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敏 胡 濤 吳光祥
畬族粑槽舞
文/唐 敏 胡 濤 吳光祥
粑槽舞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麻江縣杏山鎮(zhèn)六堡、營山、中山、壩寨、償班、仰鼓等村,以及宣威鎮(zhèn)巖鶯村、黃鶯村等畬族聚居區(qū)。
粑槽舞在畬族人中已流傳了400多年。粑槽舞源于一個悲壯的傳說:畬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賴的人,能征善戰(zhàn),武藝高強,當時的朝廷因懼怕畬族人造反設(shè)計將其誘殺。在其葬禮上,族人義憤填膺,將粑槽反撲在地,用木棍沖擊粑槽,寓意要將朝廷顛覆并進行沖擊(在南方語言中,“槽”與“朝”是一個音)。從此,沖粑槽逐漸成了一種風俗,進而演化為一種喪葬舞蹈。跳舞時也不僅僅是沖擊粑槽,還按照一定的節(jié)拍,用木棍與木棍相互擊打,以示繼承祖先的武藝。
粑槽舞為畬族獨有的一種喪葬舞蹈,集祭祀、娛樂為一體,一般只出現(xiàn)在去世老人的葬禮上?;顒訒r間為死者下葬的頭天傍晚至下葬之前。在當?shù)?,凡年齡在36歲以上的人去世都可算是老人。
粑槽舞由祭祖、跳舞和結(jié)束3部分組成,參加人員僅限男人6名,但具體誰跳,并不固定,凡會跳或想學的人均可上場。跳舞前,先由一位巫師進行祭祖:在跳舞的場壩邊上燃香3炷,燒紙3張,念
祭詞,然后把一個生雞蛋放入粑槽內(nèi),由巫師執(zhí)棒將其連殼搗爛,再將粑槽翻撲于地,跳舞開始。粑槽舞的分工為擊木鼓、銅鼓各一人(多為老者),沖粑槽舞者4人(多為青壯年),必須在木鼓的指揮下進行。打擊木鼓有一套固定的節(jié)拍,大多以口訣的形式代代相傳,時而擊鼓面,時而擊鼓身。擊鼓面時,跳舞者用木棍沖擊粑槽底部;擊鼓身時,跳舞者用木棍擊打自己左邊或右邊跳舞者的木棍。往往有跟不上節(jié)拍的,會被同伴將木棍打在身上,引來旁觀者一陣哄笑。
整個舞蹈分為上、下各12小節(jié),在每一節(jié)結(jié)束時,要按其節(jié)次繞粑槽轉(zhuǎn)圈,同時以棍相擊。一般跳一次需要一個
半小時,體力不支或手腳不靈活者往往望而卻步。跳舞一直要延續(xù)至深夜,有時甚至到天明,在送亡人上山前需再跳一次。最后一次跳完,舞者需
合力將粑槽翻回來,然后齊聲說道:“公(太)得去了。”意為死者已帶著祝福隨祖先而去。這時,死者方可被抬去下葬,整個過程結(jié)束。
畬族人沒有文字,其歷史變遷除了口傳身授之外,多在粑槽舞等習俗上體現(xiàn)。因此,粑槽
舞不僅是畬族人的精神紐帶,而且還是畬族人信仰、價值取向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申曉雯摘自《貴州畫報》2013年6月上半月刊)