,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均衡)狀態(tài)謂之社會公正。破壞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也就破壞了社會公正。不論唯權利論還是唯義務論,都將導致權利、義務二者的失衡。從而釀成社會的不公正”。怎樣對待、解決“不公正”?許多學者都對我國現(xiàn)階段諸多不公正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例如從體制完善和文化、經(jīng)濟措施上提出解決之策。也有從法治的角度提出對策,強調(diào)要處理好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關系、維護和實現(xiàn)司法公正等。
許多案例說明大量的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都與社會民眾的道德水平低下和相關法制的不完善,法律實施的不公正息息相關。而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和法律實施不到位、司法不公正。2011年4月14日,溫家寶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的講話是講到: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民主法制的推進,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jīng)濟發(fā)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他指出要注重對社會轉(zhuǎn)型期道德文化建設的研究。學者李俊衡對當代中國道德危機的主要表現(xiàn)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政治生活中的官德敗壞;經(jīng)濟生活中的道德淡漠;公共生活的道德衰落;網(wǎng)絡社會的道德失范。在對以上道德危機的排解路徑中就明確提到將傳統(tǒng)道德文化“古為今用”和實施德治與法治結(jié)合的措施。學界對我國當前的不公正情形大都基于經(jīng)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加以研究,鮮有從道德和法治的維度進行探析。
[1] 王俊華.試論柏拉圖的正義論對和諧社會的啟示[J].學理論,2011(5).
[2] 白新歡.論柏拉圖的中心問題[J].學術論壇,2008(4).
[3]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90.
[4] 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 周新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J].紅旗文稿,2005(14).
[6] 吳忠民.社會公正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7] 古小丹,于桂榮.論江澤民同志的社會公平思想[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4).
[8] 任政.試論胡錦濤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路徑[J]. 黨史文苑,2010(4).
[9] 沈春梅.儒家德治理論與和諧社會理論的比較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07.
[10] 江澤民.江澤民以德治國思想論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4.
[1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12] 白云.先秦儒法治國方略比較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3.
[13] 吳霞.論法家的法治學說及其當代價值[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
[14]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